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毕竟,在上合组织首脑会议中,这二人已经“相谈甚欢”,那又为何要在前往双边会场的途中,再组织这么一场长达45分钟的私密会面?
结束了上合峰会行程的莫迪,回国的第一件事,却是发出一张与普京在车内“密谈”的照片,再次引起了舆论的遐想。
一开始,人们还只是认为,这应该是在特朗普的关税重压下,印度为自己谋求出路的行为。
可后续曝出的新闻却告诉我们,发出邀请的反而是俄罗斯总统普京,这就有些耐人寻味了。
毕竟,在上合组织首脑会议中,这二人已经“相谈甚欢”,那又为何要在前往双边会场的途中,再组织这么一场长达45分钟的私密会面?
要知道,今年以来,这已经不是俄罗斯第一次与印度私下“谋划”了,就在6月,普京才刚重提了“中俄印大三角”构想,莫迪也答应的相当爽快。
但对于这件事,中国却选择了冷处理,没有予以回应,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让俄印两国不得不抓紧此次天津峰会的契机,再度就此事进行“磋商”。
二十多年前提出的“中俄印三角”为何会被俄罗斯记到现在?而中国不加理会的态度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战略巧思?
“中俄印三角”的概念,是由俄罗斯前总理普里马科夫在1998年正式提出的战略设想。
之所以会提出这么个构想,是因为当时的俄罗斯刚经历过“休克疗法”的折磨,正陷入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一片狼藉。
国际局势更是糟糕,美国一家独大,俄罗斯在西方主导的秩序中逐渐遭遇边缘化,这就让俄罗斯不得不尽快寻找全新的“发展出口”。
迫切的需要让俄罗斯无力再精心布局,实力不足的它,只想尽快在外交上创造出存在感,于是,找其他区域大国为自己“托底”的想法成为了联邦的主流。
普里马科夫的逻辑倒是不复杂,作为东亚和南亚最大的两个国家,只要拉拢了中国和印度,就能形成一个抗衡西方的“新极点”,届时,也就不必再担心西方的孤立。
于是,“中俄印大三角”就带着俄罗斯人的寄托登上了历史舞台,俄罗斯也开始通过外交渠道,向中印两国阐释这一企划。
同样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在得知了俄罗斯的构想后,自然是没有拒绝的道理。
三方一拍即合,就在2002年的外长会晤中,初步达成了协议,3年后,合作框架建立完善,由此,三国正式开始通过协作,推动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不过,在这场合作中,俄罗斯却没有告知中印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除了战略考量之外,俄罗斯还带着某种自我补偿的特殊心理。
苏联时期,莫斯科就曾是东方阵营的绝对中心,甚至成为世界两极格局中的一极。
即便如今的俄罗斯大不如前,它也还是希望在国际舞台上担任“大哥”的角色,把中印拉上自己的牌桌,延续昔日那种“举足轻重”的感觉。
此举可以说是触犯到了国际交往中的大忌,也为“大三角”关系的破裂埋下了伏笔。
三方观念的直接冲突,还是发生在2006年的上合组织峰会。
此时,中国出于长远考量,一心想要推动上合组织向多边经济合作机制转型,俄罗斯却更看重一时的得失,只想让其成为对抗北约东扩的工具。
由于双方的目标分歧,最终导致上合组织的扩员议程都因此搁置,印度眼见这样的局面,也再次发挥出“墙头草”的特质。
趁着2007年东盟举行高官会议的契机,印度与日美澳低调举行了会晤,开始押注西方,并加快了融入“四方安全对话”的进程。
核心成员目标不再一致,“中俄印大三角”也就再难发挥实质作用,虽然三方对话的机制依旧被保存了下来,但比起现实作用,更多起到的还是象征意义……
其实,就算“大三角”战略没有经历中俄之间观念不合的“插曲”,恐怕也无法长久发展。
毕竟,这个框架中最大的不稳定因素,从来都不是中俄的分歧,而是印度的投机。
印度对“中俄印三角”的态度从未真正稳定过,表面上,印度确实不会拒绝俄罗斯的拉拢,因为它一直需要俄罗斯的能源、军火和外交支持。
