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记者注意到,大部分服装门店都已挂出打折促销的招牌,折扣力度从 1 折到 5 折不等。某女装品牌店员表示:“现在的折扣活动主要是为了清理库存,毕竟之后要撤柜,能多卖一件是一件。” 一家儿童用品商户的负责人也向记者透露:“早在得知商场要闭店的消息后,我们就开始准备
在实体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老牌商场的生存状况始终备受关注。近日,百盛商业集团发布一则自愿性公告,宣布其间接全资附属公司百盛商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百盛商业”)将提前终止与中国工艺美术集团(以下简称 “中工美”)的租赁合同。此次涉及的物业包括中工美大厦的多个楼层和区域,总面积约为 1.724 万平方米,租赁协议终止日期定于 2026 年 1 月 1 日,这也意味着,作为百盛集团进入中国市场首店的北京复兴门百盛,将于今年底正式闭店。这一消息引发了行业内外对老牌商场转型与生存的广泛讨论。
闭店前兆:商场客流稀少,商户打折清货备战撤柜
8 月 20 日上午,北京商报记者前往复兴门百盛购物中心探访,眼前的景象与这座曾是北京商业地标的商场形成鲜明对比。整个商场内客流稀少,除了午餐时段部分餐厅因周边上班族就餐需求,上座率略有上涨外,其他区域大多显得冷清。尤其是二至四层主营服装的楼层,更是鲜有顾客驻足。
记者注意到,大部分服装门店都已挂出打折促销的招牌,折扣力度从 1 折到 5 折不等。某女装品牌店员表示:“现在的折扣活动主要是为了清理库存,毕竟之后要撤柜,能多卖一件是一件。” 一家儿童用品商户的负责人也向记者透露:“早在得知商场要闭店的消息后,我们就开始准备清货了,现在店里的商品基本都是低价出售,争取在闭店前处理完大部分库存,减少损失。”
商场内的导购员们也显得有些无精打采,一位在商场工作多年的导购说:“这几年明显感觉来的人越来越少了,尤其是周末,以前还能看到不少家庭来逛街,现在大多是附近的老人来逛逛超市,年轻人很少来了。” 从记者拍摄的现场照片来看,部分门店甚至已经开始整理货架,张贴 “清仓甩卖” 的显眼海报,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即将落幕的冷清氛围。
终止合同细节:1170 万元罚款,逾期将追加每日 0.05% 罚金
根据百盛商业集团发布的公告,此次提前终止租赁合同,百盛商业需向中工美支付 1170.12 万元的罚款,且这笔款项需在 2025 年 10 月 10 日前完成支付。公告中还明确规定,若百盛商业未能按时支付这笔罚款,将按未偿还总额的 0.05% 每日支付额外罚金,直至全部款项付清为止。
对于此次提前终止合同的原因,百盛商业在公告中虽未详细阐述,但明确提及 “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止,相关业务近年来一直持续亏损”。这一表述也从侧面印证了,业绩持续下滑是导致百盛商业做出闭店决定的核心原因。毕竟,在长期亏损的情况下,继续维持门店运营只会进一步增加企业成本,提前终止合同虽需支付罚款,但从长远来看,或许能减少后续的亏损压力。
合作三十余载:从合资到独资,复兴门百盛的辉煌与落寞
北京复兴门百盛的命运,与百盛集团和中工美的合作紧密相连。双方的合作最早可追溯到 1993 年 10 月,当时百盛集团与北京中工美集团及其旗下 2 家全资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北京百盛公司,总注册资本为 1668 万美元。在股权分配上,百盛集团及其关联公司持股 56%,中工美集团及其两家子公司分别持股 43%、0.9% 和 0.1%,形成了合资经营的模式。
1994 年 3 月,北京复兴门百盛正式开业,选址在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建筑面积约 1.5 万平方米。作为百盛集团进入中国市场的首店,其初期定位为中高档消费百货商场,凭借外资品牌的独特优势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模式,迅速在当时的北京商业市场崭露头角,成为不少北京市民购物、休闲的首选之地,一度成为北京复兴门商圈的标志性商场。
