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天水市被确定为国家三线建设重点开始,国家对天水的三线建设寄予厚望。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有关部委领导对天水三线建设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
六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天水市被确定为国家三线建设重点开始,国家对天水的三线建设寄予厚望。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有关部委领导对天水三线建设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
(1981年8月邓小平视察解放军天水7452工厂)
1964年4月11日至13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在甘肃视察期间,曾在天水短暂停留,就三线建设的战略布局调研。1981年8月21日,邓小平同志在天水期间,亲临天水马跑泉镇,接见了兰州军区三线建设的重点企业天水7452工厂的部分职工和解放军21军61师181团的部分指战员。
武山鸳鸯水泥厂,是国家“四五”期间投资兴建的三线企业,始建于1970年,1971年5月破土动工,由于“文革” 的严重干扰,建设极为缓慢,处于瘫痪状态。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接到群众来信后作出重要批示,引起相关部门高度关注,迅速采取有力措施,排除了干扰,加快了筹建进程。1980年1月企业时隔十年后终于建成投产,形成30万吨生产能力。经过多年努力,2003年生产规模达到年产130万吨。2004年,入股陇东南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祁连山水泥集团控股公司,形成200万吨生产能力。
1992年8月13日。原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天水视察期间,专程到从北京迁建的天水长城开关厂视察,在现场看到热火朝天、管理有序的生产场面,生产出的优质中低压开关柜时,感叹地讲:“没想到天水有这样好的一个厂子”,欣然为企业题写了厂名,以示鼓励。
(1992年8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天水长开厂)
1990年8月11曰,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造成天水锻压机床厂后山山体滑坡,主要车间被埋,7名职工死亡,生产设施物质损失殆尽,企业遭到毁灭性破坏。时任国务委员兼国家计委主任的邹家华闻讯后,亲自召开会议,作出救灾抢险,企业重建,列为国家“八五”三线脱险、调迁双顶项目的重要部署。从国家出口专项基金中拿出2,000万,作为救灾款。中央、省共筹措资金6,050万,于1992年开工重建,二年建成后重新投入生产。这期间,已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邹家华曾在企业的二次书面汇报中,七处亲笔批示,鼓励企业:“要不断满足市场需求,开发出新产品,围绕产品来开展各项工作。(如)提高质量、技术改造、严格管理、降低成本、加强销售、提高效益,以及培养人才提高职工素质等一系列工作。”对企业以极大的信心和勇气。1997年9月6月,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在天水期间,专程赴天水锻压机床厂视察,对灾后重建的天水锻压机床厂取得的成就十分欣慰,为企业挥毫题写了“精益求精,永远创新”的题词。更令企业职工难忘的是,2000年春节,大年三十下午,已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邹家华,通过他的办公室,转达了他给天水锻压机床厂全体职工的一封信。鼓励全厂职工不讲条件,不计报酬,艰苦拼搏,为实现“二次创业”的目标争做贡献。
(1997年9月,邹家华副总理视察天水锻压机床厂)
天水海林厂因当初选址不当,困难重重。为了企业长远发展,需要尽早搬出深山老林,但阻力很大。1981年7月30日,厂领导给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写报告,并呈报国家计委主任宋平和一机部部长饶斌,受到高度重视。按中央领导的指示,一级部派出工作组实地进行调研后,在北京专门召开天水海林厂搬迁的专题汇报会议,形成了《企业和地方提出的一些问题》的会议纪要,决定海林厂从李子园迁出,与天水柴油机厂、天水拖拉机厂、天水齿轮厂合并,专业生产轴承。迁建后的海林厂,采取先进技术和技术革新,彻底淘汰原来落后加工工艺。实现了炉前生产自动化,处于当时国内轴承行业中国内领先水平,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1996年9月朱总理视察天水海林厂)
