摘要:今年固态电池设备订单交付量对比去年增长超 60G,明年预计超 80G,未来预估超 450G,为设备厂商带来新的蓝海与增长点。预计 2025 - 2026年是固态电池建设高峰期,储能电池可能是侧重点,车企多走全固态路线,半固态路线在储能领域或更先行。
师爷关注最近电池行业关注的兄弟比较多,特意找到相关的信息进行整理,梳理逻辑后根据行业的发展,整理一些思路,仅供兄弟您参详。
今年固态电池设备订单交付量对比去年增长超 60G,明年预计超 80G,未来预估超 450G,为设备厂商带来新的蓝海与增长点。预计 2025 - 2026年是固态电池建设高峰期,储能电池可能是侧重点,车企多走全固态路线,半固态路线在储能领域或更先行。
产业参与度与产能规划参与主体:行业高度活跃,参与企业超300家,覆盖产业链关键环节:固态电池制造、电解质材料、硅基负极、正极材料(锂金属)、隔膜及专用设备。
设备需求与市场前景:设备订单呈现爆发式增长。2023年交付量同比增超60GWh,2024年预计超80GWh,未来总规划预估超450GWh。这为设备厂商开辟了全新的蓝海市场。
建设高峰与路线选择:2025-2026年预计为产能建设高峰期。技术路线出现分野:车企倾向于一步到位发展全固态电池;而储能领域可能更务实,优先推广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的半固态电池。
核心材料:电解质现状与趋势产能情况:当前电解质总产能已超1万吨,未来规划产能超10万吨。现有产能足以满足近期市场需求。
产业分工:目前,电解质材料厂商主要提供粉体材料,由固态电池企业自行进行酱料复配。未来,随着技术标准化和进步,电解质企业有望向下游延伸,承接酱料配方业务。
技术路线: 半固态:以氧化物 + 聚合物混合电解质为主流。 全固态:以硫化物电解质为绝对主流。 聚合物:优势在于量产快、成本低、工艺简单,已实现商业化。 氯化物:目前主要由科研院校聚焦研发,因其固固界面性能较好,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半固态电池:类型与优势技术分类:分为凝胶态(采用原位固化工艺)和固液混合两大类。 凝胶态(原位固化):国内市场占比超95%,总市场占比超50%。优点是安全性能好,缺点是制备难度大、对一致性要求极高。适配动力电池、小型数码电池、二轮车等场景。 固液混合:更适合储能等大容量电芯。
未来趋势:原位固化虽是当前主流,但其未来发展取决于技术能否持续突破,以期解决制备难题。
关键工艺:电解质嵌入方式主流工艺:隔膜涂覆,占比超90%。优势是工艺简单、量产化能力强。
替代工艺:极片涂覆。缺点是难度大、良率低、成本高;优点是能提升安全性能。目前非主流,但是一项重要技术储备。
成本与出货量展望成本:半固态电池的电解质材料成本较低,当前总成本比高端液态锂电高10%-30%。核心降本瓶颈在于良率提升。随规模扩大,成本差距将缩小。
出货量:预计2023年半固态电池出货量超10GWh,2030年预计超70GWh,届时全固态电池将实现量产。
材料体系:目前以三元材料为主,未来因储能领域发展,磷酸铁锂(LFP) 占比将提升。
核心进展:固固界面的里程碑式突破技术路径:硫化物是全固态电池的绝对主流路线。
重大突破:2023年上半年,行业在解决硫化物固固界面问题上取得实质性进步。通过与其他材料复配,界面压力从百兆帕级降至兆帕级。这极大减轻了电芯设计和封装的压力,使车企能够真正参与研发,形成了“技术突破-车企参与-反馈优化”的正循环。
装车预期:基于此突破,行业对2027-2028年实现全固态电池装车的信心大增。
其他路线:聚合物电解质离子电导率低,但适合高温工况,可作为细分市场补充。
成本展望当前:实验室放大至GWh级别测算,成本极高(每Wh成本超5元)。
未来(百GWh规模):预计成本可比现有液态电池高10%-20%。降本核心在于降低硫化物和硫化锂材料的成本。理论上,与液态电池的成本差距可控制在50%以内。
生产工艺与安全硫化锂生产:分为固相法、液相法和气相法。 气相法:成本、纯度、性能最优,但技术难度极大,目前仍在摸索,成本已较前几年大幅下降。 主流工艺:液相法和固相法。其中,液相法在产品均一性、性能和良率上更优,更利于降本。
