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媒体人发声谴责:花重金邀请宣传的海外网红,没资格代表以色列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5 20:20 1

摘要:以色列之前有位媒体人站出来吐槽,称一些主流犹太组织有点本末倒置,一边是新星音乐节的幸存者还在为房租发愁,另一边组织却花好几万美元请海外网红办晚宴、进校园。

文|ho侯神

编辑|ho侯神

“文内所有信息皆出自权威媒体”

以色列之前有位媒体人站出来吐槽,称一些主流犹太组织有点本末倒置,一边是新星音乐节的幸存者还在为房租发愁,另一边组织却花好几万美元请海外网红办晚宴、进校园。

这样的事情究竟有多离谱?

时间回到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突然袭击了以色列边境的音乐节,现场至少260人遇难。

幸存者吉莉后来回忆,当时她躲在果树下,听着武装人员向每棵树开枪,周围的人一个个倒下,她只能闭着眼装死,整整三个小时一动不敢动,直到听到希伯来语才敢举手求救。

还有个叫Noa的中以混血女孩,被武装人员骑摩托车带走的视频传遍全网,直到今年6月才被营救出来。

这些人经历的恐惧和创伤,不是坐在空调房里拍视频能体会的。

但偏偏有些组织不这么想,他们觉得请海外网红没错,看人家动辄几十万粉丝,发一条视频顶得上草根活动家跑十场宣讲。

从传播效率来讲,这话不算错,现在是流量时代,没有关注度有时候真就等于没话语权,尤其反犹主义抬头的当下,能让更多人听到支持以色列的声音,似乎是笔划算的买卖。

可这里有个关键问题,发声的质量和真实性怎么算?那些网红能讲清楚火箭弹警报响起时该往哪躲吗?能理解人质家属盯着手机等消息的煎熬吗?

恐怕很难,他们的体验最多算是隔着屏幕的二手感受。

有人可能会说,捐赠者愿意把钱花在网红身上,不就是图个看得见的效果吗?活动现场热闹,社交媒体讨论度高,这不正说明钱没白花?

这种想法能理解,毕竟做公益也需要成果展示,但效果这东西得看本质,是晚宴照片刷屏算效果,还是幸存者凑齐房租算效果?是网红视频的点赞数重要,还是孩子听完士兵的故事后更懂和平珍贵重要?

德国政府这方面就做得挺明白,他们近十年花了十几亿欧元赔偿大屠杀幸存者,钱都用在食品、医疗这些实在地方,人家称之为人性的投资。

对比之下,花大价钱请网红撑场面,就显得有点像买椟还珠了。

当然,海外网红也不是全无价值,他们在打击反犹主义、传播犹太文化方面确实做了不少事,尤其在美国这样的海外犹太社群里,能让更多人了解以色列的处境。

但问题出在“越位”,有些网红既不在以色列生活,没服过兵役,也不纳税投票,却对以色列的政治指手画脚,甚至对本土的抗议活动说三道四。

这就有点离谱了,好比你从没踢过球,却在看台上对着球员大喊“你该这么踢”,不觉得尴尬吗?

有些网红为了流量连基本底线都丢了,两年前有个以色列女网红伊芙,居然用爽身粉和番茄酱模仿巴勒斯坦平民遭轰炸的样子拍视频,还暗示人家是伪造伤情。

这种操作不光没帮上忙,反而招来了一片骂声,还有个德国女网红更绝,虚构自己犹太家族在大屠杀中的遭遇,靠这个骗了24万粉丝。

就连纪念馆都请她去做专家讨论,最后才发现她祖父根本不是犹太人,而是新教牧师。

这些事说明,脱离真实经历的发声,很容易变成闹剧甚至灾难。

犹太人向来有争论的传统,吵归吵,最后总能在面包和红酒前和解,真正危险的是盲目团结,为了表面和谐把问题压下去,明明资源分配明显出了偏差,该帮的人没帮到,不该捧的却捧上了天。

看来把犹太活动家社群比作机器挺形象,每个零件都重要,但得按对地方,海外网红可以做传播放大器,但不能当发动机,晚宴可以办,但得先确保幸存者有地方住。

资源用在真正经历苦难的人身上,才能产生持久的力量,那些在火箭弹呼啸中守护家园的人,那些从枪口下逃生的幸存者,他们的声音才应该是这场叙事的主角。

所以这件事的核心不是要不要海外支持,而是支持的方式和重心出了问题。

影响力这东西很奇怪,它必须扎根在真实的土壤里,你可以不在以色列生活,但不能无视那些亲历者的存在,你可以拥有百万粉丝,但不能取代苦难中长出的真实声音。

就像那位以色列媒体人说的,海外朋友的支持应该是补充,而不是替代。

毕竟一个民族的灵魂藏在幸存者的故事里,藏在一线奋斗者的汗水里,而不是网红晚宴的闪光灯里。

希望这场争论能让更多组织清醒过来,把钱花在刀刃上,给幸存者多一份支持,给本土活动家多一点舞台,比请网红拍多少视频都管用。

他们的声音或许不大,但每一个字都带着生命的重量,这才是最有力量的发声。

来源:ho侯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