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秋分前,必定是灾年”啥意思?今年秋分在中秋前,又有啥说法?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5 20:13 1

摘要:今年,秋分在9月23日,农历八月初二;中秋则在10月6日,农历八月十五日,明显是属于“中秋在秋分之后”的情况,哪又有什么说法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平分秋色一轮满,月到中秋分外明。”

中秋佳节,向来承载着团圆与美好的期许;而秋分时节,则标志着昼夜均而寒暑平。

马上就是秋分节气了,在民间流传着“中秋秋分前,必定是灾年”的说法,这又是什么意思呢?有什么道理?

今年,秋分在9月23日,农历八月初二;中秋则在10月6日,农历八月十五日,明显是属于“中秋在秋分之后”的情况,哪又有什么说法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秋分节气的简介:平分秋色,阴阳相半

秋分,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其时间通常在每年的9月22 - 24日,今年是9月23日。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白昼渐短,黑夜渐长,天气逐渐转凉,真正进入了凉爽的秋季。

在古代,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古人认为,秋分时节,月亮最圆最亮,是祭祀月神的最佳时机。

现在我国北京的月坛公园,便是明清时期皇家祭月的坛场。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秋分在农历八月的日期不固定,不一定都能遇上圆月,祭月无月难免扫兴,于是人们便将祭月节调整到了农历八月十五,这便是中秋节的由来之一,所以中秋都是在秋分节气前后!

中秋节的介绍

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中秋节,在古代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等,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

但是早期的中秋节并不是农历八月十五日,经过多次演变!

中秋节最先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

中秋的形成,与秋分祭月的习俗密切相关,最初的“祭月节”便是定在秋分这一天。

后来,为了确保祭月时有圆月可赏,人们将祭月的时间改为了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也逐渐从单纯的祭祀节日,演变成了阖家团圆、赏月、吃月饼等丰富多彩的民俗大节。在民间还有很多和中秋节相关的传说!

“中秋秋分前,必定是灾年”,是什么意思?古老农谚的深意!

“中秋秋分前,必定是灾年”,这是过去民间流传的一句老农谚,它的意思是说,如果中秋节出现在秋分之前,当年可能会遭遇不利的天气条件,导致农作物减产,进而被视为“灾年” 。

古人认为,中秋节早于秋分,意味着气温下降可能较早,对仍在生长阶段的农作物不利。

比如,许多秋收作物如玉米、大豆、花生等,在中秋节前后正处于灌浆期或成熟期,如果此时遇到连阴雨天气,降温、光照不足,就会影响作物的籽粒饱满度和干物质积累,从而导致减产。

在过去,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条件,粮食产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所以这样的年景被视为灾年。

哪今年中秋是在秋分节气后,并且还来的比较迟,这又是啥预兆呢?

实际上过去在民间确实有说法,也就是民间流传的谚语“中秋秋分后,遍地出黄金”!

相比于前一句,这后半句则是一种美好的期许。说的是如果中秋在秋分之后,意味着秋凉来得晚,农作物能多享受一段时间的光照和积温,籽粒灌浆更充分,成熟度更高,自然产量更好、品质更优。

从实际种植情况来看,如果中秋来的晚,这样农作物有足够长的生长时间,就有望迎来“黄金丰收季” 。

在过去民间还有“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也和这个有一定的关联,认为中秋在秋分后,这样中秋来得晚,气温下降也晚,所以农作物会大丰收!

不过,农谚虽然是古人多年经验的总结,但时代在发展,如今农业抗灾能力增强,技术也更发达,像节水灌溉、抗寒品种、大棚保温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天气带来的影响。

所以,我们不能完全依赖这些古老的说法来判断年景,而应该以科学的态度,结合现代的农业技术和气象监测,积极应对各种挑战,确保粮食丰收。

来源:三农小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