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国内的学生而言,初次邂逅英语和中文时,内心的感受可谓大相径庭。回想小学刚接触英语的那段时光,ABCD 这些简单的字母,像一串串灵动的音符,轻松就能被我们捕捉。“apple” 代表苹果,“cat” 就是小猫,这些基础词汇和简单的日常用语,搭配上生动有趣的图片
英语与中文:不一样的学习“旅程”英语先易后难,而中文则先难后易。
学习初体验:难易的错觉
原始尺寸更换图片
对于国内的学生而言,初次邂逅英语和中文时,内心的感受可谓大相径庭。回想小学刚接触英语的那段时光,ABCD 这些简单的字母,像一串串灵动的音符,轻松就能被我们捕捉。“apple” 代表苹果,“cat” 就是小猫,这些基础词汇和简单的日常用语,搭配上生动有趣的图片和活泼的儿歌,仿佛是一场充满欢乐的游戏 ,学习起来毫无压力,让人不禁觉得英语这门语言实在是太简单了。就像很多人小时候学唱英语儿歌《小星星》,“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How I wonder what you are”,旋律一起,歌词自然就脱口而出,轻松又愉快。
反观中文学习,那可就复杂多了。从最开始接触汉字起,就像进入了一个充满挑战的迷宫。笔画繁多的汉字,如 “饕餮”,光是书写和记忆它们的字形,就耗费了我们大量的精力。而且,汉语里还有丰富的多音字,“行” 字,在 “行走” 中读音为 “xíng”,在 “银行” 里却念作 “háng”,稍不注意就容易混淆,更别提那些复杂的句式和语法规则了,简直让人头疼不已。不少孩子在刚开始学写汉字时,常常因为笔画顺序不对、结构把握不准而苦恼,写出来的字歪歪扭扭,和课本上标准的字体相差甚远。所以在学习初期,大多数人都会觉得中文比英语难多了,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后续对这两种语言学习难度的判断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我们会发现,英语和中文的学习难度曲线,远比我们最初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英语:从轻松起航到艰难爬坡
初级阶段:轻松入门
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就像是踏上了一片平坦的草原,视野开阔,行走起来轻松惬意。这个时期,英语的语法规则简单明了,就像一条条清晰的小路,很容易被我们识别和遵循。一般现在时,用来描述经常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I go to school every day.” (我每天去上学。)简单直接,没有过多复杂的变化,学生们很容易理解和运用 。而基础词汇也大多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像家庭成员的称呼 “father”“mother”,常见的动物 “dog”“cat”,以及日常用品 “book”“pen” 等,这些词汇就像生活中的小物件,触手可得,通过简单的记忆和练习,就能轻松掌握 。就好比学习 “apple” 这个单词,可能老师会拿出一个真正的苹果,让学生们看着苹果,跟着朗读单词,这种直观的方式让学生们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单词的发音和含义 。在初级阶段,英语学习充满了趣味性和成就感,让学生们对这门语言充满了好感和期待,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中级阶段:难度渐显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如同走进了一片逐渐起伏的丘陵地带,英语学习的难度开始慢慢显现出来。语法方面,时态变得更加丰富多样,除了一般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进行时等各种时态纷纷登场,它们就像不同形状的山丘,各有特点,需要我们仔细分辨和掌握 。过去进行时,强调过去某个时间点正在进行的动作,“I was watching TV at 8 o'clock last night.” (昨晚八点我正在看电视。)这里不仅要理解动作发生在过去,还要注意动作在那个特定时间点的持续性,与一般过去时 “I watched TV last night.” (我昨晚看了电视。)在语义和用法上有着明显的区别,这就需要学习者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练习 。同时,各种从句的出现,更是让语法的学习变得复杂起来。定语从句,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The book that I bought yesterday is very interesting.” (我昨天买的那本书非常有趣。)这里的 “that I bought yesterday” 就是一个定语从句,修饰先行词 “book”,关系代词 “that” 在从句中充当宾语 。对于学习者来说,要准确判断先行词,选择合适的关系词,并且理解从句在整个句子中的作用,这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词汇量方面,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不再局限于日常生活词汇,开始涉及到一些更广泛的领域,如科普、历史、文化等,词汇的难度和专业性逐渐增加 。像 “environment”(环境)、“technology”(技术)、“civilization”(文明)等词汇,不仅拼写较长,含义也更加抽象,需要学习者通过更多的阅读和学习来积累和理解 。这个阶段,英语学习不再像初级阶段那样轻松,需要学习者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耐心,去翻越这些逐渐升高的 “丘陵”,才能继续前进。
