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已经进入了杨柳飞絮始发期。记者从市园林绿化局获悉,全市将进一步强化联防联动,聚焦重点区域和重点时段,长短结合、多种措施开展精准治理。
工作人员正在使用轻便手提式飞絮吸收机。本报记者 王海欣 摄
本报讯(记者朱松梅)北京已经进入了杨柳飞絮始发期。记者从市园林绿化局获悉,全市将进一步强化联防联动,聚焦重点区域和重点时段,长短结合、多种措施开展精准治理。
杨柳飞絮是杨柳树种子传播和繁育后代的一种生理现象,是植物自然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必然结果。根据预测,本市即将进入第一个飞絮高发期,主要集中在五环内中心城区,飞絮树种为雌性毛白杨。
市园林绿化局科技处处长姜英淑介绍,本市将开展源头治理,如逐步减少杨柳雌株的数量,同时,加大科技力量攻关,创新研发凝絮剂、轻便手提式杨柳飞絮吸收机等。凝絮剂经水稀释后,结合高压水枪、雾炮车甚至无人机,可均匀喷洒于树冠之上,使杨柳絮在树上黏结收缩,失去飞行能力,进而减少飞絮危害,起到物理防治效果;而且凝絮剂为无毒无害、环境友好型高分子有机物,在后期经过雨水和光照会自然降解。目前,凝絮剂已经在红领巾公园等区域开展应用,下一步将加大力度应用。
轻便手提式杨柳飞絮吸收机,是科研人员研发的一种只吸取飞絮而不吸取其他物质的小型机器,具有重量轻、吸取和收集效果好、效率高、使用方便等特点。根据不同场景、不同需求,可配置不同重量的锂电池,也可配备重量6公斤、30个工作小时的背负式锂电池包。养护工人使用轻便手提式杨柳飞絮吸收机,可快速吸走落地的杨柳絮,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飞絮治理需要多方联动。市园林绿化局与市气象局、市城管委等12个部门紧密协作。例如,园林绿化部门重点做好源头管控,加快新技术试点应用;城市管理部门将提升精细化管理力度,组织开展湿化和清扫专项行动,抑制飞絮二次飘飞。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