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渝水区全民安全素质提升行动见闻这段时间,新余市渝水区新钢街道路东社区网格员徐灿,每天忙着上户宣传燃气安全,检查燃气连接管。“这项工作我负责5栋居民楼、700多户,每一户都不能漏了。”徐灿作为社区网格员,专职负责辖区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工作。
今天
《江西日报》
对我市
“全民安全素质提升行动”
进行了报道
筑牢高水平安全底板
——渝水区全民安全素质提升行动见闻
这段时间,新余市渝水区新钢街道路东社区网格员徐灿,每天忙着上户宣传燃气安全,检查燃气连接管。“这项工作我负责5栋居民楼、700多户,每一户都不能漏了。”徐灿作为社区网格员,专职负责辖区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工作。去年,渝水区在基层安全力量配备上不仅有人数的增加,更通过安全隐患排查专业化培训、演练,提升基层网格员安全素质。
这项工作,是渝水区全民安全素质提升行动的内容之一。当地通过抓实安全宣传教育、科技赋能安全监管、提升应急能力,筑牢高水平安全底板。
技术赋能创新安全监管
走进路东社区路东小区,电动自行车停车位规划有序,一辆辆电动自行车停放规整。居民曾小明告诉记者,以前电动自行车随意停放,存在安全隐患。“现在,电动自行车进电梯的现象没有了。”路东社区党委书记黄爱花笑着说:“路东小区52部电梯都安装了电动自行车智能阻隔系统,如果电动自行车进电梯,电梯会直接‘罢工’。”以前,有的居民为图方便,将电动自行车推入电梯停放在楼道或家中充电,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居民投诉不断。为此,该区推进电梯智能阻隔系统安装试点。该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采取“互联网+智能数字摄像技术”模式,率先在路东小区完成52部电梯的安装试点。在总结试点成果基础上,投入395万元,实现全区2700部住宅小区电梯电动车自行车智能阻隔系统全覆盖。如今,如果电动自行车进入电梯,系统立即通过智能识别技术,发出语音警示,同时暂停电梯运行。此举从源头上杜绝了电动自行车进入楼道或家中充电现象,极大降低了火灾风险,保障了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前,人工排查违规动火作业难度大,还容易出现疏漏。现在通过平台能实时掌握辖区内电气焊作业情况,发现问题可及时处理。而且审批流程更加规范、高效,工作压力小了很多。”城南街道西街社区工作人员陈雅雯说。陈雅雯说的平台,就是零星电气焊作业数字化监管平台。该区应急管理局副局长杨劲介绍,该区引入数字化监管手段,建立零星电气焊作业数字化监管平台,通过给每一台电气焊设备安装集成芯片,实现对作业现场“人、证、机”三位一体实时智能监管闭环。每台电气焊设备都有了芯片“身份证”,经过培训后的作业人员通过手机APP,就能进行作业动火预申报等操作。基层应急管理员通过平台,对动火申报图片和视频智能分析,精准识别再审批,解决了发现违规动火难、审批耗时长等问题。自今年3月运行以来,平台已接入679台电气焊设备。截至3月31日,完成网上审核1474次,审核通过1312次,审核拒绝162次。此外,还建立了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平台、多业态混合生产经营场所和人员密集场所一键报警装置等,通过技术赋能,推进安全监管创新。夯基筑底提升应急能力
渝水区有1.6万余家“九小场所”,点多面广。为筑牢社会安全底板,该区探索实施“九小场所”数字化监管。据了解,以前的“九小场所”监管系统落后,造成底数不清、管理混乱,今年2月智慧消防安全监管平台上线后,对全区“九小场所”进行赋码,实现了“一店一码”智能管理。赋码编号,给了每个“九小场所”唯一“身份证”。相关监管部门、属地政府部门通过手机APP、电脑端均可进入这个平台,开展安全检查,发布问题清单,督促整改落实,形成工作闭环。通过手机扫场所门口的二维码,群众也可进入平台,进行投诉,真正实现了一个平台管理,极大提升了管理质效。此外,渝水区持续推进小作坊规范治理,对城区802家小作坊探索分类分级管理长效机制;加强电动自行车全链条安全监管,将充电棚建设纳入民生事项,投入2900余万元,完成2724个充电棚建设,新增充电端口3万余个,覆盖95%以上小区;全面推行中小学校内托管服务。渝水区在各乡镇(街道)、工业园区组建应急救援队伍。目前,根据全区25个专项应急预案,企业、社区、学校、医院等开展应急演练1600余次。通过这些举措,切实提升全社会应急能力。
值班主任:邹琴 谢丹值班总编:刘远华投稿邮箱:xinyuapp@126.com声明:分享而不忘尊重原创,转载《新余发布》文章,请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和原文链接。部分图片、文章、音视频来自网络,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联系电话:0790-6446199、6446138。来源:新余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