1996年9月17日,朱镕基总理带领国家计委、经贸委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天水进行调研。先后视察了天水海林轴承厂、天水长控厂、天水长开厂等原三线企业,看到企业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生产仍然发展,讲:“国有企业很困难,都像你们这样搞就好办了”。并与厂领导合影留念。在随后召开的企业改革座谈会上,听取了甘肃电子总公司、天水长控厂,天水轴仪厂企业厂长的汇报。传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国有企业通过改革三年脱困的决心和举措。以后天水市很快被列入国务院全国100个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有力地促进了国有企业尤其原三线企业的脱困及改革、改造、改组步伐,许多企业轻装上阵,焕发出青春。
(2008年7月,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视察天水风动工具厂)
2008年7月8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天水视察期间,在天水风动工具厂、天水华天集团进行考察,对这两户昔日三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取得的成效给予高度评价。
2009年1月15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到天水华天集团等企业视察生产经营情况,了解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听取企业对发展中的建议和下一步打算。
2009年6月8日,时任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天水期间专程到天水华天电子集团进行考察。对一个10年前严重亏损并濒临破产的三线企业,发展成有职工3400多人,总资产15亿,成为西部最大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的快速发展之路给予了充分肯定,勉励企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2009年11月13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到天水长城开关厂、天水华天集团进行调研。
2011年7月14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到天水华天集团等企业,就加快转变经营发展方式,推动企业文化等进行调研。
此外,过去的岁月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全国政协许多领导同志,以及国家相关部委的负责同志,在天水考察期间,专程到诸多三线企业进行调研,给企业以极大的鼓励和支持。
七
天水的三线建设经历了三个“五年计划”,到八十年代的三线调迁完成后基本扫尾。国家先后投入建设资金68,243万元,很快形成了企业占地面积929.89公顷,建筑面积达309,000平方米。职工总数达48,584人,家属总人数121,460人的规模。以重型机械、机床电器、风动工具、仪器仪表、轴承锻压、材料试验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天水现代工业体系。培育出“长城”牌电工电器,”星火”牌大规模数控机床,“红山”材料试验机,“燎原”牌凿岩机、“华天”牌集成电路、“ HL”海林轴承、ZJ60DS沙漠钻机、TSD剪切机床、213机床电器、“春风”牌绒线等一大批在全国乃至国际市场知名的品牌产品。创出30多种国优产品,100多种省优产品,大部分填补了国内空白,许多产品远销美国、苏联、日本、英国、瑞典等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有多种产品为前国家卫星发射、重大国防项目、国家重点工程、重要科研等采用。
(部分天水三线企业昔日辉煌的见证)
在天水三线建设如火如荼建设的同时,在国家,省上的支持协助下,配合三线建设,上世纪60年代末,天水制定了宏伟的工业经济发展蓝图。计划依托张家川钢铁厂,重新上马天水地区小河铁厂,建成集冶炼、炼钢、轧钢为一体的小型钢铁联合企业,新建天水钢厂,扩建、改造天水焦化厂,将天水建成甘肃省东南部重要的钢铁、铁矿石生产基地。不断提升徽县洛坝铅锌矿、西和青羊峡铅锌矿、礼县锑矿生产能力,建成甘肃东南部重要的铅锌矿生产基地。引入先进设备,增加产品种类,扩大甘肃绒线厂,甘肃棉纺厂产能和质量,建成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各类绒线和棉纺织生产企业,以满足战备和全省及中国西南部市场需求。利用一机部决定以天水柴油机厂、天水油泵油嘴厂、天水拖拉机厂三厂为主建成拖拉机整装企业的大好机遇,以适应甘肃省乃至西部农业机械化、国防战备的需要。同时,在天水新建、扩建以卷烟、食品、轻工产品为主的地方中型企业,主要有天水卷烟厂、天水造纸厂、天水啤酒厂、天水低压铸造机械厂、天水塑料厂、天水制药厂、天水锅炉厂、天水酒厂等,形成以轻工、食品为主的新行业,与天水三线企业形成结构互补,进一步增强地方工业的实力。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这些项目全部进入实施阶段,并取得了实质性的效果。以后,因国内外形势变化,除张家川钢铁厂、天水钢厂、天水地区小河铁厂先后停产或转产,天水拖拉机三厂进行产品调整外,其他企业先后建成或完成扩建,成为天水地方工业的重点企业,和所有建成的三线企业一起,进一步夯实了天水现代工业的雄厚实力,奠定了天水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坚实基础。天水和西安、成都、杭州、武汉等城市一起成为中国电子工业基地,中国西部重要的机械、电子、电工仪器、轻纺工业基地,甘肃省重要的工业城市。
