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检察院那年,检察大院里的桂花飘散着阵阵幽香,火红的枫叶在风中一摆一摆,仿佛在欢迎我加入这个大家庭。时任民行科的科长看到有新鲜血液加入检察院,眼睛都乐呵的眯成了一条线,欢喜地收了我做徒弟。而我入职独立办理的第一个案件是一件涉及群众饮水安全的公益诉讼案件,还记
进入检察院那年,检察大院里的桂花飘散着阵阵幽香,火红的枫叶在风中一摆一摆,仿佛在欢迎我加入这个大家庭。时任民行科的科长看到有新鲜血液加入检察院,眼睛都乐呵的眯成了一条线,欢喜地收了我做徒弟。而我入职独立办理的第一个案件是一件涉及群众饮水安全的公益诉讼案件,还记得当时前辈宽厚的手掌拍在我肩上,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公益诉讼是个新业务,也是块硬骨头,你要做好准备,勇做第一个啃骨头的人!”
彼时,我尚未能掂量出这句嘱托里沉甸甸的分量。那时,全国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才处于试点阶段,作为试点县之一,我们手中没有成型的办案手册,连法律文书的格式都需我们自己在办案中不断推敲、摸索。那时的公益诉讼检察人,就如同一群跌跌撞撞在沉沉暗夜里执火探路的行路人,每一步都踏在未知的泥泞里。
记得那是初秋一个天朗气清的清晨,办公室的电话铃声骤然撕裂了宁静。“检察官同志,救命啊!”听筒里传来西城王大爷带着哭腔的嘶喊,“咱喝的这‘纯净水’,怕不是要命水?我小孙子喝了上吐下泻……”我的心猛地一揪,挂了电话和师父冲向了那个纯净水厂家。在去该公司的路上,我们查明该公司旗下有2家纯净水厂,我和师父决定逐一突击检查。
当时负责该厂生产的工作人员在听到我们要突击检查纯净水厂的时候,百般托辞阻挠,甚至将我们带到一个正在修建的毛坯厂房,满是钢筋混凝土的工地哪里有半点生产纯净水的样子,师父当即说道:“我们去另一个厂房”。
最终,我们在西城区一个偏僻的巷子里,一扇不起眼的锈迹斑斑的卷帘门外停下脚步,一股不祥的预感攫住了我。师父推开哐啷作响的卷帘门,我举着相机紧随其后,眼前的景象让胃里一阵翻搅。车间地面污浊,一排自来水管镶嵌在斑驳的墙壁上,水龙头流出的水直接流入了空水桶里,墙角成堆的“合格”标签,与卷帘门后阴暗逼仄的生产环境形成鲜明对比,显得格外讽刺。取证完毕后,我们就此次突击检查情况,与行政管理部门进行了深入交涉。
与监管单位的初次交锋,远比预想中艰难。会议室里,王局长(化名)将我们的检察建议书轻轻推回,语气不容置疑:“检察院嘛,管好刑事案件就行了。企业的事,有我们管着,不必费心。”我捏着文件夹的手指关节泛白,脑海中却轰然炸响王大爷的声音,眼前浮现护士捏着化验单摇头叹息的画面:“菌落超标几十倍啊……”胸腔里一股热流涌动,我深吸一口气,将那份沉甸甸的检测报告在他面前缓缓摊开:“王局,公益诉讼不是添乱,是帮咱们共同把住这道民生关!这份检察建议您如果不收,那依据程序我们可以拍照留置送达。”
空气像凝固了一样,最终王局长喟然长叹:“行!检察建议书我就先收下了,希望你们以后不要再向我们发检察建议书了!”
走出行政管理部门办公大楼,夕阳的余辉如水倾泻在台阶上,那一瞬我突然意识到,其实行政管理部门并没有意识到,公益诉讼从来不是冰冷的对抗,而是与所有守护群众利益的力量并肩站在同一道战壕里。
最是难忘处理养鸡场污染环境那次。一个初夏闷热的午后,我们跟着愁容满面的李大姐,深一脚浅一脚地穿过茂密的玉米地。刚近村口,一股浓烈得几乎令人窒息的恶臭便扑面袭来,呛得人睁不开眼、喘不过气。李大姐家的白墙,早已被苍蝇屎染成一片污浊的斑驳,晾衣绳上、电线上、灯泡上密密麻麻爬满了苍蝇,看得人头皮发麻。炎炎夏日的炙烤下鸡粪的臭味弥漫着整个房间。“你们闻闻,这日子可咋过啊?”她抹着滚烫的泪水,声音哽咽。
后来,我们敲开了养鸡场大门,将他们厂房里污染环境的证据一一固定,厂房外我们又在玉米地里蹲守了整整半个小时,镜头下污水沿着田埂肆意漫流,汇入灌溉渠,最后再汇入河流。协调会上我按下播放键,现场拍摄的画面让在场的人员无不震撼。我师父说:“我们办案不是对着法条照本宣科,是要看看老百姓的日子究竟难在了哪里!”
在公益诉讼工作的推动下,养鸡场的整改方案七易其稿,从建造沉淀池到安装昂贵的除臭设备,我们陪着环保专家,在烈日下、在泥泞里,一遍遍踏勘现场。一年后回访,李大姐老远就笑着奔来,不由分说拽我进屋:“快闻闻!味儿没了!”曾经污迹斑斑的墙壁粉刷一新,窗台上孙子从学校寄回的照片在阳光下闪耀,背景是学校的光荣榜。养鸡场老板紧紧握着我师父的手激动地说:“检察官,托你们的福,我这‘生态蛋’,现在能进城里大超市了!”
去年寒冬,李大姐虔诚地捧着一面锦旗走进检察院,她眼含热泪:“七年了你们守着咱老百姓生活的环境,守着咱喘的气,这面旗,该送!”她身后跟着一个阳光明媚的大男孩,他抢着说:“奶奶让我考法律,说以后也要做像你们这样的人。”
窗外,树影婆娑。我的目光再次掠过办公桌上那本被无数双手摩挲得卷了边、泛了黄的《公益诉讼办案指南》,思绪倏然飞回七年前那个青涩的夜晚,我曾在草稿纸边角画下的那个歪歪扭扭的笑脸:“等咱们办的案子堆成山,就自己编本手册,让后面开展工作的人少踩点坑。”如今,包含了无数公益诉讼检察官建议的那本《公益诉讼办案指南》已修订至第三版。
我不禁想起那无数个加班的深夜,望着办公楼里星星点点不灭的灯火,鲁迅先生的话总在耳畔回响:“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公益诉讼这七年,我们深一脚浅一脚,蹚过泥泞,顶过风雨。然而,每当看到百姓眼中那束被点亮的名为希望的光,所有的跋涉便有了答案。因为我们高擎的不仅是胸前的检徽,更是千万双殷切凝望的眼睛;我们落笔写就的,不仅是冰冷的法律文书,更是无数普通人,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尊严的生活那最朴素最炽热的向往。
今年春天,我和同事下乡办案路过那座曾臭气熏天的养鸡场。田野里玉米苗油绿茁壮,一直铺展到河边的大路旁。李大姐在门前抖开暄软的棉被,孙子蹲在一旁,安静地帮她择着翠生生的青菜。远处新建的养鸡场屋顶,袅袅白汽升腾,那是除臭设备在稳定运转,将污浊化为无形。
天边层叠的云絮正被无形的风温柔地推涌散开,澄澈如洗的湛蓝晴空一寸寸地显露出来,辽阔而明亮。检察机关开展的公益诉讼工作就像这推云的手,只要脚步不停总能看见晴空。
撰稿:第一检察部 · 王小娟
来源:随性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