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源集团IPO,实际控制人周京石、龙玲夫妇套现1.43亿元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9 18:37 1

摘要:从实控人高位套现、前关联方产品质量丑闻,到财务内控漏洞频现,再到募资合理性存疑,技源集团的资本化进程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国资本市场中企业治理、合规性与商业伦理的复杂博弈。

作者丨林友发

出品丨牛刀商业评论

2025年4月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审核委员会将对技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IPO申请进行实质性审议。

这家以膳食营养补充产品为主业的企业,自2021年启动上市筹备以来,始终笼罩在争议之中

从实控人高位套现、前关联方产品质量丑闻,到财务内控漏洞频现,再到募资合理性存疑,技源集团的资本化进程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国资本市场中企业治理、合规性与商业伦理的复杂博弈。

股东利益博弈的暗流

技源集团的股权架构呈现出典型的家族企业特征,实际控制人周京石、龙玲夫妇通过多层持股架构掌控公司84.47%的表决权,这种高度集中的控制权结构虽能提高决策效率,但也埋下了公司治理失衡的隐患。

在IPO前夕,这对美籍夫妇通过技源香港向8家外部投资者转让股权,套现1.43亿元。

这种操作既存在利益输送的嫌疑,也引发了市场对实控人上市动机的质疑——究竟是为企业长远发展融资,还是为资本退出铺路?

更值得警惕的是潜藏的对赌协议恢复条款,虽然《终止协议》约定IPO申请提交后特殊权利条款终止,但若上市进程受阻,控股股东仍需履行回购义务。

这种设计实质上将企业经营风险与资本对赌捆绑,一旦上市失败,可能引发股权动荡。

特别是技源集团并非对赌义务主体,这种风险隔离机制虽保护了上市公司利益,却将压力完全转嫁给实控人,可能加剧其短期套现冲动

数据显示,公司2022-2024年货币资金始终保持在1.39亿至1.72亿元区间,资产负债率更降至6.83%,这种“不差钱”状态与实控人急于套现形成微妙反差,暴露出资本运作与企业经营目标的分歧。

质量信任链的断裂风险

徐州技源药业的银杏叶提取物造假事件,虽发生在八年前且关联方已注销,但其引发的信任危机仍如幽灵般萦绕。

48.8%的不合格率不仅暴露质量管理体系失效,更导致绿叶制药等客户遭受行政处罚,这种产业链上的信任崩塌具有长期破坏力。

尽管技源集团强调与涉事主体已无股权关系,但资本市场对关联方历史污点的审视从未松懈。

生物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在于质量瑕疵可能演变为系统性风险——美国制药巨头默克公司曾因隐瞒药品副作用支付95亿美元罚金,日本东芝财务造假案直接导致退市。

对于拟上市企业而言,前关联方的合规污点如同定时炸弹,可能随时引爆监管审查与投资者诉讼

更值得关注的是质量管理能力的延续性疑问,实控人周京石曾在雅芳、安利负责研发,这些国际企业均建立过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但徐州技源药业事件却显示体系执行层面的重大漏洞。

当企业从原料生产转向终端营养品市场,质量控制标准是否同步升级?招股书虽强调通过FSSC22000等认证,但缺乏对历史教训的反思披露,这种选择性信息披露可能削弱投资者信心。

内控失守的冰山一角

2019-2021年初的3.14亿元转贷和票据拆借行为,撕开了公司财务合规的遮羞布。

尽管资金最终用于日常经营,但无真实交易背景的贷款操作直接违反《贷款通则》第十九条,暴露出内控体系形同虚设。

这种“走账”式融资虽在民企中并不鲜见,但作为拟上市公司,其反映的合规意识淡薄令人震惊。

值得玩味的是,这些行为恰发生在引入外部投资者期间,是否涉及财务数据粉饰?

尽管公司声称2021年后已整改,但历史污点可能影响发审委对其内控有效性的判断——毕竟,巴林银行倒闭、安然丑闻等重大危机均始于看似微小的财务违规。

对比2022-2024年营收增速(-5.84%至+12.33%)与理财规模增幅(604%),可见公司将大量现金投入低收益理财产品而非主业扩张,这种保守策略与募资用途中“生产基地建设”的扩张计划形成逻辑悖论。若结合实控人套现行为,难免引发市场对资金真实用途的猜测。

业绩增长瓶颈与行业红海竞争

从经营基本面看,技源集团的增长故事缺乏说服力。2023年营收同比下降5.84%,扣非净利润增速仅0.72%,在2024年行业复苏背景下,11.24%的增速仍低于汤臣倍健等同行水平

膳食营养补充剂市场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Euromonitor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行业增速降至8.7%,首次跌破两位数。在此背景下,技源集团的研发投入占比常年低于3%,显著落后于Swisse(5.2%)等国际品牌,这种“重营销轻研发”的模式难以构建持续竞争力。

招股书显示,募投项目聚焦产能扩张,但在电商渠道占比超60%的行业中,传统产能建设是否契合渠道变革趋势?当完美日记、花西子等新消费品牌通过DTC模式颠覆行业时,技源集团仍执着于重资产投入,可能陷入“投产即过剩”的陷阱。

多重风险叠加下的监管考量

面对资产评估机构银信资产两位签字评估师的突发离职,上市审核需警惕关键环节的人为干预风险,根据《证券法》第173条,证券服务机构应当勤勉尽责,保证所出具文件的真实性。

核心人员变动可能影响评估结论的连续性,特别是涉及无形资产评估时,专业人员缺失可能导致估值偏差。

结合公司2023年无形资产激增42%的财务表现,资产评估的审慎性更应成为问询重点。

从监管逻辑看,这些问题触及注册制改革的核心命题:如何平衡包容性与约束性?

科创板设立以来,已有泽达易盛等案例显示,放松对历史问题和治理缺陷的审查可能酿成重大风险。

技源集团的案例恰好检验监管智慧——若允许存在实控人套现、财务瑕疵的企业过关,可能助长圈钱套利之风;但过度严苛又可能误伤有潜力的创新企业

这种两难选择背后,实质是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与保护投资者权益的永恒课题。

结语:资本市场的试金石

技源集团的IPO之路,恰似一面照妖镜,映照出中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深层挑战。注册制改革释放了市场活力,但配套的问责机制、信息披露制度仍需完善。对于技源集团而言,亟需以此次IPO为契机,建立现代企业治理架构,彻底切割历史遗留问题,用透明化的运营重建市场信任。

对监管部门来说,应从严审核特殊权利条款的终止效力,深入核查转贷行为的资金流向,评估前关联方事件对主体商誉的长期影响。投资者则需警惕高估值背后的对赌风险,关注募投项目的真实效益。只有当企业、监管、投资者三方形成制衡合力,资本市场才能真正发挥资源配置功能,避免沦为资本套利的游戏场。技源集团的上市闯关,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命运,更是检验资本市场成熟度的试金石。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