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周边3公里新增4家全国连锁教育品牌,学费比我们低30%,加之家长就是认他们的牌子,导致我们的招生情况特别不好。”——某三线城市一家英语机构创始人王校长的焦虑,折射出当下二三线教培市场的残酷竞争。
“去年周边3公里新增4家全国连锁教育品牌,学费比我们低30%,加之家长就是认他们的牌子,导致我们的招生情况特别不好。”——某三线城市一家英语机构创始人王校长的焦虑,折射出当下二三线教培市场的残酷竞争。
随着新东方、学而思、高途教育等巨头通过OMO模式向低线城市扩张,以及各大连锁教育品牌借助加盟体系快速下沉,区域型本土教培机构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
全国性连锁教育品牌加速下沉,本土机构被迫迎战,一场“战役”正在中国二三线城市的教培市场悄然打响!而本土机构正面临品牌认知度不足、师资流失加剧、运营成本攀升……这场看似实力悬殊的较量中,是否真的没有破局之道?
本文作者通过深度访谈12家不同规模的二三线教培机构,结合最新行业数据,不仅揭示全国连锁教育品牌下沉的真实影响,更挖掘出一批“小而美”本土机构的逆袭样本。从错位竞争到成本革命,从信任构建到生态共生,我们将呈现一套完整的“反围剿”战术体系。
01
连锁教育品牌下沉的“降维打击”:
三大致命杀招
1、价格战:资本加持下的“窒息式”竞争
根据校长邦研究院研究显示,全国连锁教育品牌在二三线城市的课程定价平均比本土机构低18%-30%,其中K12学科类差价最大,达到30%。
来自洛阳的一位英语机构校长告诉我们,2024年某全国连锁英语品牌在洛阳推出“99元暑期班”,包含16课时外教课+教材,相当于单课时6元。后来了解到,该活动由总部补贴60%成本,目标是用亏损换取70%的续费率。
连锁教育机构可以通过规模化采购教材、教具、标准化内容输出(减少师资的成本压力)和总部输血,构建了中小机构难以复制的成本结构。
2、品牌效应:家长认知的“马太效应”
经过我们在5个地级市调研问卷显示,76%的家长在选择机构时,会优先考虑“听说过”的品牌,即使本地机构办学时间更长、师资更稳定。家长普遍的心态是“大品牌跑路概率低”,同时孩子就读全国连锁机构成为部分家庭的“面子工程”。
3、人才虹吸:师资市场的“掐尖战”
全国连锁教育机构用高薪挖走本土机构的资深教师,导致中小机构师资结构“两极化”,新人老师占比超50%。部分机构出现“名师出走—学员退费—现金流恶化”的死亡螺旋。
02
本土机构的“反围剿”之战
1、错位竞争:聚焦全国连锁教育品牌的“盲区”
本土机构要进行地域化内容定制。在湖南岳阳某家作文机构研发了一套“方言作文课”,针对本地中考阅卷教师偏好,如更偏爱乡土题材、方言修辞等,用特色内容,让续班率提升至85%。同时分析本地名校的月考、期中考试题目类型、命题规律,让本土机构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2、成本革命:从“硬扛”到“巧省”
人力成本优化,将教师薪资从“固定工资”改为“底薪+课时分成+续费奖金”。通过成本优化,河北某家学科机构人力成本占比从45%降至32%。
同时进行实行师资共享机制,与周边非竞品机构合聘全职老师,如一家舞蹈机构和一家美术机构共享一位英语老师,大大降低了师资成本。
场地创新模式,近几年线下大型超市关门较多,在四川绵阳的一家学科机构就采用租赁废弃的超市二楼,通过“分区改造”,前厅进行教学,后仓进行办公的形式,为机构降低了30%的租金。
3、信任构建:把“地域基因”变成核心竞争力
打造校长IP化。河南某四线的小县城,一家数学机构校长通过自身IP的打造,如对外宣传时,强调个人背景,如“曾是某某重点中学班主任,深耕本地教育20年”等人设标签,通过抖音直播,推出“拆解重点中学压轴题”的方式,3个月吸引2000名本地家长关注,转化率是当地连锁教育品牌的3倍。
利用社群裂变,老带新虽然是传统的招生模式,但依然是当下非常高效的招生方式。江西一家编程机构通过建立“家长校友会”、“老生家长推荐新生免1个月学费”的方式,实现了60%的新客来自转介绍。
03
连锁教育品牌与本土品牌:
从“对抗”到“共生”
1、选择性加盟,选择适合自己的加盟模式,湖北某机构加盟一家全国品牌的素质教育子项目,获得品牌授权但不参与利润分成,可以自主运营本地市场。
2、连锁教育品牌需“放权”,允许区域机构调整20%-30%课程内容,适应本地需求;采用“利润共享”而非“固定加盟费”模式,降低区域机构压力。
3、本土机构要“专业化”,强化本地服务能力,如家校沟通、个性化辅导;积极学习连锁教育品牌的管理和教研体系,提升运营效率。
4、本土机构要建立“数字化协同”机制,使用智能化教务管理系统,实现数据透明化,通过AI分析区域学习数据,动态优化课程内容,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反馈,提升家长满意度。构建本土机构的护城河。
结语:
“连锁教育机构抢不走的是我们对本地教育生态的理解。”一位深耕县城20年的校长这样说。这场看似不对等的战争中,区域机构的真正优势在于:更敏捷的决策、更极致的服务,以及对地域文化更深度的绑定。
当资本的热潮退去,那些真正扎根社区的“小而美”机构,或许才是教育普惠的最终答案。
(为保护机构及人物隐私,文中均为化名)
来源:校长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