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8月初,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宣布,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的交付量,正式突破100万辆。而到目前为止,达到这个指标的,仅有特斯拉和理想的自研方案。
辅助驾驶赛道的决赛圈门槛正在抬高。
今年8月初,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宣布,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的交付量,正式突破100万辆。而到目前为止,达到这个指标的,仅有特斯拉和理想的自研方案。
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6月,在NOA细分市场,第三方供应商份额统计口径,华为乾崑辅助驾驶方案交付量接近30万辆,是Momenta和卓驭的两家之和。
而随着上汽尚界的落地,华为ADS 4.0辅助驾驶(全场景NOA)的产品价格下探到20万元级,也进一步冲击市场。按照上汽的说法,这在目标细分市场有很强的竞争力。
这意味着,除华为之外的其他第三方供应商,在争夺客户项目过程中,都无法规避来自华为的对标和挑战。正如Momenta创始人曹旭东直言,“最后存活下来的智驾企业,就会剩3家。”
同时,前装搭载量仍在加速攀升。
尤其是2025年4月以来,受到比亚迪搭载量(主要是自研高速NOA)持续增长,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NOA月度搭载率首次突破20%关口,进入新一轮增长区间。
截至今年7月,NOA前装标配搭载率已经连续三个月站稳25%关口。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预测,到今年底,NOA单月前装搭载率有望突破40%,全年将突破30%。同时,搭载车型价位下探仍在加快。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中国市场在售乘用车标配NOA车型达到197款,同比上年同期增长近2倍。标配NOA车型交付均价为24.99万元,和上年同期相比下降8.74万元,降幅达到25.91%。
同时,留给第三方供应商的市场空间正在快速缩小。今年以来,部分头部合资品牌(丰田、大众、宝马、奔驰等)也基本敲定了高速/城区NOA合作伙伴,抢单窗口期已经关闭。
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6月,在NOA细分市场,第三方供应商份额统计口径,华为乾崑辅助驾驶方案交付量接近30万辆,是Momenta和卓驭的两家之和。
在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看来,今年以来,部分头部合资品牌(丰田、大众、宝马、奔驰等)也基本敲定了城区NOA合作伙伴,抢单窗口期已经关闭。
此外,业内企业透露,中高阶方案的普及降低了车企开发新的偏低阶方案的热情,会将资源全部投入到中高阶方面,L2的方案则全部交由第三方供应商来做。但,入门级L2新一轮红利仍需要等待2028年以后,包括AEB、组合辅助驾驶在内的相关强规落地来推动。
这也可以从市场变化可见一斑。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7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入门级L2(不含NOA)交付同比仅微增3.16%。
同时,初创公司以及拿到零星项目的中小型供应商,依然是烧钱度日。而即便是已经实现规模化交付的供应商,也同样是持续亏损,对于盈亏平衡的预期也在下降。
以岩山科技此前收购的Nullmax纽劢科技为例,官方资料显示,从2020年开始陆续拿到了多个前装项目定点,方案更是覆盖从基础的前视一体机到行泊一体、舱驾一体,甚至还有端到端全场景辅助驾驶。
在该公司的合作客户中,也可以看到诸如比亚迪、奇瑞、东风、赛力斯、上汽等一线自主品牌车企。而在德赛西威转让股权之前,纽劢科技主要为其提供软件算法的外包开发。
公开材料显示,2022、2023年,纽劢科技从德赛西威累计拿到了4000万元的软件开发合同;不过,纽劢科技在2022年、2023年1-6月的营业收入均为0,主要系其交付的智能驾驶产品尚未达到收入确认标准所致。
2024年,随着德赛西威自研算法的布局以及部分合作项目的终止,纽劢科技拿到的实际软件开发合同降至500万元。按照岩山科技的公告,2024年纽劢科技的营收达到7211.15万元,但净利润亏损仍高达8852.77万元。