高级阶段:高山耸立
当英语学习进入高级阶段,就仿佛面对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难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这个阶段,专业词汇和复杂的语法结构成为了学习的主要内容,就像山峰上崎岖的山路和陡峭的悬崖,需要学习者具备强大的能力和坚韧的毅力才能攀登 。在一些专业领域,如医学、法律、金融等,英语的专业词汇量庞大且复杂 。在医学领域,“hypertension”(高血压)、“diabetes”(糖尿病)、“anesthesia”(麻醉)等专业术语,不仅要求学习者准确记忆其拼写和含义,还要理解它们在医学语境中的具体用法和相关知识 。对于非专业出身的学习者来说,掌握这些专业词汇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语法方面,虚拟语气、强调句、倒装句等复杂的语法结构频繁出现,它们就像隐藏在山峰深处的神秘宝藏,需要学习者深入探索和研究才能掌握 。虚拟语气,用于表达与事实相反的情况或假设,“If I had studied harder, I would have passed the exam.” (如果我当初学习更努力些,我就会通过考试了。)这里通过虚拟语气,表达了一种与过去事实相反的假设,其谓语动词的形式变化复杂,需要学习者熟练掌握各种虚拟情况的表达方式 。在这个阶段,对英语学习者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听力方面,要能够听懂语速较快、内容专业的英语讲座、学术报告等;口语表达时,要能够运用准确、流利、地道的英语进行专业交流和讨论;阅读上,需要具备快速理解长篇幅、高难度英文文献的能力;写作则要求能够用严谨、规范、富有逻辑性的语言撰写专业论文、报告等 。高级阶段的英语学习,是一场充满挑战的攀登之旅,需要学习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才能逐步接近山顶,领略到英语这门语言的更高境界 。
中文:从艰难起步到平稳前行
初级阶段:艰难破冰
中文学习的初级阶段,恰似踏入一片荆棘密布的丛林,每前进一步都充满了挑战 。汉字,作为中文的基石,其书写和记忆的难度,常常让初学者望而却步 。汉字的笔画丰富多样,形态各异,从简单的 “一” 到复杂的 “齉”,笔画数量的巨大差异,使得记忆和书写的难度呈指数级增长 。而且,汉字的结构复杂,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等,不同的结构有着不同的书写规则和重心把握要点 。比如 “好” 字,左右结构,左边的 “女” 字旁要写得窄一些,右边的 “子” 字要写得宽一些,这样整个字看起来才会和谐美观 。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要掌握这些规则,写出规范、美观的汉字,并非易事,往往需要反复练习,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
除了汉字本身的难度,中文的语法和句式结构也与英语大相径庭 。汉语是表意语言,注重语义的表达和语境的理解,句子的结构相对灵活 。而英语是表音语言,语法规则较为严格,句子结构相对固定 。在汉语中,“我喜欢吃苹果” 和 “苹果我喜欢吃”,虽然语序不同,但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 。而在英语中,“I like to eat apples.” 是正常语序,如果说成 “Apples I like to eat.” 就不符合英语的语法规则了 。这种语法和句式结构的差异,使得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学习中文时,常常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 。汉语中的虚词,如 “的”“地”“得”“着”“了”“过” 等,虽然没有实际的词汇意义,但在句子中起着重要的语法作用,用法十分复杂,稍有不慎就会用错 。“我高兴地说” 和 “我高兴的说”,仅仅一个 “地” 和 “的” 的差别,就会导致语法错误,让学习者头疼不已 。
中级阶段:稳步提升
然而,一旦我们成功跨越了初级阶段的艰难险阻,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基本汉字和语法规则后,中文学习便如同驶入了一片平稳的湖面,进入了一个相对轻松的阶段 。此时,我们已经积累了足够的词汇量,能够较为流畅地进行日常交流 。无论是与朋友聊天、购物消费,还是阅读简单的报纸、杂志,都不再是难事 。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轻松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理解他人的话语 。当我们想要描述一件事情时,能够迅速地从脑海中调出合适的词汇和句式,组织成清晰、连贯的语言 。“我昨天去了公园,那里的风景很美,我玩得很开心 。” 这样的日常表达,对于中级阶段的学习者来说,已经得心应手 。
在写作方面,也不再像初级阶段那样艰难 。我们能够写出结构完整、逻辑清晰的短文,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事物的看法 。虽然可能还存在一些语法错误和用词不当的问题,但整体上已经能够传达出我们的意图 。写一篇简单的日记,记录一天的生活琐事;或者写一封邮件,与朋友分享自己的近况,这些都变得轻松自如 。而且,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能够借鉴优秀作品中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使自己的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