2006 年,百盛集团的全资子公司金狮百盛投资公司斥资 52507 万元,收购了中工美集团等持有的北京百盛 44% 股权。此次收购完成后,北京百盛实现了独资经营,百盛集团也由此获得了对这家门店的完全控制权。在之后的十几年里,复兴门百盛虽经历过市场波动,但凭借成熟的运营模式,依旧维持着一定的市场影响力。
直到 2019 年,为了适应市场变化,复兴门百盛启动了改造计划,将北楼的部分商家与南楼进行合并,同时将三层以上的区域改造为写字楼,试图通过业态调整来提升经营效益。然而,从后续的业绩表现来看,这次改造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未能扭转商场经营下滑的趋势,最终还是走向了闭店的结局。
百盛集团整体业绩承压:多年亏损,转型之路艰难
不仅是北京复兴门百盛,百盛集团近年来的整体业绩也持续面临压力。从其发布的 2020-2024 年财报数据来看,集团在 2020 年、2021 年、2022 年和 2024 年的股东应占亏损分别为 2.5 亿元、1.76 亿元、4.13 亿元和 1.75 亿元,仅在 2023 年实现扭亏为盈,股东应占利润为 6641.3 万元。但好景不长,2025 年第一季度,百盛集团的业绩再次出现下滑:经营收益总额为 9.964 亿元,同比下降 5.4%;公司股东应占利润仅为 337.5 万元,同比大幅下降 82.31%;同店销售下降 19.2%,经营利润为 1.229 亿元,同比下降 14.6%。
面对持续的业绩压力,百盛集团也在积极寻求转型,通过优化资产配置、关闭亏损门店来降低运营成本,同时推进青岛等地项目的改造,试图探索新的经营模式。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转型措施的效果尚未完全显现,集团整体仍处于艰难的调整期。
北京老牌商场闭店潮:多重因素叠加下的必然结果
北京复兴门百盛的闭店,并非个例,近年来,北京已有多家老牌商场陆续闭店,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商业生态重构,新兴业态冲击传统百货
体验式商业的兴起,对传统百货商场造成了巨大冲击。如今的新兴购物中心不再局限于购物功能,而是通过 “场景化 + 首店经济” 打造差异化竞争力。例如,海淀大悦城以 “山系生活” 为主题,打造开放式空间,引入 280 余家品牌,其中 30% 为首店或旗舰店,吸引了大量追求个性化、体验感的消费者;朝外大街的 THE BOX 则通过策展、电竞等新兴业态,精准定位年轻客群,15-29 岁消费者占比近八成。
相比之下,老牌商场大多业态单一,仍以传统零售为主,缺乏亲子、娱乐、文化等复合功能,难以满足现代家庭消费需求。以此前闭店的国展天虹为例,闭店前商场内主要以服装、家电等零售业态为主,缺乏能吸引消费者长时间停留的体验项目,最终因客流稀少而闭店。
同时,地下商业的崛起也在挤压地面商场的生存空间。核心商圈的 B1 层凭借高频消费业态(如餐饮、快闪店、便利店等),实现了 “租金与流量倒挂”—— 虽然租金相对较低,但客流密度远高于地面楼层。以朝阳大悦城 B1 层为例,引入直播选品中心、二次元市集等业态后,坪效达到传统业态的 2.8 倍。而老牌商场的地面层,不仅面临租金高企的压力(核心区首层租金可达 1386 元 /㎡/ 月),还因客流减少导致经营困难,复兴门百盛闭店前二至四层服装门店大幅打折清货,正是传统零售业态衰退的真实写照。
2. 城市更新推进,物业功能调整倒逼商场转型
随着北京城市更新工作的不断推进,不少老旧物业的功能被重新规划调整,这也成为部分老牌商场闭店的重要原因。政府主导的空间升级项目,往往会将老旧物业转型为文化或体验空间,不再适合传统百货商场的运营。
此次复兴门百盛所在的中工美大厦,计划在 2026 年启动改造,定位为 “长安街上的文化地标”,这一规划直接导致百盛无法继续在此经营。类似的案例还有西单商场,停业后将拆除重建,转型为 “都市新生活引力场”,重点引入体验式、沉浸式业态。这类改造通常伴随着租金上涨或业态调整,传统商场因经营模式固化、转型成本高,往往难以适应新的规划要求,最终只能选择闭店。
