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汇聚、接入三层架构,到底怎么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5 22:31 1

摘要:今天就跟着小编从功能定位、流量模型、设备选型、典型场景四个维度,彻底讲清三层架构的本质,帮助你理解“为什么分”、“怎么分”、“分了有什么用”。

号主:老杨丨11年资深网络工程师,更多网工提升干货,

在企业网络设计中,“三层架构”是一个被反复提及的概念: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

它不仅是教科书上的理论模型,更是支撑现代网络可扩展性、稳定性与安全性的基石。

但很多网工朋友在实际工作中,对这三层的划分仍存在困惑:

“是不是必须要有三台交换机?”
“小公司只有两台交换机,怎么分层?”
“每层该用什么设备?承担什么功能?”

今天就跟着小编从功能定位、流量模型、设备选型、典型场景四个维度,彻底讲清三层架构的本质,帮助你理解“为什么分”、“怎么分”、“分了有什么用”

一、三层架构的本质

三层架构的核心思想是:将复杂的网络功能分解到不同层级,每一层专注解决特定问题,避免“一台设备干所有活”带来的性能瓶颈和单点故障。

它不是物理上的“三台设备”,而是一种逻辑设计模型

用户终端
↓ (接入层)
接入交换机
↓ (汇聚层)
汇聚交换机
↓ (核心层)
核心交换机 → 出口防火墙 → 互联网 / 数据中心

1. 接入层

定位:网络的“最后一米”,直接连接终端设备。
核心功能

提供大量以太网端口(10/100/1000M)

实现 VLAN 划分,隔离广播域(如财务、研发、访客)

启用 端口安全DHCP Snooping802.1X 等安全策略

支持 PoE 为IP电话、摄像头供电

典型设备:华为 S5735、H3C S5130、Cisco Catalyst 2960
设计原则低成本、高密度、易部署

比喻:接入层是“小区的楼道”,负责把住户(终端)接入网络。

定位:承上启下,是接入层与核心层的“桥梁”。
核心功能

汇聚多个接入交换机的流量(“流量聚合点”)

执行 策略控制:ACL、QoS、NAT

实现 VLAN 间路由(SVI接口),作为用户网关

运行动态路由协议(如OSPF),与核心层交互路由信息

提供冗余上行(双链路 → 核心)

典型设备:华为 S6730、H3C S6520、Cisco Catalyst 3850
设计原则高性能、高可靠性、策略执行

比喻:汇聚层是“街道办事处”,管理多个楼道,处理本地事务(如路由、策略),再上报给区政府(核心层)。

定位:网络的“高速公路”,负责高速数据转发。
核心功能

高速转发 东西向流量(服务器之间、部门之间)

高速转发 南北向流量(用户访问互联网、云)

保证 低延迟、高吞吐、高可用

通常不执行复杂策略(如ACL、NAT),只做纯粹的路由转发

采用双机热备(堆叠或VRRP)确保高可用

典型设备:华为 S12700、H3C S12500、Cisco Nexus 9500
设计原则极致性能、零阻塞、高冗余

比喻:核心层是“城市主干道”,只管快速通行,不管“谁住哪栋楼”。

[PC/手机] → 接入层 (S5735) → 汇聚层 (S6730) → 核心层 (S12700) → 防火墙 → 互联网

[服务器群](通过汇聚或核心接入)

每栋楼设接入交换机,汇聚交换机集中部署在机房

汇聚层做网关,核心层高速互联

[PC] → 接入层 (S5735) → 核心层 (S6730) → 防火墙 → 互联网

汇聚层功能由核心交换机兼任:S6730 同时做VLAN网关和高速转发

适合用户数

成本低,但核心设备压力较大

✅ 关键:即使物理上只有两层,逻辑上仍应区分“接入”与“核心/汇聚”功能

[服务器] → 接入层 (ToR交换机) → 核心层 (Spine交换机)

[另一机架] → ToR → Spine

采用 Spine-Leaf 架构,取消传统汇聚层

所有接入交换机(Leaf)直连核心(Spine),实现全互联、低延迟

适用于云计算、虚拟化环境

四、设备选型对照表

五、常见误区澄清

分层的本质是“责任分离”

来源:网络工程师俱乐部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