高级阶段:持续精进
即便进入高级阶段,中文学习也并非一马平川,仍然需要我们不断努力,持续精进 。此时,我们需要接触和掌握更多的专业词汇,以满足不同领域的学习和工作需求 。在文学领域,要了解各种文学流派、作家作品,掌握丰富的文学术语 。“婉约派”“豪放派”“意识流”“象征主义” 等,这些专业词汇不仅是理解文学作品的关键,也是进行文学研究和评论的基础 。在学术领域,不同学科的专业词汇更是浩如烟海 。在经济学中,“通货膨胀”“边际效应”“宏观调控” 等词汇,对于理解经济现象和理论至关重要 。要准确掌握这些专业词汇的含义和用法,需要我们深入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不断积累和实践 。
同时,高级阶段对中文学习者在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要求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听力上,要能够听懂语速较快、内容复杂的讲座、访谈、影视节目等,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 。在听一场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讲座时,不仅要听懂演讲者所说的每一个字,还要理解其中涉及的历史典故、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 。口语表达要更加准确、流利、得体,能够运用恰当的语言和语气进行各种场合的交流 。在商务谈判中,要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运用恰当的商务礼仪和语言技巧,达成合作目的 。阅读方面,要能够阅读高深的学术文献、古典文学作品等,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阅读《论语》《孟子》等古典名著时,需要深入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分析其语言特色和文化价值 。写作则要求能够创作出高质量的文章,无论是学术论文、文学作品还是商务报告,都要做到结构严谨、内容丰富、语言优美、逻辑严密 。写一篇学术论文,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收集大量的资料,运用科学的论证方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
背后的 “推手”:母语和文化
母语的影响力
母语,就像我们语言学习道路上的底色,从一开始就深深烙印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产生着或深或浅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心理学上被称为 “迁移” ,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当母语与目标语言的某些规则或表达方式相似时,就会出现正迁移,它如同一位贴心的助手,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快地理解和掌握目标语言的相关内容 。例如,汉语和英语中都存在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从 “one”“two”“three” 到 “一”“二”“三”,虽然发音和书写形式不同,但数字所代表的数量概念是一致的 。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数字时,就可以借助母语中对数字的理解,快速掌握英语数字的表达 。再比如,在一些简单的陈述句中,汉语和英语的语序有一定的相似性,“我喜欢苹果。” 和 “I like apples.” ,这种相似性使得学习者在最初接触英语陈述句时,能够相对容易地理解和模仿 。
然而,当母语与目标语言存在差异时,负迁移就可能会出现,它仿佛是一个调皮的捣蛋鬼,给学习者带来一些困扰和错误 。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学习英语时,常常会在语法和词汇的使用上受到母语的干扰 。在汉语中,动词没有时态的变化,“我吃饭” 这句话,无论表达的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的动作,“吃” 这个动词的形式都不会改变 。但在英语中,动词需要根据时态进行变化,“I eat breakfast every day.”(一般现在时),“I ate breakfast this morning.”(一般过去时) ,学习者如果不注意这种差异,就很容易在英语表达中出现时态错误 。在词汇方面,汉语和英语中有些词汇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意思相近,但实际使用的语境和搭配却大不相同 。汉语中的 “看”,在英语中有 “look”“see”“watch” 等多个对应词汇 ,“look” 强调看的动作,常与 “at” 搭配,“look at the blackboard”(看黑板);“see” 强调看的结果,“I can see a bird in the sky.”(我能看到天空中有一只鸟);“watch” 则侧重于长时间地观看、注视,常用来表示观看电视、比赛等,“watch TV”(看电视) 。如果学习者只是简单地按照汉语 “看” 的概念去使用英语中的这些词汇,就很容易出现用词不当的情况 。