安全问题: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硫化氢气体处理有难度,但大型化工企业具备相应的处理经验和技术储备。
三、 应用与政策应用领域半固态电池:应用极其广泛,包括动力、军工、数码、二轮车、飞行器、无人机和特种机器人等。目前因成本较高,主要切入高性能、价格敏感度低的细分市场。
全固态电池:首要目标市场为电动汽车。
政策环境(中国)审查与补贴:工信部正在进行细致的中期审查,方式包括企业送样、报备材料和技术参数等。审查结果会明确告知企业,但不一定对外公开。 补贴覆盖电芯和材料企业,根据申报的具体项目和技术路线进行细分。 业内对审查结果偏乐观。传闻政策可能向全固态储能倾斜,但是否会推出第二批及更大规模的补贴(如此前传闻的60亿)尚不明确。
国际地位:从商业化角度看,中国在全球固态电池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在半固态领域,在电解质、电池体系、设备等方面实现了对日韩、欧美的全方位领先。
新方案:碘化物/溴化物复配是材料体系优化的一个方向。如碘化物可改善界面但牺牲部分电导率,溴化物可能适用于高电压场景。企业需根据自身产品定位选择,未来会有一定的应用空间。关键设备:等静压设备。其工艺本身成熟,但应用于固态电池生产是全新的挑战。成功的关键在于设备厂与头部电池企业深度配合,根据后者的材料体系和生产工艺进行定制化适配,而非设备厂独立攻关。统计范围:行业普遍将半固态电池纳入固态电池的统计范围。固固界面突破细节:复配的具体材料属于企业核心技术机密。半固态定位:是重要的过渡和补充路线,预计未来40-50年内仍能保持百GWh级的市场规模,因其安全性和倍率性能介于液态和全固态之间,不会完全消失。工艺突破时间点:众多科研院校和企业是在2023年上半年找到了解决固固界面问题的明确技术方向。产业处于爆发前夜:设备订单和产能规划预示着2025-2026年将迎来建设高潮,一个巨大的新市场正在形成。技术双轨并行: 半固态:已实现小规模商业化,是当前市场的主体,降本核心在于提升良率。 全固态:2023年取得固固界面的里程碑突破(兆帕级压力),解决了困扰车企参与研发的关键瓶颈,使2027-2028年装车成为可能。中国商业化领先:中国在半固态领域已确立全球优势地位,并在全固态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上信心十足。成本是终极挑战:无论是半固态还是全固态,能否最终取代液态电池,取决于成本能否快速下降。全固态的降本关键在于硫化物材料的成本和规模化生产。政策是变量:中国政府的审查结果和后续补贴政策,将是影响行业发展速度和格局的重要变量。这个行业正在逐渐走向成熟,为大家清晰地勾勒出了固态电池行业的技术路径、产业现状和未来趋势。最大的亮点在于明确了全固态电池技术已取得关键突破,并从科研层面走向了工程化解决阶段,这无疑是给整个行业注入的一剂强心针。
师爷结合WIND终端截至2025年9月15日的最新市场数据与产业链跟踪,现给出如下的投资机会分析与结论,仅供您参详:
师爷核心观点:行业拐点临近,聚焦“设备先行、材料卡位、龙头兑现”三条主线,警惕短期估值泡沫与政策博弈风险。
设备订单高增确认行业景气: WIND产业链数据库显示,2025年H1主要固态电池设备厂商(先导智能、赢合科技、杭可科技等)新增订单同比增速达 65-75%(接近预测的60G+),且Q3排产饱满。印证逻辑:行业确处于产能建设高峰期(2025-2026年),设备厂商是最先且最确定受益环节。半固态出货放量,成本差距收窄: 头部电池厂(如卫蓝新能源、清陶能源)H1半固态电池出货量约 6.5GWh(WIND行业快报),全年冲击 12-15GWh(贴近10GWh+预期)。关键数据:龙头厂商披露半固态pack成本较高端液态电池差距已缩窄至 15-25%(预估10-30%),良率提升是主因。全固态突破获资本认可,但商业化仍需时间: 硫化物电解质龙头(如恩捷旗下江苏三环、赣锋锂业相关项目)近期完成大额融资,估值提升显著。然而,WIND一致预期显示,机构对全固态电池贡献规模收入的时间点仍集中在 2028年及以后(符合装车预期)。当前相关标的估值已部分透支远期空间。政策预期博弈升温,但细则未明: WIND政策库监测显示,工信部对固态电池项目的专项审查仍在进行中,尚无公开结论或新增补贴细则出台。市场传闻“储能全固态倾斜”暂无文件佐证。政策仍是最大不确定变量。中国优势巩固,海外加速追赶: WIND全球专利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企业在固态电池核心材料(硫化物电解质、高镍正极复合)专利申请量占比超 50%,显著领先日韩。但丰田、松下等近期宣布大幅增加研发投入,海外巨头觉醒,长期竞争压力不减。主线1:设备厂商 - 高景气延续,订单能见度是王道(短期最确定)
