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期肌肉快速流失?医生提醒:坚持6个习惯,或能避免干瘪衰弱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5 04:23 1

摘要:很多老人走着走着,就觉得腿没劲儿,端碗菜手都发抖,其实这背后可能是肌肉正在偷偷流失。有研究统计,在一些社区里,超过三分之一的70岁老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肌少问题,严重的还会增加骨折、跌倒甚至早逝的风险。

人过花甲,脸上褶子大家都能接受,可身上的肉一旦塌下去、干瘪无力,可不光是“好不好看”的事了。

很多老人走着走着,就觉得腿没劲儿,端碗菜手都发抖,其实这背后可能是肌肉正在偷偷流失。有研究统计,在一些社区里,超过三分之一的70岁老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肌少问题,严重的还会增加骨折、跌倒甚至早逝的风险。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有的人到晚年还能走得快、背得动重物,而有些人却像气球瘪了口,整个人塌下去?这中间差的,往往就是生活习惯。别急,我给你梳理6个能“守住肌肉”的习惯,条条都有道理。

人的身体就像一台机器,到了某个年纪,零件磨损是自然规律。从40岁开始,每10年肌肉量平均减少8%左右,到60岁以后,下降速度会翻倍。很多老人疑惑:自己明明没生大病,怎么就越来越虚?说白了就是肌肉偷偷“缩水”了。

肌肉的用处远不止走路、干活。它还是身体的“能量仓库”,起到稳定血糖、保护关节、支撑器官的重要作用。肌肉一旦少了,受伤和感染的风险都会增大。所以不守住这点本钱,人就容易垮得快。

有趣的是,不少乡下老人反而比城里人肌肉保得更久。原因很简单,他们日常下地干活、推车挑水,就是天然的训练。反观一些生活条件好的老年人,少了劳动,肌肉就像闲置的耕地,不种不养,荒得很快。

身体像刀,不用就会生锈。哪怕只是搬搬菜篮、走走台阶,都能让肌肉保持活性。国外研究表明,坚持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活动的老人,肌少症发生率要比不动的低一半。

不必去追求时髦健身,挑扁担、练深蹲、做“提踵”动作,都是实在的锻炼法子。关键是“常年不断”,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老话讲“柴多火旺”,身体肌肉也一样,原料要足。老年人每日每公斤体重约1.0至1.2克蛋白才算够。换算下来,体重60公斤的老人,每天需要60克左右蛋白。

很多老人图省钱,大米白面吃得多,肉蛋奶舍不得吃,结果肌肉越养越瘦。其实豆腐、鸡蛋、鱼类都不算贵,关键在于吃得均衡。

少了这两样,不单骨头会脆,肌肉的力量也会打折扣维生素D像是把肌肉“点亮”的开关,阳光就是最天然的补法。适当晒太阳,再加上豆制品、深绿色蔬菜,能帮身体把营养盘活。

当然,具体吃多少,要看个人身体情况,最好在医生建议下合理补充。

别以为越瘦越好,其实过瘦的老人,肌肉往往掉得更快。体重过低的人,跌倒骨折风险要高出30%以上维持一个合适的体重,就像存了备用粮,不至于遇上病痛时把全身家底都赔光。

过胖也不好,油脂挤占空间,也会让肌肉“憋屈”。所以稳稳的、适合自己的体重最关键。

不少人觉得失眠只是“老毛病”,但睡不好会打乱激素分泌,让肌肉合成的速度慢下来。研究显示,每天睡眠少于6小时的老人,肌肉流失风险要高一倍。所以无论如何,保持安稳的睡眠,就是替自己打底。

睡得好,白天才有气力锻炼,吃进去的营养也更容易转化成肌肉。

很多人忽略这一条。孤单、情绪低落的人,身体活动少,吃饭也没劲,结果肌肉萎缩速度明显加快哪怕每天和邻居走走、聊几句,也能刺激人愿意动,吃得香,肌肉自然能留住。

别小看“心气儿”,它真能决定一个人能不能硬朗多活几年。

人在变老的过程中,总想着“顺其自然”,可等到真走不动了,才想起来后悔,往往来不及了。我的经验是:年轻攒银行存款,老了得攒肌肉存款

很多老人觉得锻炼费劲,其实费的是一点点力气,换来的是不求人地走路、自己能端碗下筷的尊严。说白了坚持这些习惯,不是为了“延长寿命”,而是为了过得体面。

肌肉不是一夜流失的,也不是一天就能补回来的。就像种地,播种、施肥、浇水、除草都得常年做,庄稼才会结实饱满。守护肌肉,这便是养生最实在的功夫。

坚持这6个习惯,不保证长生不老,但至少能在老去的路上,活得更硬朗、更踏实。

愿你从今天能动腿时就多走一步,从每一顿饭开始,把肉养在筋骨里,让自己“老得结实”。

你觉得老人保养身体,最看重的是吃,还是动?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文献:
[1]郭清,张华,蒋蕴霞,等.老年人肌少症相关危险因素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0,39(05):513-517.
[2]朱虹,杨丽萍,李秋实,等.老年肌少症营养干预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23,31(03):153-157.

声明:本文旨在科普健康知识,非诊疗建议。部分案例来源于社会常见现象,意在帮助大家正确理解健康问题。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本文所有图片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络我们及时处理。

来源:心内科孙博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