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芯片需求复苏拐点已至 国产替代进程加速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5 23:59 1

摘要:全球模拟芯片市场正迎来周期性向上拐点,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模拟芯片消费市场,国产化进程有望在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下加速推进。

全球模拟芯片市场正迎来周期性向上拐点,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模拟芯片消费市场,国产化进程有望在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下加速推进。

模拟芯片是电子设备的“电能调节师”和“信号翻译官”,承担着现实世界与数字系统之间的桥梁作用。

行业经过长达八个季度的库存去化后,国际大厂德州仪器(TI)和亚德诺(ADI)等已在2025年初实现营收回升,标志着需求复苏拐点的到来。

同时,中国商务部于2025年9月13日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相关模拟芯片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为国内模拟芯片企业创造了更好的市场环境。

01 行业复苏拐点确立

全球模拟芯片行业已步入新一轮上升周期。根据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WSTS)数据,2025/2026年全球模拟芯片市场规模预计分别增长3.3%/5.1%至822/864亿美元。

国际大厂的业绩变化印证了行业复苏趋势。ADI在连续七个季度营收同比下滑后,2025财年第二季度(截至5月3日)营收首次同比转正;TI也在连续九个季度同比下降后,在今年第一、二季度连续实现同比正增长。

行业复苏得益于多方面因素:下游去库存周期结束、AI带动新兴需求增长、汽车电动化与智能化持续推进,以及工业自动化需求回暖。

02 中国市场举足轻重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模拟芯片消费市场。2024年中国模拟芯片市场规模达1953亿元,占全球市场的35%左右。

从增速来看,2020-2024年中国模拟芯片市场复合年增长率(CAGR)达12.7%,预计2025-2029年CAGR将保持11%,到2029年市场规模有望增至3346亿元。

细分领域中,电源管理芯片2024年规模为1246亿元,信号链芯片为707亿元。下游应用方面,消费电子占比约37%,汽车电子领域增速突出,2020-2024年CAGR达23.9%。

03 国产化空间巨大

尽管中国模拟芯片市场规模庞大,但自给率仅16%,尤其是在工业、汽车等中高端领域,国产化率不足15%。

海外大厂在中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2024年,TI、ADI、MPS三家美国公司来自中国的收入分别约30亿、21亿、12亿美元,合计达63亿美元。

相比之下,A股模拟芯片龙头圣邦股份2024年收入仅33.5亿元,凸显出巨大的国产化替代空间。

国产化率在不同应用领域呈现差异:消费电子领域相对较高(40%-50%),通信领域约为20%-25%,工业领域仅为10%-15%,汽车领域最低,约为5%。

04 政策催化国产替代

2025年9月13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模拟芯片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针对40nm及以上的通用接口芯片和栅极驱动芯片。

此次调查涉及美国生产商包括德州仪器、ADI、博通、安森美四家公司。调查申请文件指出,美国产品对华倾销幅度高达300%,2022-2024年进口量累计增长37%,进口价格累计下降52%,导致国内产业市场份额被挤压。

反倾销调查为国产芯片腾出千亿级替代空间,叠加政策扶持(如国家大基金三期投入3440亿元、地方政府千亿级扶持计划),国产替代进程显著提速。

05 细分领域核心企业

国内模拟芯片行业已形成多层次竞争格局,各企业在细分领域具有不同优势。

显示驱动芯片领域:格科微是该领域的营收“排头兵”,2024年显示驱动芯片业务营收达到12.39亿元,占总营收的26.3%。汇成股份显示驱动芯片业务营收11.6亿元,占比高达94.3%。

电源管理芯片领域:圣邦股份作为国内模拟芯片行业龙头,产品覆盖信号链和电源管理两大领域,是唯一进入华为基站供应链的模拟芯片厂商。杰华特采用“虚拟IDM”模式,专注电源管理芯片开发。

LED驱动芯片领域:晶丰明源是行业营收第一,2024年LED驱动芯片业务营收9.2亿元,占公司总营收的70.6%。富满微的LED驱动芯片业务营收2.4亿元,占比34%。

信号链芯片领域:思瑞浦是信号链芯片领域领军企业,运算放大器产品国内竞争力极强。卓胜微的手机射频前端芯片在全球市场排名第六,在A股公司中位列第一。

传感器与隔离芯片领域:纳芯微是国内传感器信号调理ASIC芯片和隔离芯片龙头,28nm BCD工艺已实现量产,功耗较传统工艺降低30%。

车规级芯片领域:多家企业实现突破,芯海科技车规级芯片进入比亚迪供应链;先积集成车规产品已落地国内汽车供应链。

06 并购整合成为趋势

模拟芯片作为典型的“长尾”产品市场,单一企业难以凭借单一品类建立全面竞争力。国际巨头如TI和ADI都是通过多次并购成就今日地位。

近年来,国内厂商也加快了并购整合的步伐。纳芯微收购麦歌恩、思瑞浦收购创芯微、晶丰明源收购凌鸥创芯等案例表明,行业已进入平台化整合阶段。

通过横向并购补齐产品链,市场正从分散走向集中,推动模拟芯片产业链走向高质量发展。未来国内模拟公司有望持续通过收并购形式实现产品矩阵和下游领域的丰富拓展。

07 风险与挑战并存

模拟芯片国产化进程面临多方面挑战。技术方面,模拟芯片研发依赖资深工程师,优秀模拟芯片工程师需深耕行业10年以上,而数字芯片工程师3-5年可成熟。

市场竞争方面,国际大厂凭借技术和规模优势,长期占据高端市场。2021-2024年,TI的毛利率分别为67.47%、68.76%、62.9%、58.14%,虽然呈下降趋势,但仍保持较高水平。

此外,国产替代进程可能不及预期、下游需求复苏缓慢、行业竞争加剧以及国际关系发生不利变化等因素,也都是行业面临的风险。

随着行业周期回暖与政策推动,本土模拟芯片企业有望迎来黄金发展期。国信证券、中信证券等多家机构一致看好模拟芯片国产替代前景,推荐关注具有高端化和平台化能力的龙头企业。

本土企业的成长路径已经清晰:一方面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性能与可靠性;另一方面通过并购整合扩大产品矩阵和市场覆盖面。

随着新能源汽车、工业自动化、AI终端等新兴领域爆发,中国模拟芯片行业正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创造”跃迁,并加速开辟新的增长曲线。

来源:c小伙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