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杂草防治技术指导意见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9 17:07 2

摘要:坚持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充分发挥翻耕旋耕除草、地膜覆盖除草等农业物理措施的作用,降低田间杂草发生基数,减轻化学除草压力。化学除草坚持“播后苗前土壤封闭处理为主、苗后茎叶定向或隔离喷雾处理为辅”的施用策略,因地制宜开展“土壤封闭+”防治技术模式(土壤封闭+旋耕灭

2025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杂草防治技术指导意见

为规范除草剂使用技术,提高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杂草防治效果,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防控策略

坚持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充分发挥翻耕旋耕除草、地膜覆盖除草等农业物理措施的作用,降低田间杂草发生基数,减轻化学除草压力。化学除草坚持“播后苗前土壤封闭处理为主、苗后茎叶定向或隔离喷雾处理为辅”的施用策略,因地制宜开展“土壤封闭+”防治技术模式土壤封闭+旋耕灭茬+茎叶补防,墒情不足的地区适时浇水造墒,力争杂草防治效果达到95%以上,实现玉米不减产,增收一季豆。

因地制宜。根据播种时期、种植模式、杂草种类等制定杂草防治技术方案,突出重点区域、把握关键环节,科学选用适宜的除草剂品种和使用剂量,开展分类精准指导。

治早治小。优先选用播后苗前土壤封闭处理,降低杂草出苗基数。苗后除草重点抓好阔叶杂草防治,特别是在苗期和幼苗期等杂草防治的关键阶段,确保除草效果。

安全高效。杂草防治使用的除草剂品种要确保高效低风险,对本茬大豆、玉米及周边作物生长安全,同时对下茬作物不会造成影响。

二、技术措施

(一)大豆玉米带状套作

在西南地区,多采用玉米先于大豆播种的套作模式,除草剂使用应“封杀结合”。玉米播后苗前选用精异丙甲草胺(或乙草胺)+唑嘧磺草胺(或噻吩磺隆)等药剂进行土壤封闭处理,如玉米播前田间已有杂草的,可用草铵膦喷雾;土壤封闭效果不理想需茎叶喷雾处理的,可在玉米苗后35叶期选用烟嘧磺隆+氯氟吡氧乙酸(或二氯吡啶酸、灭草松),在玉米种植带定向茎叶喷雾。

大豆播种前3天,选用草铵膦在田间空行进行定向喷雾杀除大豆带已经出土的杂草。播后苗前选用精异丙甲草胺(或二甲戊灵、乙草胺)+唑嘧磺草胺等药剂进行土壤封闭处理。土壤封闭效果不理想需茎叶喷雾处理的,在大豆34片三出复叶期选用精喹禾灵(或高效氟吡甲禾灵、精吡氟禾草灵、烯草酮)+乙羧氟草醚(或灭草松),在大豆种植带定向茎叶喷雾。

(二)大豆玉米带状间作

在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和西北地区,大豆玉米同期播种。上茬作物收获后及时进行旋耕灭茬或秸秆打捆离田,播种后土壤墒情适宜的条件下,选用精异丙甲草胺(或异丙甲草胺、乙草胺、二甲戊灵)+唑嘧磺草胺(或噻吩磺隆)、砜吡草唑+嗪草酮等药剂进行处理。

在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前茬为小麦的田块土壤封闭处理时,种植前最好进行物理旋耕灭茬、浇水造墒,然后播种施药;麦茬直播的田块,要加大亩用水量,有条件的在施药后及时浇水,将小麦秸秆上沾附的药剂淋溶到土壤表面,提高封闭效果。

在西北地区,推广黑色地膜覆膜除草技术,降低田间杂草发生基数。在干旱、风沙大的地区,喷施土壤封闭处理除草剂后最好进行混土,提高除草效果。

当土壤封闭效果不理想需茎叶喷雾处理时,可在玉米苗后35叶期,大豆23片三出复叶期,杂草25叶期,视苗情和草情,玉米田选用烟嘧磺隆(或苯唑草酮)+灭草松(或氯氟吡氧乙酸)、大豆田选用精喹禾灵(或高效氟吡甲禾灵)+灭草松(或乙羧氟草醚),茎叶定向或隔离喷雾除草(要采用物理隔帘将玉米大豆隔开施药)。难防杂草可适时人工拔除。

三、注意事项

(一)在选择茎叶处理除草剂时,要注意选用对临近作物和下茬作物安全性高的除草剂品种,精喹禾灵、高效氟吡甲禾灵、精吡氟禾草灵和烯草酮等药剂飘移易导致玉米药害,氯氟吡氧乙酸和二氯吡啶酸等药剂飘移易导致大豆药害,乙草胺封闭处理后遇雨水及田间积水处易产生药害,烟嘧磺隆易导致大豆、小麦、油菜残留药害。如发生除草剂药害,及时喷施芸苔素内酯、赤霉酸、二氢卟吩铁、磷酸二氢钾等,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药害。同时,应加强水肥管理,促根壮苗,增强抗逆性,促进作物快速恢复生长。

(二)茎叶处理除草剂用量应按照作物实际种植面积核算,不得重喷或随意加大药量。茎叶喷雾时须在玉米带和大豆带间设置隔离装置,防止药液飘移产生药害。施药器械可选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需在喷头处加装防护罩),或选用带隔帘、能将大豆玉米分隔施药的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喷头离地高度以施药雾滴不超出大豆带或玉米带为准;选择未同时登记在大豆和玉米上的除草剂时,严禁雾滴超出大豆带或玉米带。

(三)喷施除草剂时,要注意风力、风向及晴雨等天气变化。施药时间选择在上午10点之前和下午4点以后,不超过28℃条件下用药,气温过高、雨天、风速超过2米/秒时禁止用药,茎叶喷雾施药后12小时内应无降雨,以防药效降低及雾滴飘移产生药害。喷施土壤封闭除草剂时用水量要适当加大至每亩30—40公斤。

小麦“一喷三防”技术指导意见印发 | 条锈病、赤霉病、蚜虫为重点

清原噻吡菌酯、扬农四氟苯烯菊酯获ISO通用名称临时批准

中国转基因检测实现从定性到定量的技术跨越

润丰、兴发、中农立华等农药企业回应美“对等关税”:整体影响有限,多举措应对

关于召开第十二届农药行业经济运行分析会的通知

来源:中国农药工业协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