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既要让学生忙碌起来,也要让学生真正快乐起来……”4月8日,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举办2025年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训练营,该校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一名老辅导员在赋能成长论坛上分享的一句话引起大家的共鸣。近年来,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党委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开创“党
“既要让学生忙碌起来,也要让学生真正快乐起来……”4月8日,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举办2025年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训练营,该校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一名老辅导员在赋能成长论坛上分享的一句话引起大家的共鸣。近年来,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党委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开创“党建+”协同育人模式,努力打造“一支部一品牌”,不断扩大“大思政”育人工作格局。
“党建+专业赛事”,让学生忙碌起来
该校学生第三党支部立足专业特点和学生需求,坚持“以专业促党建,以党建促发展”的支部工作特色,已连续举办9届“记者节”活动。每年的“记者节”活动期间均举办“记者相信,相信记者”“传播青年声音,记录青年成长”等各种主题赛事。同时设立青年追梦者、青年传承者、青年践行者、青年奋斗者等四个篇章,分别开展文字、影像、图片、音频等类型的作品比赛,让每个新闻专业学生都成为主角,在“策采编发”全流程训练中走出宿舍、走出校园,动起来、忙起来。
第二届海洋记者节暨海洋文化传播周(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供图)
2024年11月,该支部选派十多名学生配合新华社等媒体单位,全程参与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宣传报道工作。随着学校的转型发展,该校“记者节”也开始注重海洋文化,目前已举办2届海洋记者节暨海洋文化传播周。通过“党建+专业”实践教育,切实解决好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总开关”问题,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党建+文艺汇演”,让学生快乐起来
该校人文学院的“美韵杯”“山海流韵”等文艺活动已举办了20多年,不仅打造了诗文朗诵比赛平台,也打造了专业技能展示平台。在备赛过程中,学校引导学生在选择朗诵作品时注重融合思政教育,在专业展示时注意美育育人特色,在赛前筹备中强化劳动教育服务意识。这些都打破了以往传统说教模式,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和认同感,使得劳动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逐步形成了“弦歌不辍、芳华待灼、砥砺深耕、履践致远”的特色品牌。
人文学院每年举办的“美韵杯”“山海流韵”已成为展示“党建+文化”的育人大舞台,活动已衍生出许多相关的子活动,产生了品牌效应。学子们在舞台上感受中文之美、文化之韵,领悟做人做事的道理,不断成长为有情怀、有担当、有素养的新时代青年。
“党建+乡村推普”,让学生担当起来
该校学生第一党支部坚持将语言文化推广工作与志愿服务有机结合,在推普社会实践育人活动中成立“寻一抹红色”实践小队,深入海口、儋州、乐东、琼海、文昌、万宁、陵水等市县,足迹遍布海南岛多个乡村。
“寻一抹红色”推普实践队在小学开展趣味普通话课程(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供图)
在传播红色文化时,实践小队成员们用普通话向村民们讲述革命故事,让先烈事迹和红色精神在海南各地传颂,让红色基因融入人们心中。在乡村教育方面,他们走进乡村学校,开展趣味普通话课程,提升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乡村孩子打开知识大门。此外,该支部依托学校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建设,从专业理论知识引航与实践技能提升“两翼”入手,推动语言文字推广工作高效运行。经过多年发展,有效助力提高海南农村群众对学习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重要性的认识,使农村群众具备基本的普通话交流能力。
“党建+华文教育”,让学生自信起来
该校学生第五党支部结合汉语国际教育的特色,推广了一批劳动志愿服务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近年来让一批学生走出国门参与华文教育志愿服务。
比如,该校2021级汉教专业学生武晨曦从30万人中脱颖而出,将志愿服务精神的种子播撒在巴黎奥运会赛场。作为奥运村的交通协管员,她发挥专业优势,用微笑与汗水、奉献与友爱践行奥运精神、传播中国文化。
武晨曦在巴黎奥运会担任奥运村交通协管员(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供图)
该校原汉教专业负责人刘文霞以身作则,在老挝支教4年,为专业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树立了榜样。汉教专业邓瑶等同学自2019年以来积极参与“中国—东盟友好合作教育”项目,远赴东盟十国开展华文教育,用青春搭建起汉语之桥。此外,该校汉教研究生团队每年赴泰国、苏里南开展教育实习,致力于“语言联通世界,文化滋养心灵”。在苏里南,该团队结合本土化需求设计双语教学模式,融入剪纸、书法等文化元素,促进跨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认同感。
汉教研究生团队在苏里南开展教育实习(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供图)
通过国际志愿服务,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加深了解和体验中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助力海外中华文化“希望工程”和“留根工程”。(通讯员 卓越 记者 王小武 编辑 王珊)
来源:海南特区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