但在战略上,印度更看重的从来都是如何在大国之间左右逢源,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回顾这个国家的历史,不难发现,印度的外交一贯强调“战略自主”,但印度显然并没有真正自主的实力,因此,其外交风格就变得愈发投机。
冷战时期,印度名义上“不结盟”,实际上却一边拿着美国的援助,一边与苏联绑定关系。
尤其是在第三次印巴战争时,印度直接与苏联结成同盟,公然分裂巴基斯坦,并破坏了美国的战略布局,一度气的美国将印度列入了封杀名单。
可苏联解体后,印度也彻底抛弃了往日的情义,不管俄罗斯的颓势,再次无情“横跳”,投入了西方的“怀抱”。
要知道,2000年的时候,俄罗斯可是已经开始与中印商榷抗衡西方的“大三角”关系了,可印度却也是在这一年,促成了克林顿访印,极大改善了美印关系。
更为离谱的是,2004年,上合组织刚通过相关条例,为印度加入观察员行列铺平道路,印度转头就在印度洋地震和海啸并发之际,开启了第一次合作,助推四国联盟的成立。
要知道,此时的中俄可是还没有正式产生分歧,就算后来有了矛盾,在上合组织与金砖国家的双重框架下,也完全还有缓和的余地。
但印度可倒好,抛下合作伙伴,直接选择“跳槽”,让一心推动“大三角”的俄罗斯彻底没了脾气。
说到底,印度这种投机的心态,别说是“中俄印大三角”,任何国际组织与协作机制,它的热情都只会是“三分钟热度”,更重要的永远都是利益。
就像印度虽然常来参加各种会议,可一旦到了履行义务的时候,就再难找见这个南亚大国的身影,何其讽刺?
这也是为何,就算后来中俄之间重新建立起了合作关系,印度却已经成为了美国“印太战略”中的一环。
中国的考量相比俄罗斯的执念、印度的投机,中国应该可以说是在“中俄印三角”问题上,保持着最为冷静的态度。
这也是为何,在俄罗斯需要对冲俄乌战争影响、印度需要缓解特朗普关税大棒压力,故而联手重提“大三角”战略的时候,中国却只做出了冷处理。
虽然中国并不反对多边合作,但也绝对不会把战略押宝在充满矛盾的合作框架之上。
毕竟在俄罗斯的“大三角”战略中,最引起中国警惕的就是历史上曾让两国都吃过苦头的“大哥-小弟”模式。
建国初期,中国确实曾经把苏联当“老大哥”学习,结果却是被干涉、被掣肘,那段经历让中国明白:靠谁都不如靠自己。
如今的中国,早已在建设独立自主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更不再需要依附哪一方势力,所以,自然是不会愿意在所谓的“三驾马车”里充当副驾驶的作用。
在这个基础上,中国更是还有着自己的核心利益,那就是妥善解决中印之间的边境问题。
俄罗斯对此的看法,依旧停留在一种古早的心态之中,那便是由自身充当“和事佬”,让中印在三边机制中达成共识。
可现在的中国,绝不接受外部强加的和稀泥,更不会因为所谓的“三边合作”牺牲自身利益。
对中国来说,与印度的关系必须以实力和谈判为基础,而不是让第三方来进行所谓的“仲裁”。
而最为关键的是,面对巨变的国际形势,中国的朋友圈一直在扩大。
比如,东盟与中国在贸易、投资、产业链方面合作紧密,海合会国家则凭借巨额资金和能源资源,与中国形成互补关系。
中国的态度一直很清晰,在平等、和平的基础上,中国愿意与任何国家展开诚心诚意的合作。
如今的世界格局,已经再次大规模演变,美国难以再维持单极霸权,俄罗斯想要突围,印度想要上位,只有中国依旧在稳步推进自己的长远布局。
归根究底,“中俄印三角”,或是是俄罗斯的一场执念,亦或是是印度的一张筹码,但对中国来说,却不过就是一次选择。
俄罗斯想通过它找回昔日荣光,印度想借它左右逢源,而中国,则只会以冷静判断与战略定力做出回应:陪别人做梦,终究不如做回自己……
参考文献
[1]《俄印关系的历史嬗变及发展特性研究——兼论中俄印三角关系》[J]卫灵
[2]《金砖五国和上海合作组织背景下的中俄印三方合作》[D]ALDABAEVA ALEXANDRA
[3]《论21世纪国际关系中的中俄印“战略三角”》[J]吴永年
[4]《印太战略背景下印度参与中俄印三边合作的动因与局限》[J]王世达
[5]《中俄印三角关系:理论、形成条件及其变迁》[J]涂志明
[6]《俄罗斯推动中俄印三角关系的动力机制研究》[J]宋博、石靖
来源:微趣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