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康景宗同学肯定也没想到,自己的作业竟然在千年后被保存下来,还被大家“玩梗”。写《兰亭集序》只写开头,就像现代学生背英语单词,一直都在背单词书上的第一个词——“abandon”。
近日
网友在敦煌遗书中
捕捉到一个“显眼包”
——来自唐朝的康景宗同学
(高度疑似叫这个名字)
没写完的《兰亭集序》被“挖”了出来
来自敦煌遗书编号P.2544
一篇只写了开头5个字的作业
还有一幅风格稚嫩的“自画像”
留下了这位同学“摸鱼”的证据
来自敦煌遗书编号P.2237
透过稚嫩的字迹
我们仿佛能看到
一个小朋友摇头晃脑地念着
“永~和~九~年~岁......”
咦?笔怎么越来越沉?
难道是“岁”着了?
康景宗同学肯定也没想到,自己的作业竟然在千年后被保存下来,还被大家“玩梗”。写《兰亭集序》只写开头,就像现代学生背英语单词,一直都在背单词书上的第一个词——“abandon”。
原来,从古至今的小朋友都在为学习头疼,这让许多网友看到了自己小时候的影子,《兰亭集序》的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有感于斯文”以这样一种方式灵验了。
古代小朋友留下的“小彩蛋”
并非第一次走进大众视野
“写书今日了,
先生莫鹹池(嫌迟)。
明朝是贾(假)日,
早放学生归。”
翻译:
今天抄书就完成了
先生不要嫌我交得晚
明天就是假期了
希望先生别拖堂
早早给我们放学啊
这首让人会心一笑的古诗
写在一份5米长的学生作业末尾
出自一位12岁的唐朝小朋友
图片来源:吐鲁番博物馆
1969年,在阿斯塔那古墓363号墓出土了一份卜天寿《论语·郑玄注》抄本,长538厘米,宽27厘米。这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家庭作业,现在是吐鲁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作者”名叫卜天寿,当时12岁,是唐景龙四年(公元710年)西州高昌县宁昌乡厚风里的一名学生。或许是当时卜天寿年龄太小,抄卷中还有不少错别字。这份有趣的家庭作业因为新疆干燥的气候得以保留。
抄写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后,卜天寿还写下了充满童趣的“打油诗”,一首“放飞自我”式的吐槽:“他道侧书易,我道侧书难。侧书还侧读,还须侧眼看”。(据推测,“侧书”是一种比较复杂的书写方式,看样子真是比较难写)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从这件珍贵的档案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西州学堂的教学主要以儒家经典为教材,教学方式与中原地区几乎没有差别。西州深处西北一隅,与统治中心长安远隔千里。然而,两地学子对于《论语》的取径却惊人一致,足见唐代中原文化对西域教育和办学影响之深及推行官学、私学力度之大,社会科举氛围之浓。
另外,卜天寿自称“义学生”,“义学”指唐代民间的私塾,说明在1300多年前,新疆吐鲁番地区与中原地区同样设有私塾,学习同样的经典、书写同样的汉字。
卜天寿的家庭作业内容为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所注《论语》中《八佾(yì)》《里仁》《公冶长》三篇以及《为政》部分,卷末还写有《三台词》《千字文》和其他诗句等。
从文献学的角度看,《论语 郑玄注》在唐以后就失传了,但21世纪以来,在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了不少《论语郑玄注》的残本。而卜天寿的这个抄本,是这些残本中保存较好且最长的卷子,为古代民间书法艺术以及儒家经典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现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并于2023年入选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唐代的读书人
一点也不比现在的学生轻松
据考证,唐朝学校中官方认定的史学教材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作为教学主体的儒经教材则包括了《诗》《书》《礼》《易》《春秋》《孝经》等儒家经典,而这些还只是学习内容的一部分。
图片来源:央视网(参考文献:韩凤山. 唐宋官学制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
学生们要学的书目众多,考试也不少。以中央六学一馆为例,除了严苛的入学资格考试外,考试分为旬试、月试、岁终试、毕业试四种。
古代一月分为三旬,旬试就像现在的周测,考试的内容主要是释经讲义,由博士主持,学生作答,共试三次,通过两条以上为合格,不合格者会有相应的惩罚。
唐后期出现了月试,学生的考试成绩会和在校的食宿待遇直接挂钩,考得越好,吃得越好。
岁终试便是年末大考,考官会在一年里所教各门功课中提问大义十条,作答合格的学生可以获得升学资格,连续三年不合格的学生将被淘汰、罢归原籍。
毕业试则是一次对科举考试的“模拟考”,通过了毕业试,才算是拿到了参加科举的“准考证”。这之后,等着考生的,则是漫漫科举之路了。
存放于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序厅的“科第世家”牌坊(图片来源:新华社)
自古求学不易
相比于古人
如今的少年有了更多元化的选择
但不管怎么选
作业一般都是逃不掉的
来源:读特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