1974年3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由新华社记者采写的题为《自力更生,飞速前进——介绍新兴工业城市天水》的长篇通讯。详细介绍了天水三线建设给天水经济发展的迅速崛起,以及带给这座古城的历史性变化。文章写到:“从1966年开始建起第一座现代化工厂时起,到现在仅仅八年,天水已成为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到天水市内、市外走访一遭,可以看到,大小工厂近山傍水,蔓延几十里。这里的轴承仪器厂,在全国同行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八个电工电器厂联成一片,成为初具规模的‘电工城’。拖拉机厂,柴油机厂,油泵油嘴厂,正在加紧建设。电机厂、电缆厂、机床厂、轴承厂、风动工具厂、焦化厂、铁路信号厂、材料试验机厂等重工业工厂,制造机器、材料、支援甘肃和兄弟省、市。毛纺厂、棉纺厂、针织、绒线厂、地毯厂、卷烟厂等一批轻工业企业,生产日用品,供应城乡人民。”
时隔十年,1984年5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山沟里飞出金凤凰-记为发展电子工业作出重大贡献的天光集成电路厂》。详细介绍了三线搬迁企业天水天光厂艰苦奋斗,克服困难,不断开发出新产品,为国家国防事业做出贡献的突出业绩。文中写道:“天光集成电路厂两大系列新产品问世,为每秒一亿次计算机的配套需要作出了贡献,并为发展新的大、中型系列机奠定了基础。它对于发展我国军用电子装备,特别是防空导弹和卫星的电子装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历史总是在波浪形中前进,任何企业不可能辉煌一世。进入八十年代,鉴于国际形势的缓和及部分三线企业因选址不当,造成生产、经营、生活十分困难的状况,国家部署对这部分实行调迁。天水海林轴承厂、天水兴中厂、天水锻压机床厂、秦安电子三厂等三线企业通过国家三线企业调迁政策的落实,甩掉历史包袱,形成了新的发展优势。世纪交替之间,随着改革开放加快,经济体制的转化,对部分危困企业实施兼并、破产。除西北探矿机械厂外迁连云港外,天水长城精表厂、天水长城控制电器厂、天水兴中厂、解放军7452工厂、张家川钢铁厂、甘谷摩擦密封材料等企业实施破产,有的被关闭,有的重组。进入到本世纪,天水星火机床厂、天水海林厂、天水岷山机械厂、天水锻压机床厂等部分重点改制企业“出城入园”,迁入新建立的国家级天水高新技术开发区,集中技术优势在高新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实现了成功转型。大多数三线企业,虽其隶属关系几经变换,但风风雨雨,大浪淘沙,强者更强,弱者出局。工业经济的整体结构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企业加快向信息化、数字化、自控化、集群化方向转变。助推天水工业经济加快形成新的增长点和辐射源,新时期支撑天水经济社会和区域工业发展的脊梁。
(天水锻压机床厂大型卷板生产线)
天水三线建设促进了企业和地方的深度融合。三线建设初期开始,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各三线企业一落地,天水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以满腔热忱,尽最大的努力为企业初建、生产、生活等各方面提供最大的便利,予最大的关注和照顾,各三线企业主动积极地和地方协调配合,加快了各企业落地生根,迅速投产达标。1985年7月,国务院决定撤销天水地区,天水市升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体制。天水地改市后,按上级规定,除企业干部人事外,原天水三线企业基本属地化管理。历任市委书记刘长凯、王洪宾、张津梁、赵春以极大的政治责任感,发展经济的紧迫感,亲自研究、部署,予企业以极大的关注,将属地所有三线企业纳入天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盘中,置于天水“工业强市”的突出位置。凡涉及企业发展中的相关问题高度关注,亲自走访,现场办公,去解决,去督办。在各三线企业的主动配合下,党的建设、重大政治活动的部署、企业群团活动的开展、基干民兵建制、社会治安维护等工作,统一部署,共同落实,政企之间,企群之间,协调配合,融为一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世纪交替之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发生急剧变化,大部分三线企业处于经营困难,有的企业严重亏损。