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次“罗永浩吐槽西贝是预制菜并且贵”所引发的纷争,不仅让知名连锁餐饮品牌西贝一度落入“自证陷井”,收入日损百万,也把“预制菜明示”这一行业痛点推上台面。
罗永浩和西贝的论战戳中了国内预制菜标准模糊、管理缺位的行业痛点。
文|梁伟
编辑|谷宇
9月15日,深陷“预制菜”漩涡的西贝发布致歉信称,将尽可能把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到门店现场加工。
随后,争执的另一方罗永浩表示:“这件事可以过去了,毕竟这只是一个跑题的插曲”。至此,罗永浩与西贝之间一场以“预制菜”为焦点的“论战”似乎告一段落。
此次“罗永浩吐槽西贝是预制菜并且贵”所引发的纷争,不仅让知名连锁餐饮品牌西贝一度落入“自证陷井”,收入日损百万,也把“预制菜明示”这一行业痛点推上台面。
数据显示,中国餐饮业预制菜渗透率已超25%,部分连锁品牌后厨预制化率高达70%。而伴随着预制菜的普及,监管透明度缺失、消费者知情权缺位等问题也日益凸显。目前,“预制菜明示”已成为行业痛点。
预制菜“国标”或已在路上。9月13日,有消息称,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或将是预制菜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合规时代”的关键节点。
贾国龙的“自证陷井”
1988年,贾国龙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县创立西贝。在竞争激烈的中式餐饮市场,西贝凭借精准的战略转型,成功开辟了西北菜这一蓝海市场,实现了从区域性品牌到全国性知名品牌的跨越式发展。如今的西贝有370多家直营门店和1.8万多名员工,2023年营收为62亿元。
2025年是贾国龙创业的第37个年头。对于此次预制菜风波,贾国龙9月12日向《中国企业家》表示:“这是我们遇到的最大的一次外部危机。”
此次风波缘起9月10日下午,罗永浩一行五人来到北京西贝中粮祥云小镇门店就餐。 就餐完毕后,罗永浩于当日下午16:55分发布微博:“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太恶心了。”
这条微博迅速引发广泛关注,将西贝推入了预制菜争议漩涡。一时间,双方围绕“预制菜”、“价格贵”等问题隔空“对战”。
贾国龙强硬回应并决定起诉罗永浩,同时自证西贝“无预制菜”。9月11日晚,贾国龙召开发布会,面对媒体镜头表态“西贝现在门店100%没有预制菜,一道都没有。”9月12日,西贝宣布即日起在全国所有门店同步上线“罗永浩菜单”,并开放后厨供顾客全程参观。
随着争论不断深入,双方争议的焦点浮出水面。西贝与罗永浩的这场纷争,本质上是预制菜标准模糊不清所导致的。贾国龙宣称,“现在门店100%没有预制菜,一道都没有。”他说得这样斩钉截铁,或许是其看准了在国家标准中,目前中央厨房不纳入预制菜范围,西贝的菜品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预制菜。
关于自己对预制菜的定义,贾国龙在9月12日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表示:“就是按照国家的标准定义的。在工厂将整道菜全部做熟,做好封装,送到门店后,用水浴、微波炉或蒸箱加热后就吃,这是预制菜。”
西贝也在发布致顾客的一封信中提到,罗永浩消费的菜品不属于六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中所定义的“预制菜”,其言行缺乏基本的事实依据。
而随后,罗永浩发布了一张来自人民网的截图,图中显示,《2022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数据显示,头部连锁餐饮企业中预制菜使用比例已经较高,其中真功夫、吉野家、西贝、小南国等连锁餐饮企业预制菜占比高达80%以上。
据了解,2024年3月份,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委曾明确,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净菜类食品蔬菜(水果)沙拉等凉拌菜,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等主食类食品不属于预制菜。食品专家介绍,这一定义对于预制菜来说,仍显得模糊,消费者更容易把餐饮企业中央厨房的菜肴等当成预制菜。
长沙天颐谷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餐饮连锁行业业绩倍增专家段学明向“产经在线”表示:“虽然国家六部委2024年对预制菜和中央厨房有一个规定,但是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都还不够严谨和完善。多头管理反而体现出管理过程中的缺位。”
公开资料显示,西贝所采用的“中央厨房”模式是,食材在中心工厂被统一清洗、切配、调味分装,再冷链运输到各个门店,最后由厨师进行最后的烹饪(翻炒、加热)出锅。在西贝和行业内部看来,这保留了“烹饪”的关键环节,与那种微波炉加热三分钟即上桌的料理包有本质区别,因此坚决划清界限。
不过,尽管西贝称其半成品来自集团的中央厨房,但却和消费者眼中的非预制菜、现炒现做有较大的差距。在许多消费者的认知里,只有像在家做饭那样,从食材购买、清洗、切割到烹饪,全程没有任何工业化处理,才算“非预制”。
“预制菜明示”成为行业痛点
西贝走的是中高端路线,价格本就偏高,因此“使用预制菜”、“口味与预制菜区别不大”的质疑,对其门店经营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贾国龙9月12日表示:“昨天和前天所有门店加起来,日营业额分别掉了100万元,今天我估计会掉200万元到300万元。”
事实上,餐饮行业走向标准化、工业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据人民网研究院发布的《预制菜行业发展报告》,预计未来3-5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有望以20%左右的高增长率逐年上升,在2026年达10720亿,预制菜渗透率预计在2030年将增至15%-20%。数据显示,我国预制菜行业大的需求来自餐饮行业,有85%以上的预制菜产品销售至B端。
餐饮业使用预制菜早已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不过,“产经在线”了解到,预制菜在餐饮和酒店行业的大范围应用,却对普通消费者并不透明,2023 年消协调查显示,62.8% 的消费者反映预制菜存在质量、分量与现做菜不符问题。
目前,预制菜明示制度并非强制推行,再加上许多消费者对预制菜缺乏信任,不愿意花“现炒”的钱吃预制菜,所以部分商家即便使用了预制菜,也选择“不标明、不承认”,这已成为行业痛点。罗永浩表示,不反对预制菜,但如果餐厅卖预制菜且不注明,则本质就是欺骗。
