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如说到“无常”,不说“诸行无常”这类,而是直接说,明天可能下雨,也可能不下雨,但你的伞得随时带着。
第一次读到宗萨仁波切的文字时,很多句子都戳心窝。
他说的话没有晦涩的佛学术语,也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就感觉像一位老朋友在聊天。
读了他的文字让我瞬间懂了:修行不是逃离生活,而是换个角度看待生活。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能把复杂的道理简化成普通人能听懂的话。
比如说到“无常”,不说“诸行无常”这类,而是直接说,明天可能下雨,也可能不下雨,但你的伞得随时带着。
今天想分享宗萨仁波切最接地气的三句话,如果我们能照着做,相信生活一定会能焕然一新。
1、如果没有盲目的期待,就不会有失望。如果能了解一切都是无常,就不会攀缘执着;如果不攀缘执着,就不会患得患失,也才能真正完完全全地活着。
之前有个朋友曾和我抱怨:“每次相亲,我都希望对方长得帅、收入高、性格好,可结果总是不如意。”
我问她:“如果对方只是普通人,但和你聊得来,你愿意试试吗?”
她摇头:“那多没意思。”
我想这大概就是宗萨仁波切说的“盲目期待”吧。我们总在脑子里画一个完美的框,然后拼命往里塞人、塞事。
一旦塞不进去,就觉得自己被生活亏待了。可世上哪有百分百符合预期的人和事?
这句话戳破了一个真相:痛苦往往来自“非要怎样不可”的执念。
比如孩子成绩必须前三名,工作必须年薪百万,伴侣必须浪漫体贴……
这些执念像一根绳子,勒得人喘不过气。而宗萨仁波切告诉我们:松开绳子,接受无常,反而能活得自在。
所以,我建议你不妨:
给计划留点弹性。 比如说平时定目标时,别写“每天必须跑步5公里”,改成“能动起来就好”。
练习“算了”的心态。 遇到不如意的事,先问自己:“五年后这事还重要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不如直接翻篇。
把“必须”换成“可以”。 “我必须升职”改成“我可以努力试试”,有时候心态一变,结果就会变得不一样了。
2、如果你认真地想要根除痛苦,你必须培养觉知,留心你的情绪,并且学习如何避免被鼓动起来。
有个读者给我留言:“每次和婆婆吵架,我都气得浑身发抖,可事后又后悔。”
我问她:“吵架时你观察过自己的情绪吗?”
她说:“我光顾着生气了,哪顾得上观察?”
这句话就是在教我们“踩刹车”。当情绪上头时,大多数人会像踩了油门的车,横冲直撞,最后撞得头破血流。
但如果你能及时觉察到“我在生气”“我在焦虑”,就像给车挂上了空挡,伤害自然就停了。
情绪失控时,我们不需要打坐念经,只要停下来问自己:“我现在是什么感觉?”这个简单的动作,就能把我们从情绪的泥潭里拉出来。
有3个建议分享给你,不妨照着做:
给情绪贴标签。 烦躁时,在心里默念:“这是烦躁,它像一阵风,吹过去就好了。”
记住12秒法则。 这时可以深呼吸10次、喝一杯温水、或走到窗边看看天空,专门用来打断情绪爆发。
写“情绪日记”。 每天睡前用一句话记录当天的情绪高峰,比如:“下午开会时很焦虑,因为担心被质疑。”坚持一周,你会发现情绪都有规律可循。
3、只有当你不再被这个榨取所有时间、精力和注意力,而且无休止地试图满足自己,却永不满足的‘自我’所奴役的时候,真正的爱才有可能。只有在你不再一心一意关怀自己的时候,才能真正地关怀别人。
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个段子:“现代人的三大焦虑——手机电量不足20%、快递还没发货、朋友圈没人点赞。”
你看,我们太容易被“自我需求”绑架了。
有个朋友曾经是个“精致利己主义者”。她的人生信条是:“谁让我不舒服,我就拉黑谁。”直到有次她母亲住院,她请了半个月假陪护。
那段时间,她没空刷手机、买衣服,每天给母亲喂饭、擦身,就在这琐碎中,她找到了久违的踏实感。
她说过一句让我印象很深的话:“原来放下‘我非要怎样’,才能真正看见别人。”
我们总以为爱自己是买包、旅游、吃大餐,但宗萨仁波切说:真正的爱自己,是停止用欲望折磨自己;真正的爱别人,是先把自己从“我我我”的牢笼里放出来。
不妨从今天开始做好3件事:
每天做一件“忘我”的小事。 比如认真听同事吐槽,而不是急着反驳。
练习“五分钟利他”。 下班前顺手把同事的垃圾一起带走,顺手帮邻居按电梯。这些微小的善意,能让你从“自我焦虑”中抽离。
把“我想要”换成“我需要”。区分欲望和真实需求,比如“我想要最新款手机”和“我需要和家人好好通话”,后者才是生活的本质。
▽
宗萨仁波切这3句话,看似在讲修行,实则是在教我们如何脚踏实地地幸福。
期待少了,日子就松快了;情绪稳了,关系就顺当了;自我放下了,爱就流动了。
从今天起,试着放下执念、觉察情绪、关怀他人。
你会发现,所谓焕然一新,不过是把过去拧巴的日子,过成了舒展的模样。
来源:朱缨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