反之,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学习中文同样面临着母语负迁移的挑战 。英语是拼音文字,而中文是表意文字,汉字的书写和记忆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英语中的语法结构相对固定,句子成分有明确的位置和形式要求 ,而汉语的语法则更加灵活,句子成分的位置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进行调整 。这使得英语母语者在学习汉语语法时,常常感到困惑和难以适应 。在学习汉语的量词时,他们也会遇到很大的困难 。英语中虽然也有一些类似量词的表达,如 “a piece of”“a cup of” 等,但与汉语丰富多样的量词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汉语中有 “个”“只”“条”“张”“本” 等各种各样的量词,“一个人”“一只猫”“一条鱼”“一张纸”“一本书” ,不同的名词需要搭配不同的量词,这对于英语母语者来说,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记忆和掌握 。
文化背景的作用
语言与文化,宛如一对紧密相连的孪生兄弟,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就像是拿到了一把打开语言学习大门的钥匙,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语言的使用场景、习惯用法和深层含义,从而降低学习难度 。例如,英语国家的感恩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表达感恩之情,享用丰盛的晚餐,其中火鸡是感恩节晚餐的必备食物 。如果学习者不了解感恩节的文化背景,就很难理解为什么在英语中会有 “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turkey”(火鸡)、“gratitude”(感恩)等与感恩节相关的词汇和表达 。只有当学习者了解了感恩节的起源、习俗和意义,才能真正理解这些词汇在特定文化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并且能够在适当的场合准确地运用它们 。
同样,汉语中的许多词汇和表达也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有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等一系列传统习俗 。“春联”“鞭炮”“年夜饭”“红包”“拜年” 等词汇,都是与春节相关的独特文化符号 。对于外国学习者来说,如果不了解春节的文化背景,就很难理解这些词汇所代表的意义和背后的文化价值 。只有深入了解中国春节的文化内涵,才能真正体会到这些词汇所传达的欢乐、团圆和祝福的情感 ,并且能够在与中国人交流时,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词汇 。
除了节日文化,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交礼仪等方面的文化差异,也会对语言学习产生影响 。在英语国家,人们在社交场合中比较注重个人空间和隐私,见面时通常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使用礼貌用语进行问候 。而在中国,人们在社交中更加注重人情和关系,见面时可能会更加热情,甚至会有一些身体接触,如握手、拥抱等 。这些文化差异会体现在语言表达上,学习者如果不了解这些差异,就可能会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现误解或不恰当的表达 。在英语中,询问别人的年龄、收入等私人问题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而在中国,在一些熟悉的人之间,这样的询问可能是一种关心的表现 。了解这些文化背景知识,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目标语言,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语言使用错误和交流障碍 。
总结与鼓励
英语和中文,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众多且影响力深远的两种语言,它们的学习难度曲线各有特点,背后又受到母语和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 。英语学习初期的轻松如同春日里的微风,让人惬意,但随着学习的深入,语法和词汇量的大山逐渐显现,难度也不断攀升 ;而中文学习,虽然起步艰难,像在崎岖的山路上攀爬,但一旦跨越了初级阶段,便会迎来相对平稳的前行道路 。母语作为我们语言学习的起点,其与目标语言的异同,在学习过程中或助力或阻碍;文化背景,则像一幅绚丽的画卷,融入语言学习的方方面面,让我们在理解语言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不同文化的魅力 。
然而,无论学习英语还是中文,都绝非一蹴而就之事,都需要我们怀揣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 。就像古人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或许会遇到困难,或许会感到疲惫,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进步 。每一次攻克一个语法难点,每一次记住一个新的词汇,每一次流畅地进行交流,都是我们前进的脚步 。让我们保持对语言学习的热爱,不断努力,去领略英语和中文这两种语言的独特魅力,开启更广阔的知识大门 。
来源:一粒小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