而根据最新发布的半年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纽劢科技实现营收952.30万元,同比下滑72.30%,当期净利润亏损8699.26万元,大幅扩大211.16%。
从进展来看,报告披露,纽劢科技已与多家知名汽车厂商建立了面向量产的深度合作, 获得了国内多家汽车厂商的定点量产项目, 同时积极拓展海外合作机会, 并与全球多家知名一级供应商达成合作。
此前,岩山科技披露称,纽劢科技是行业内极少数拥有量产视觉感知及端到端技术能力,并同时拥有行车、泊车量产能力,拥有完整高、中、低配置方案能力的智驾企业。
同时,纽劢科技在官网披露,在2023及2024年,公司先后完成了多个项目的量产交付,2025年起进入量产交付爆发年。目前,公司的产品方案已实现了多款芯片的适配和实车部署,支持的芯片品牌和型号数量均为业内前列。
但,显然,这样的“极少数”、“业内前列”等等自我定义,并没有获得足够的业绩支撑。而即便是已经进入规模化上车的玩家,同样陷入持续亏损泥潭。
以福瑞泰克为例,公开财报数据显示,2022-2024年该公司的营收分别为3.28亿元、9.08亿元、12.83亿元,同比增幅达到176.83%和41.4%;但净利润分别亏损8.55亿元、7.38亿元、5.28亿元,三年间累计亏损超过21亿元。
资料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福瑞泰克已与49家OEM建立业务合作伙伴关系,并拥有累计超过330个定点项目及累计超过260个量产项目。其中,2024年该公司来自吉利控股集团的收入占到了总营收的59.4%,以入门级L2为主。
此外,今年6月,上市公司—浙江美大披露对外投资公告,以1.1亿元拿到魔视智能4.8657%的股权。后者成立于2015年,主营业务覆盖行车、泊车、行泊一体、舱泊一体等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产品线。
公开材料显示,魔视智能已与国内外众多主流车企达成长期深度合作,累计交付数百万套智能辅助驾驶产品。财报显示,该公司2024年实现营收3.75亿元,净利润仍亏损1.48亿元。
今年一季度,魔视智能实现营收7180.93万元,净利润亏损3219.64万元。同时,截至一季度末,该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高达90%。浙江美大披露称,该公司还将面临短期内无法盈利,持续亏损的风险。
睿驰也是国内较早布局辅助驾驶市场的玩家之一,上半年官方披露,L2及L2+级别自动驾驶产品均已实现规模化量产落地,前视一体机、自动驾驶域控制器等核心产品获一汽红旗、吉利、岚图等主流车企定点,高阶自动驾驶域控制器布局岚图主流车型。
但,财务数据并没有得到扭转。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睿驰实现营收3.94亿元,同比下滑18.43%,净利润亏损2655万元。同时,睿驰更是处于净资产为负的状况,并且连续三年亏损,2024年亏损额达1.51亿元。
在行业人士看来,尤其是新进入者仍在继续增加,这些厂商可以提供较低的价格,再加上入门级L2到NOA区间成了大部分中小型供应商的聚集地,因而行业未来的竞争可能更为激烈。
当然,新玩家的入局,更是加剧竞争。
比如,风头正劲的高通,在今年与德赛西威签署全球化合作协议,双方将采用“同套硬件、两套算法”的合作模式,基于统一的硬件平台,在中国市场搭载德赛西威的本地化算法,在国际市场则配套高通技术公司的通用化算法。
同时,不同于单纯的软件算法公司,德赛西威在摄像头、域控制器等关键硬件上拥有自研自产能力,同时又具备从底层软件到上层算法的全栈软件开发实力。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在系统层面进行深度优化,更好地平衡性能、功耗和成本。
此外,包括高通、英伟达在内的计算平台玩家,也都在全力以赴布局全栈软件。其中,英伟达的自研软件已经具备量产能力;高通则是已经官宣与宝马联合开发的软件即将搭载新车上市。
另一匹黑马,则是背靠吉利的千里智驾,几乎拿走了吉利系大部分中高阶项目。“千里浩瀚”的底层方案即为“千里智驾1.0”,基础版、专业版、旗舰版分别对应“千里浩瀚”H3、H5、H7;年底发布的“千里智驾2.0”将对应“千里浩瀚”H9。
正如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所言,“整个智驾行业也即将迎来快速收敛的全新阶段,无论是对车企还是智驾创新企业都提出更高的要求。”8月29日,奇瑞星途ET5正式亮相,首发搭载地平线HSD城区辅助驾驶系统与征程6P芯片组合的软硬一体方案。
来源:高工智能汽车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