按照法律规定,商家使用预制菜,需要告知消费者吗?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许浩向“产经在线”表示,商家向消费者售卖预制菜有说明义务。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如果商家未履行说明义务,将预制菜谎称为“自制菜品”或隐瞒是预制菜的事实,可能需要承担以下法律责任 :
1.民事责任: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此外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经营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经营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或者损失三倍的赔偿金;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一千元的,为一千元。但是,食品的标签、说明书存在不影响食品安全且不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的瑕疵的除外。
2.行政责任: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第一款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若商家未说明预制菜真实情况,可能构成虚假宣传,监管部门可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吊销营业执照。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六条,可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10倍以下罚款,或50万元以下罚款;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条,可处2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罚款。根据2025年3月正式实施的《餐饮服务预制菜标识管理规定》,餐馆使用预制菜需在菜单、柜台等显著位置公示“预制菜”标识,违者最高罚款10万元。此外,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五条规定,生产经营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或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本法规定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并可以没收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3.刑事责任:若涉及食品安全问题,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三条规定,食品广告的内容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含有虚假内容。若商家的虚假宣传涉及食品安全问题,可能叠加适用《食品安全法》处罚,甚至可能涉嫌《刑法》中的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或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西贝致歉并承诺整改
此次罗永浩对西贝的另一项核心指控是“价格贵”。贾国龙在采访中表示,外界普遍认为“西贝贵”是近两年中国餐饮业的“最大冤案”。
“产经在线”查看近几年媒体对公司的报道了解到,从2021年“一个馒头21元”到2023年“3只蒸饺29元”,西贝近些年因价格贵屡次被网友调侃,更有网友自嘲“月薪2万吃不起西贝”。
根据红餐大数据,目前西贝人均价格达到83.66元,虽然相比去年的人均98元有所下滑,但对比九毛九的人均54.96元、百姓厨房的50.82元,西贝的人均价超出同行50%左右。
据《产经在线》了解,西贝所采用的“中央厨房”模式,是大型连锁餐饮实现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必然选择。连锁餐饮企业如海底捞、外婆家、避风塘、真功夫、永和大王等均有自己的中央厨房体系。
中央厨房通过集中采购、统一加工和配送,降低了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运输成本。同时,规模化生产也提高了效率,进一步降低了成本。从海底捞财报可见,采用中央厨房模式的餐企毛利率普遍比传统厨房高15%-20%。
有消费者质疑,商家既享受预制菜带来的成本削减,又用“手工现做”的故事收取锅气的溢价。在中央厨房有效降低成本的情况下,西贝目前的价格是否偏高?
对此,广科咨询首席策略师沈萌向“产经在线”表示:“餐饮行业的经营模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大规模连锁化,其竞争优势追求成本领先,另一种是精品化,其竞争优势是差异化,这两种竞争优势几乎难以兼具,任何想二者兼得的操作可以说都属于营销手段。至于定价,这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不存在高低对错之分。假如消费者热衷于该品牌的服务,即便是大规模连锁型餐饮品牌也可以收取高价。否则品牌无法满足消费者需要,即便是差异化路线,一样没有增值的空间。”
在此次争端中,罗永浩表示,个人不反对预制菜进商场,但反对预制菜以现做菜的价格卖给消费者。9月13日下午,罗永浩在微博连续转发多条媒体关于西贝的报道,其中,评论西贝厨师长回应菜品用浓缩鸡汤相关报道,“行吧,反正我们知道不是新鲜的鸡汤了,你就卖罐头鸡汤的价格就好了。”
吐槽西贝之外,罗永浩还在直播间表示,餐饮店用预制菜是合法的,他以老乡鸡举例,老乡鸡在餐厅标注了预制菜、半预制菜以及现做的,“我希望中国所有使用预制菜和半成品菜的企业,向你们的同行老乡鸡学习一下”。
9月15日中午,西贝发布《致歉信》,承诺尽可能把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到门店现场加工,同时保证在今年“十一”之前,完成“所有使用大豆油烹调的菜品,调整为使用非转基因大豆”“儿童餐吃光光牛肉焖饭牛肉酱,调整为门店现炒”“儿童餐牛肉饼,调整为门店现做牛肉饼”等9项整改措施。
至此,这场风波以西贝致歉、整改告一段落。但“论战”所聚焦的预制菜“明示”问题,不仅关系到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也关系到预制菜行业的健康发展。
可喜的是,预制菜“国标”或已在路上。9月13日,有消息称,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届时,预制菜“身份”将有统一说法,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这或将是预制菜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合规时代”的关键节点。
来源:企报产经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