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河北医大一院心血管内一科刘超主任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心电分析大模型,该模型仅通过对心电图的判读,就能评估患者是否存在患有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的风险。
近日,河北医大一院心血管内一科刘超主任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心电分析大模型,该模型仅通过对心电图的判读,就能评估患者是否存在患有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的风险。
该项大模型的建立,从模型架构的设计,到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全流程均由心血管内一科的硕博团队自主研发,过程历时两年有余。
值得注意的是,该成果的第一作者,是该院5+3临床一体化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研究生生涯第2年就取得了如此令人振奋的成果,这无疑是医院研究生教育成功的又一个生动例证。
目前,该模型在包含117名参与者的前瞻性验证队列中,已表现出70%以上的判读准确度。这一突破性成果已被《ESC-Heart Failure》(欧洲心脏病学会-心力衰竭杂志,国内分区为医学2区期刊,2023年影响因子为3.2)接受发表。
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Diastolic heart failure),又叫舒张性心力衰竭,是由心脏舒张功能受损导致的。当左心室射血分数(EF)在50%或更高时,就称之为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
心电分析模型投入使用后,原本花费上千元才能明确诊断的“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这一疾病,用普通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就能进行初步判断,极大地降低了医疗成本,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
这一项目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河北医大一院近年来在人工智能和智慧医疗领域的大力投入以及人才培养的加强,也再次证明了医院在心力衰竭领域的研究始终保持在世界前列。不仅在人工智能等前端领域具备了雄厚的科研实力,更用实际行动响应国家关于推动降低全社会医疗成本和智能化、精准化医疗的政策号召。
来源:家庭医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