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些人的名字,超越了电影和历史,成为了两个国家人民心中永恒的象征,瓦尔特,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英雄人物,在中国观众的记忆中已深深扎根。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送心]
有些人的名字,超越了电影和历史,成为了两个国家人民心中永恒的象征,瓦尔特,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英雄人物,在中国观众的记忆中已深深扎根。
更令人动容的是,这个角色的扮演者巴塔·日沃伊诺维奇,他在银幕上创造了一个英雄,更在现实生活中,因这份角色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而在2016年他去世时,临终前的一句“我要加入中国籍”,那么,是什么让这位外国演员如此钟情中国?瓦尔特又是如何成为两国人民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
在塞尔维亚的电影史上,有一个名字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无数观众的心灵,他就是巴塔·日沃伊诺维奇。
一提到他,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那部经典之作《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这部影片中,巴塔饰演的瓦尔特,以其坚定的眼神、果敢的行动,成为了抗击法西斯侵略者的英雄象征。
巴塔的演艺生涯长达55年,这期间他出演了超过300部电影和电视剧,他的作品大多聚焦于前南斯拉夫时代的英雄故事,展现了南斯拉夫人抗击德国法西斯、争取自由的悲壮历程。
每一部作品,每一个角色,巴塔都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热情,他的表演真实而生动,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
在拍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时,巴塔更是将瓦尔特这个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他深入角色内心,将瓦尔特的坚韧、勇敢和智慧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那句“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的台词,至今仍被许多人奉为经典,而巴塔也因此成为了中国观众心中的男神,他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了人们的心中。
然而他经历过前南斯拉夫的解体,也遭受过一些非议,但无论风雨如何变幻,巴塔都坚守着自己的艺术信念,用一部部优秀的作品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他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甚至在今年的贝尔格莱德国际电影节上,他还被授予了“终身成就奖”。
那么,这样一位银幕上的英雄,他的私人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他是否也像电影中那样,充满了传奇色彩呢?
巴塔·日沃伊诺维奇,这位银幕上的英雄,在生活中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段子手”,他的幽默和风趣,让接触过他的人都赞不绝口,也为他的传奇人生增添了几分色彩。
在塞尔维亚,巴塔的幽默是出了名的,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巴塔总能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用幽默去化解生活中的不如意。
有一段关于巴塔和已故前南斯拉夫政治家约瑟普·布罗兹·铁托的趣事,至今仍在塞尔维亚民间广为流传。
据说,铁托在世时非常喜欢巴塔的电影,对巴塔本人也颇为欣赏,有一次,两人见面时,巴塔开玩笑地对铁托说:“总统同志,您的房子可真不错啊。”
铁托笑着回应:“不,那不是我个人的,那是国家财产,”巴塔闻言,立刻机智地接话道:“国家财产?那就是说我也可以在夏天带着我妻子来这里度假啦?”这句话一出,在场的人都被巴塔的幽默逗乐了,铁托也忍不住笑声连连。
在拍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时,有一场大规模的战斗戏,上千名演员参与其中,按计划,巴塔应该拿着手枪从仓库里冲出来并加入战斗。
在慌乱中,他竟把手枪丢在仓库里,错拿了一把笤帚就冲了出来,由于他表演得太过自然,所有的演员和工作人员都全情投入,竟然没有一个人发现他手里拿的是笤帚。
这一幕拍摄结束后,导演对大家的配合表示十分满意,准备收工,这时,巴塔只好硬着头皮走出来,笑着说:“等等,我拿错了‘武器’,”这句话一出,全场人员都哄堂大笑,巴塔的幽默再次赢得了大家的喜爱。
晚年的巴塔虽然饱受病痛的折磨,但他依然保持着那份乐观和幽默,2006年,他突发心肌梗塞,接受了两次心脏手术。
手术刚刚结束,苏醒过来的巴塔就开玩笑地对医护人员说:“瓦尔特还没有死,我还要去杀德国鬼子呢。”
那么,巴塔与中国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深厚情缘?他为何会如此深爱中国,甚至想要加入中国国籍呢?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和感动?