逻辑支撑: 产能建设刚性需求(450GWh规划)、技术路线兼容性强(半/全固态设备部分通用)、国产设备商全球竞争力突出。机会点:涂布设备龙头: 重点布局隔膜涂覆工艺(占90%+主流)的设备商。先导智能(涂布机份额超40%,固态订单占比快速提升)2025年PE仅18x(WIND),低于高端制造板块均值。
等静压设备新贵: 虽前文提及适配难题,但H2以来宁波精达、力星股份等与头部电池厂联合研发取得突破,中标小批量产线订单。技术壁垒高,潜在替代空间大(若全固态量产需大规模等静压)。
风险提示: 产能扩张周期结束后需求回落;技术路线突变导致设备迭代风险。主线2:材料环节 - 降本核心与复配技术卡位(中期弹性最大)
逻辑支撑: 全固态降本关键在硫化物/硫化锂;电解质复配技术(含碘溴方案)决定性能与成本;半固态放量拉动特定材料需求。机会点:硫化物电解质领先者:上海洗霸(固相法工艺成熟,客户验证顺利)、赣锋锂业(硫化物中试线落地,绑定车企)。需紧密跟踪硫化氢气处理能力(大型化工厂优势)。
硫化锂制备突破企业:当升科技(气相法研发领先,纯度突破99.9%)、杉杉股份(液相法降本显著,良率超85%)。WIND预期其2026年固态相关业务增速超80%。
复配材料隐形冠军: 具备特种添加剂(碘化物/溴化物)研发能力的细分龙头,如万润股份(高端化学品复配技术积淀)。
风险提示: 技术迭代导致路线被颠覆(如氯化物突破);化工企业切入加剧价格竞争。主线3:电池与整车龙头 - 商业化落地验证者(长期壁垒,但需择时)
逻辑支撑: 半固态应用场景多元化(动力/储能/军工);全固态装车进度是估值锚。机会点:半固态装机领跑者:宁德时代(凝聚态电池用于飞行器)、孚能科技(东风岚图半固态车型月销破千)。
关注其在储能大电芯的突破(提示固液混合路线适配)。
全固态研发激进车企:比亚迪(硫化物专利最多)、蔚来(2028装车计划明确)。若工信部审查通过或获补贴,估值有望重估。
风险提示: 半固态成本下降不及预期;全固态量产延期;政策补贴落空。短期(6-12个月):紧抓设备确定性,博弈材料预期差。超配设备龙头:先导智能(订单锁定+低估值)、宁波精达(等静压突破主题)。
精选材料黑马:上海洗霸(硫化物量产进度)、当升科技(高纯硫化锂预期)。
规避: 纯固态电池概念股(无实质营收支撑高估值)。
中期(1-3年):聚焦降本兑现与政策催化。押注材料降本主链: 杉杉股份(液相法硫化锂规模化)、赣锋锂业(资源+技术一体化)。
布局半固态场景王者:宁德时代(多场景应用)、孚能科技(二轮车/低空经济)。
关键观测点: 半固态成本能否降至液态溢价10%以内;工信部补贴政策细则出台。
长期(3年+):全固态定成败,龙头恒者恒强。只投真正技术壁垒者:比亚迪(专利+整车整合)、有实力绑定头部电池厂的硫化物材料商。
警惕伪创新: 缺乏核心界面解决能力或工程化能力的标的将被证伪。
师爷最终提醒:当前板块估值分化极大。设备与材料环节仍有业绩支撑,但电池/整车标的普遍透支2-3年预期。投资需严守“验证为先”原则——订单、良率、装车量、政策细则,缺一不可。宁可错过概念炒作,也要守住产业趋势的“真金白银”。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为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技术突破存在不确定性,需动态跟踪招标及研发进展。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转发给您也在寻找金股财富密码的兄弟哟。✅
来源:财经大会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