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对汉朝的评价是:“国恒以弱丧,独汉以强亡”。其意思就是说一个国家的衰亡都是从强转弱,唯独汉朝在军事力量为衰退时就走向了衰亡。
文/编辑:小西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对汉朝的评价是:“国恒以弱丧,独汉以强亡”。其意思就是说一个国家的衰亡都是从强转弱,唯独汉朝在军事力量为衰退时就走向了衰亡。
纵观历史,每个朝代都是如此,就像一场轮回,每当国力达到顶峰时就会出现衰亡的迹象。唐朝从唐玄宗开始由强转弱,明朝从朱祁镇开始走向衰亡,清朝从嘉庆帝开始也是如此,这些朝代无疑都是军事力量的衰弱最终走向灭亡。
但东汉末年,虽然皇帝幼小,朝政被外戚和宦官把持,但其军事力量基本没有受到影响,最终也导致了群雄割据,混战不断,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频繁征战,中原都打成了一锅粥,按理说外族会趁机入侵中原,可无论从正史还是演义,都没有看到三国时期外族入侵的记录,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三国时期,不仅群雄割据,而且也猛将如云。曹操麾下有夏侯惇、夏侯渊、张辽、典韦等大将,刘备麾下更是有五虎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东吴孙权麾下也有周瑜、吕蒙、甘宁等大将。
除此之外还有一位战力天花板吕布。这些人物可以说都是三国时期战力第一梯队的人物,还有第二梯队的华雄、文良、颜丑、魏延等将领。
这些人物随便一个出来镇守边疆都能把异族揍得哭爹喊娘,但是三国时期镇守边疆的人物全都是三国名将的手下败将。
官渡之战以前,北方最厉害的枭雄是袁绍。而袁绍的对手是公孙瓒,公孙瓒麾下有一支部队非常出名,名唤“白马义从”,这支部队把北方胡人打得抬不起头来,闻其名无不闻风丧胆。后来袁绍联合乌桓部两面夹击公孙瓒,公孙瓒兵败自焚而亡。
曹操崛起之后,欲统一分裂的中原,但要统一天下就得平定北方。当时袁绍的实力可比曹操强大太多,加上袁绍还与乌桓勾结,但曹操的猛将和谋士如云,压根不惧袁绍。
官渡之战,曹操2万兵力对战袁绍11万兵力,最终击败袁绍统一北方。统一北方后,曹操为了能安心争霸中原,必须平定北方异族。
此时的乌桓实力越来越强,对中原也是跃跃欲试。公元207年,曹操发兵攻打乌桓,但是曹操的主力军还未到,张辽率领的先锋军就已经把乌桓部队击败,还顺手干掉了乌桓单于蹋顿。从此北方边疆平定,曹操也可以放开手角逐中原了。
无论是正史还是演义,东吴的实力都是三国里最弱的。也被称之为“江东鼠辈”,但面对外族,那可就是杀神般的存在。
山越部落不断袭扰东吴地盘,孙权忍无可忍,于是派贺齐率军攻入会稽山,史书记载吴军“焚其聚落,斩首六千”,这一战直接把山越从史书上抹去了。
贺齐在东吴的虽然也是一名大将,但其威名压根比不上周瑜、吕蒙等人,更不能与曹魏大将和蜀汉五虎将相提并论了。
蜀汉边境《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家喻户晓,但真实历史更加残酷。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时,叛乱的并非孟获一部,而是益州郡、越嶲郡、牂柯郡三地联动的数十个部落。史书记载蜀军“五月渡泸,深入不毛”,途中因瘴气、毒泉减员过半,最终靠火攻才攻破孟获的藤甲兵。
诸葛亮的过人之处在于战后治理。他在南中推行“汉夷分治”,保留部落首领的世袭权力,但要求其子弟必须到成都学习汉文化。
云南昭通出土的东汉《孟孝琚碑》显示,一位孟氏贵族之子不仅取汉名、穿汉服,还能熟练书写《论语》。
诸葛亮将蜀锦技术传入南中,教蛮人种桑养蚕。短短五年,永昌郡的蜀锦产量就占全国三成,这些华丽的丝绸沿着南方丝绸之路销往印度,换回的铜矿、战马则成了蜀汉北伐的资本。
而这一战诸葛亮压根就没有动用蜀汉大将,就直接拿下了。
三国时期,无论是那方势力都强悍无比,外族压根就不敢轻易入侵。就连最弱的东吴都能把外族给从历史上抹去,更别说更强悍的魏蜀两国了。
三国时期其实就是自家兄弟在家里打架争家产,要是外人胆敢伸手,那肯定是联合起来也要干掉对方呀。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这样,内部可以打个你死我活,但要是有外地入侵,那肯定会团结一致对外,先把强盗赶走再说。因为至始皇帝嬴政统一华夏开始,在中国人心里就只有一个中国原则。
在这里多说一句,如今台海局势风云莫测,赖清德当局执迷不悟想要搞台独,那就是死路一条,从古至今,台湾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中国是不允许分裂的,老祖宗也不会答应。
来源:角度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