此外,核心商圈的功能也在从购物导向转向综合服务。王府井步行街北延段引入户外网球场、喜剧空间等休闲业态,本地客群占比超过游客;朝外大街通过引入茑屋书店、数字艺术品牌等,大幅提升文化属性,吸引了大量追求品质生活的消费者。在这样的趋势下,以传统零售为主的老牌商场,如蓝岛大厦、友谊商店等,逐渐失去竞争优势,部分商场选择闭店改造,弱化零售功能,转型为文化、艺术或生活服务空间。
3. 消费习惯变迁,线上线下融合成必然趋势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线上购物凭借便捷性、价格优势,持续挤压线下零售的市场份额。2024 年,北京限额以上网上零售额占比达到 41.2%,创历史新高,服装、家电等传统零售品类的线下销售受到严重冲击。西单商场闭店前,服装区曾长期大幅打折,却依旧难以吸引消费者,正是线上购物冲击线下零售的典型表现。
而新兴商场则通过 “线上线下融合” 的模式破局,例如双安商场引入小程序预约、智能积分系统,实现线上会员管理与线下消费体验的联动,复购率提升 30%;合生汇打造线上直播带货平台,将线下门店商品同步至线上销售,拓宽了销售渠道。相比之下,老牌商场大多缺乏数字化运营能力,仍依赖传统的线下销售模式,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购物需求。
同时,客群结构与消费分层也在影响商场的经营。年轻客群更倾向于潮流化、便捷化的消费方式,三里屯太古里北区引入 LV、DIOR 等高端品牌的独栋旗舰店,南区以 FILA、LULULEMON 等运动潮流品牌大店吸引年轻消费者;而老牌商场往往品牌老化,长期依赖传统百货模式,未能及时引入新兴品牌和潮流业态,难以吸引年轻客群。此外,灵活办公模式的普及,导致核心区白天客流量下降,北京甲级写字楼空置率达到 18.4%,进一步减少了周边商场的潜在消费人群。
4. 成本压力攀升,运营模式僵化制约发展
核心商圈的高租金,是压在老牌商场身上的 “重负”。复兴门百盛所在的中工美大厦,地处北京核心商圈,租金成本本就较高,再叠加长期亏损,最终导致百盛商业做出闭店决定。而新兴商场则通过轻资产运营模式(如 REITs 融资、合作经营等)降低成本,例如超极合生汇引入潜水馆、泵道公园等体验业态,不仅提升了客流,还通过业态创新提高了坪效,较传统零售业态提升 40%。
运营管理模式的僵化,也是制约老牌商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多数老牌商场仍依赖 “租赁分成” 的传统模式,缺乏对商户的精细化管理和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度洞察。例如,此前闭店的天虹商场,因长期依赖租赁模式,未能与业主达成新的合作协议,最终因业主终止租赁合同而闭店,暴露了传统租赁模式的脆弱性。而万科、华润等新兴商业运营商,通过引入区块链技术优化合同管理流程、采用空气源热泵降低能耗等方式,大幅提升了运营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形成了明显的竞争优势。
北京复兴门百盛的闭店,是百盛集团业绩下滑的一个缩影,也是北京老牌商场面临多重挑战的真实写照。在商业生态不断重构、消费需求持续升级的当下,老牌商场若想在市场中立足,就必须打破传统运营模式的束缚,积极拥抱新兴业态,推进数字化转型,精准把握消费者需求。而复兴门百盛的闭店,也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未来,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仍是所有老牌商场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来源:牟平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