天水市委、市政府责无旁贷地协同其上级主管部门,做好企业转变经营机制,维持企业稳定,运用政策效力,推进企业转型工作,取得了十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进入本世纪后,随着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原三线企业隶属关系发生变化,各企业相继下放到市级管理。在这期间,不论企业隶属关系怎么变更,各级党委和政府仍一如既往,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各方面全方位关注、支持企业。在企业“出城入园”,扩大产能、技术改造,产品升级、职工安置等方面协调、扶持、落实,给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出宽松的环境,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线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天水的经济结构。根据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1949年按农、工、商三产计算的天水国民经济比例为93:1:6,三线建设基本完成后的1980年三产比例为32:36:32,2024年三产比例为18.3:21.7:6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1964年的281户到1980年达到584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1980年为1.5189亿元,2024年达到544.7549亿元。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1964年0.2150亿元,1980年为1.8633亿元,2024年达到508.26亿元。工业企业利润总额1980年为0.1555亿元,2024年为8.0012亿元。工业企业税金1980年仅0.0998亿元,2024年达到12.0972亿元。
三线建设大大加快了天水城市向现代化城市转变的进程。大批企业的搬迁使城区规划区面积由1966年约15.7平方公里左右,到1980年达到27.5 平方公里,2024年达73平方公里。随着建成区面积规模不断扩大,市区非农人口由1966年10.19万人,1980年净增 近8万人达到18.10万人,2024年城区非农人口达到140.8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0.45%。随着三线建设的迅速推进,全市整个道路、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以及城市建设、城市环境,城市面貌、城市管理,尤其市民的精神面貌,总体素质得到极大提升。有2700多年建城史的天水古城旧貌换新颜,焕发出一种新时代的青春风貌。天水成为国家西部新格局中重要一环,甘肃东南部重要的现代工业、交通枢纽、商贸流通、文化旅游、对外开放的新兴中心城市。
八
三线建设,承载着天水追随工业现代化的脚步,以特殊的历史背景、大干苦干实干的时代风貌,从半个世纪奋斗的三线人血液中,孕育出一种“三线精神”,融入到天水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中。
这种“三线精神”,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以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英雄气概,只争朝夕、苦干实干的拼命精神,尊重科学、不断创新的严谨作风,牺牲小家、顾全大家的奉献精神,充分体现在每一位投身三线的建设者及家属身上。它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生成,以巨大的精神动力,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无私奉献体现在每一位三线企业的建设者及他们的亲人身上。当年几万名血气方刚的建设者,将自己最美的青春,留在了天水这片土地上,用双手和汗水浇筑起一座座现代化工业企业。几万名家属舍弃了原先优越的环境和生活条件,视这片贫瘠的土地为第二故乡,伴随着自己的亲人度过了一生,我们应该永远感谢他们。现在,许多天水原三线企业创业者的第二代、第三代接过了父辈的班,再接再厉,默默奉献,我们祝愿他们再立新功,再创辉煌。令人感慨的是许多老职工都已退休,有些告老还乡,但在遥远的家乡,他们仍然怀念着曾经激情燃烧的这片热土,期盼着他们双手建成的企业结出更加丰盛的硕果。一位80岁的老三线人所言:“我已迈入古稀之年,正在长春度着安乐、幸福的晚年。我和我的家人为三线建设从东北到天水,生活上从不习惯到完全习惯,儿孙更是入乡随俗,天水养育了我们,我们也把一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天水的建设事业,无怨无悔。”