1979年,巴塔首次访问中国,参加在上海举办的一个电影节,那是他第一次踏上这片遥远的东方土地,却未曾料到,这一踏,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车子经过南京路时,无数民众涌上街头,只为一睹这位银幕英雄的真容,那场面,如同电影中的热血场景,让巴塔深受感动。
工作人员为了他的安全,一再嘱咐他不要摇下车窗,更不要下车,但巴塔却坚定地推开了门,毫不犹豫地走了出去。
从那以后,巴塔便与中国结下了深厚的情缘,他先后访问过中国十多次,每一次都如同回家一般,他深爱着这片土地,深爱着这里的人民。
他说:“每次去中国,我都很开心,感觉就像是回家,那里有个大家庭在等着我,”这份深情厚谊,不仅仅是对中国观众的感谢,更是对中国文化的敬仰和对中国人民的热爱。
巴塔甚至曾表达过加入中国国籍的愿望,他说:“我有足够的理由去爱中国,如果不是岁数太大了,我都想加入中国国籍,据我所知,中国法律是规定不允许保持双重国籍的,但我又不会放弃塞尔维亚国籍,中国人真的是那么可敬,令人惊叹!”
在中国,巴塔不仅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还与中国的电影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与中国电影人的交流,不仅仅局限于艺术上的探讨,更涉及到文化、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
电影是文化的载体,是连接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桥梁,因此,他始终致力于推动中外电影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为增进中塞两国人民的友谊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常说,中国是他的第二故乡,是中国观众给了他无尽的力量和勇气,在中国,他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人民的热情,这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艺术信念和人生追求。
那么,巴塔在中国的具体经历又有哪些呢?他与中国电影人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和合作呢?这些故事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感动和温情呢?
在中国拍摄期间,巴塔以其专业的态度和精湛的演技,赢得了中国电影人的高度赞誉,他与中国导演、演员们的合作,充满了默契与火花。
记得有一次,巴塔参与了一部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电影拍摄,在片中,他饰演了一位英勇的抗日战士,与中国演员们一起,将那段烽火连天的历史再现于银幕之上。
拍摄过程中,巴塔不仅迅速融入了角色,还主动与中国演员交流表演心得,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诠释角色。
除了拍摄工作,巴塔还非常注重与中国电影人的文化交流,在拍摄间隙,他常常会与中国演员们一起品茶、聊天,分享各自的文化背景和人生经历。
他对中国文化充满了好奇和敬畏,总是虚心地向中国电影人请教关于中国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问题。
而中国电影人也非常乐意与巴塔交流,他们被巴塔的幽默和风趣所吸引,更被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所打动。
在拍摄过程中,还发生了许多幕后趣事,有一次,巴塔在拍摄一场战斗戏时,由于太过投入,竟然不小心摔伤了腿。
巴塔与中国的情缘,不仅仅体现在他的拍摄经历上,更体现在他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和推广上,他深知自己在中国观众心中的地位,也深知中国观众对他的喜爱。
因此,他始终致力于将塞尔维亚的文化介绍给中国观众,同时也将中国的文化带给塞尔维亚人民。
他曾在多次访谈中表示,希望中塞两国的文化能够相互交融、相互借鉴,共同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岁月不饶人,巴塔晚年饱受病痛折磨,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他依然心系中国,对中国充满了深深的眷恋。
据他的亲友透露,在巴塔临终前,他拉着家人的手,用微弱的声音表达了他最后的愿望:“我要加入中国籍,我想永远和中国人民在一起。”
巴塔的一生,是演艺与政治交织的一生,也是与中国情缘深厚的一生,他的离去,让中塞两国的电影界和无数观众都感到深深的惋惜。
但他留下的经典形象、幽默故事和与中国之间的深厚情谊,却将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他的精神,也将继续激励着中塞两国的电影人,共同推动两国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如今,虽然巴塔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的影响却永远留在了中塞两国人民的心中,他的电影作品,将继续在银幕上闪耀光芒;他的故事,将继续在人们口中传唱;他的精神,将继续激励着后人前行。
巴塔·日沃伊诺维奇,这位银幕上的英雄,生活中的乐天派,与中国有着深厚情缘的传奇人物,将永远被我们所铭记和怀念。
央广网 2016-05-25《保卫萨拉热窝的“瓦尔特”,走了》
中国军网 2016-05-25《传奇“瓦尔特”离开了我们,生前曾想加入中国国籍》
来源:史这样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