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甜了咱的家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6 08:43 2

摘要:8月26日5时30分,黄河畔晨雾朦胧,宜川县昝家山村的“禹王居粗粮土菜鱼府”(以下简称禹王居)厨房已经亮起了灯。系着围裙的杨海鑫,正在为住宿的游客准备早餐,蒸笼冒着白烟,小米粥咕嘟轻滚。

8月26日5时30分,黄河畔晨雾朦胧,宜川县昝家山村的“禹王居粗粮土菜鱼府”(以下简称禹王居)厨房已经亮起了灯。系着围裙的杨海鑫,正在为住宿的游客准备早餐,蒸笼冒着白烟,小米粥咕嘟轻滚。

“早点给客人备好,不耽误他们早起看瀑布。”杨海鑫嘀咕着。

“种地靠的是老天,吆着毛驴下沟滩;吃的全是含氟水,牙黑还是罗圈腿……”这段顺口溜,是这个黄河岸边小村庄昝家山村昔日的生活写照。42岁的杨海鑫,就出生在这里。

“小时候家里穷,种麦子、玉米,全靠天吃饭,一年忙到头也难吃饱。”皮肤黝黑、说话爽朗的杨海鑫回忆。为谋生路,2001年技校毕业后,他先后到西安、淄博、青岛等地当厨师,在外闯荡十多年,心中却始终惦念着家乡年迈的父母。

转机发生在2014年,依托移民搬迁政策,昝家山新村在黄河壶口瀑布景区(陕西侧)附近建成,杨海鑫家分到7间房子。

政策的春风吹到了黄河岸边,也点燃了他返乡创业的决心。2015年初,杨海鑫借助新村是通往景区必经之地的优势,用这7间房开起了“禹王居粗粮土菜鱼府”,经营饭店和民宿。

“那会儿哪懂什么旅游经济?纯粹是试一试。”杨海鑫笑着说,“就想让来壶口的游客有口热饭吃,有张干净床睡。”

没想到,这一试,试出了大名堂。第一年,杨海鑫年收入24万元。第一桶金让杨海鑫看到了希望。“心劲一下子就上来了,就想把这事做大,带着乡亲一起富。”杨海鑫说。

2019年初,通过宜川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金壶口”信贷产品,杨海鑫贷款30万元,首次扩建装修,增雇人手。

生意越做越火。2020年,杨海鑫再投资76万元租赁邻居的8间房扩大经营。2024年初,他又投资130万元购买8间新房并进行智能化改造,餐桌增至26张,客房全部升级为智能化。

为满足各地游客,杨海鑫精心研制出“禹王居大鲤鱼”“陕北山羊肉”“壶口山野菜”等特色菜品,价格从十几元到两百多元不等,丰俭由人。

同时,他还积极“触网”,在抖音、美团、大众点评等平台开通账号,游客动动手指就能轻松预订房间、点餐。“客房干净饭菜可口,看了瀑布很超值!”南京游客饶本逊连连点赞。

“得到游客的认可,我越干越有劲。心里有希望,人就有奔头。”杨海鑫说。如今,禹王居日均收入超过一万元,年营业额突破150万元。

杨海鑫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带动了乡亲们共同致富。如今,昝家山村已有64户村民从事旅游服务业,2024年村集体收入6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万元,全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500万元。

从外出打工到返乡创业,从靠天吃饭到吃上“旅游饭”,杨海鑫的经历,是宜川县黄河岸边千百个家庭的缩影。“我们农民赶上了最好的时代!”杨海鑫笑着说。

黄河水奔流不息,而他们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

编辑:刘海钧;

来源:青海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