一段三线建设的历史也深深地留在了几代人的印象中。一位远在大洋彼岸英国的网友玛丽在微信中这样说:“我是海林厂的子弟,爷爷奶奶六十年代从洛阳支援天水海林厂建设到天水,父母出生在天水,我在天水长大。在儿时的印象里,三代人经常守在电视机前,收看厂闭路电视中的自办节目。厂里的新闻印成厂报,全家抢着看。海林厂的职工几乎“无所不能”,没有不会干的活。那种体会,我虽人在英国,但小时的记忆犹在眼前。”
天水三线建设和全国的三线建设一样,培育出一大批意志坚强的领导班子和钢铁般职工队伍。天水三线建设筹建伊始,各搬迁筹建企业开拓先锋胡云卿、沈良夫、朱华臣、王孝州、方始、邹正明、王安仁、刘保中、田碧祥、马振才、张秉恕、陈金荣、张逸民、怀福田、姜锡海、王广财、齐文川、段连捷、蔺怀翎、李满华、田宝山、任庆山、邱士元、尚官毅、毕乐更、王芳、张耀宗、庞兆凱、张生义、付天保、路夫田、卞铸久、栾国钰、付万祥、郭传贤等等一大批先行者,临危受命,千里跋涉,不辱使命,挑战艰辛,和职工们一起,不屈不挠,汗水和血水交织,在企业最初筹建中谱写出励志创业的光辉篇章,为天水三线各企业的尽快迁建和迅速投入生产做出了杰出贡献。夏玉滨、王文华、穆弘、苏维喜、谢寿璜、莫志杰、杜举等同志,在时代洗礼进程的考验中脱颖而出,从一些三线企业领导岗位上选拔到省、市担负起重要领导职务,发挥出重要作用,展现出时代风采。时间之河奔腾不息,在60年的历史长河中,每户三线企业一届又一届的领导班子,在体制转换中搏击风浪,踏平坎坷成大道,在带领企业改革创新中砺磨向前,艰难之中显身手,成为集管理、技术、科研、经营为一体的优秀企业领导干部,为各企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肩负重任,攻坚破难,能打硬仗,不辱使命,每一个人都不愧是共和国工业的脊梁,我们应该永远记住他们。
经过半个世纪的磨炼、升华,令所有当年的三线建设者及他们的亲人们欣慰的是,“三线精神”赋予了天水人民开拓进取的底气、敢为人先的勇气、创新实践的锐气。今天,老一辈的三线人,有的桑榆末景,雄心末泯,仍奋斗在生产第一线。在天水华天电子集团有限公司,已经78岁的董事长肖胜利,带领一班人将一个当年濒临倒闭的企业扭亏为盈。如今,仍奋斗在第一线,将企业发展成为目前我国西部最大的集成电路封装基地、全球集成电路封装行业中排名第六、集成电路封装收入位居国内同行上市企业领先的大型企业集团,为集团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封装生产一席之地,运筹帷幄,指导着企业高效运转,规划着集团发展新的宏伟蓝图。更多的新一代三线人继承光荣传统,正在创出更大的业绩。在研发制造中国“芯”的天水天光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一支年龄在35岁以下的年轻人组建的“数字集成电路设计组”研发中心,在芯片国产化替代的道路上爬坡过坎、攻坚克难、激扬青春。仅用3年时间,就先后攻克了“54通用数字电路芯片设计”、“高稳定高精密电压基准源数字技术”、“异步计算机控制芯片的开发应用”等关键技术,获得了“甘肃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的荣誉称号,正在向新的目标奋进中。在星火厂、锻压厂、二一三厂、电传所、长开厂、风动厂、甘肃春风集团等众多原三线企业,一大批年轻人已挑起大梁,担起重任。三线建设的成果正在由新的一代继承、发扬、光大中,为天水工业加快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基础动力。
(天水三线建设中的钢铁队伍)
一部天水三线建设史,是三线建设的全体建设者们为天水城市迈向现代化进程的创业史,是天水几代三线人“献了青春献子孙”向共和国最厚重的献礼,它结出的丰硕成果,已转化为天水经济社会不断取得发展进步的源动力,这段历史,刻骨铭心,体现在时代前进的每一步脚步中,深深地镶嵌在天水迈向现代化的里程碑上,渗透在天水古城欣欣向荣的经济发展进程中。
参考资料:
《天水三线建设》天水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第13辑
《加大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 吕建昌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甘肃天水三线建设初探》 段伟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甘肃三线建设原因初探》《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
《三线建设》百度百科
《三线建设的开展以及西部大开发》 钟周铭 重庆工商大学
《三线建设 历史回顾与重要成就概述》 语录集锦网
《甘肃三线建设》 马世禄 兰州大学出版社
《甘肃三线建设的历史过程及其经验启示》 王锐 《兰州党史网》
《统计年鉴》天水市统计局
《天水市志》天水市志编撰委员会
《天水工业和信息化志》天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企业网》 各相关企业网站
插图来源:
《天水在线》及本人收藏照片
来源:天水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