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究竟强在哪儿?请听听一位“钢丝”的心声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9 14:03 1

摘要:从记事的时候起,听过的相声可谓多矣。可是,现在闭上眼睛想一想,印象最深的,除了牛群、冯巩这一对组合,就只有郭德纲、于谦了。

今天,想再谈一谈郭德纲。

首先声明一点,咱和郭德纲差不了几岁,算是同龄人的“一家之言”,一个妥妥的“钢丝”的心声,不代表其他年龄段人士的看法。

从记事的时候起,听过的相声可谓多矣。可是,现在闭上眼睛想一想,印象最深的,除了牛群、冯巩这一对组合,就只有郭德纲、于谦了。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几乎每天晚上都是听着郭德纲的相声进入梦乡的。在如同药物一样具有“助眠”功效这种贡献上,恐怕在整个相声界无出其或者。唯一觉得对不起他的,是至今没到演出现场买过德云社的一张票。

哦,差点忘了,去年倒是网购了郭德纲的一本书《过得刚好》,也可以称得上是他的衣食父母了吧?

不得不承认,现在一提到相声,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郭德纲、德云社。郭德纲几乎就是相声的代名词。因为,郭德纲凭一己之力拯救了濒危的相声,让这个已经没落的艺术形式重新焕发了活力。

当然,郭德纲能有今天也确实太不容易了。曾经被批“三俗”,曾经像孙悟空一样“大闹天宫”,和整个相声界分庭抗礼,最终才拨得云开见月明,苦尽甘来。

那么,问题来了:郭德纲比起前辈(或者其他)相声演员,究竟强在哪儿呢?

简而言之,郭德纲的成功不仅源于个人天赋与努力,更在于他对传统艺术的重构、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以及与时代脉搏的共振。

具体来说,他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在继承中开拓创新的能力

听梁宏达讲过,与姜昆不同,郭德纲走的是传统相声的路子,又融入现代元素,形成了“旧瓶装新酒”的独特风格。他善于将传统段子(如《珍珠翡翠白玉汤》)与当代社会现象结合,加入网络热梗、日常琐事等,使作品更贴近老百姓的现实生活。

比如,他改编传统相声时保留核心框架,但通过语言节奏的调整和对一些包袱的现代化处理,让年轻观众产生强烈共鸣。与许多前辈演员倾向于维持传统表演形式相比,郭德纲在“守旧”与“破圈”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此外,他还致力于相声的多元化发展。比如将金文声先生的单口相声《白玉雪》改编为话剧《卿卿误我》,探索传统艺术跨界的可能性。

扎根于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让老树开新花,在改编、改变中主动去迎合现代观众的口味,这种创新精神和能力是其他相声演员所不能比的。

二、对观众心理的精准把控

相声本来就不是庙堂文化,而是市井技艺。从撂地摊、进茶楼,到如今走入剧场、舞台,只是时代使然。如果不接地气,就没有生命力。自诩清高、端着架子必然脱离群众,最后把自己玩死。

郭德纲的作品,反映的就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语言直白幽默,“俗”得恰到好处。比如,他常以家庭矛盾、职场困境为题材,通过夸张的演绎引发观众的同感。这种风格与姜昆等主流相声演员的“官腔”形成鲜明对比,后者更注重在大型晚会上的“中规中矩”,但缺乏与普通观众的深度连接,自然不具备穿透力。

听的人少了,影响力的局限性就显现出来了。

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心理学研究发现,他的相声因节奏适中、语速接近平静心跳频率,具有助眠效果,这意外地扩大了受众面,成为独居者、失眠者的情感陪伴。这就使他的作品兼具了娱乐性与功能性。

三、团队培养与市场化运作水平

从一开始,郭德纲的“野心”就不小。当年身无分文、饥寒交迫境地中都没有泯灭对相声的热爱,咬着牙坚持了下来。用苏轼在《留侯论》中的话就是“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我没有研究过郭德纲名字的由来,也许是冥冥之中的注定,他名字中的“德”字,竟然对标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活跃于京津一带著名的八位相声大师,称为“相声八德”:

马德禄、周德山、裕德隆、焦德海、刘德智、李德钖、李德祥、张德全。

在一个段子中,郭德纲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提到了这“八德”。不过,说到一半,加上了自己的名字后,又添上了“刘德华”等,变成了一个包袱。

如今,郭德纲通过德云社构建了完整的相声生态链,俨然是在开宗立派,重新布局和书写相声的历史。他不仅培养出岳云鹏、张云雷、阎鹤祥、孟鹤堂等新生代演员,还形成了一套师徒传承(云、鹤、九、天辈份排行)与商业运营结合的体系。

德云社的商演模式(如小剧场打磨、全国巡演)打破了传统曲艺依赖官方舞台的局限,实现了市场化生存。同时,他积极拥抱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使相声传播突破了地域限制。

相较之下,许多前辈演员更依赖体制内资源,缺乏对市场规律的灵活应对。有些相声名家虽然在主流界有影响力,有一定的话语权,但作品数量与受众黏性逐渐减弱,与郭德纲不可同日而语。

四、个人IP打造与争议营销策略

与高大上的“天生权威”相比,人们更欣赏的是普通人靠打拼逆天改命的故事。

郭德纲正是这方面的典型,他成功塑造了“草根逆袭”的人设。他经常强调自己“被主流打压”的经历(如交不起房租、同行排挤),激发了公众同情,强化了“反权威斗士”的形象。这种叙事策略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极具传播力,使德云社成为“反体制”“反传统”的文化符号。同时,他巧妙利用争议(如“三俗”批评、版权登记风波)维持热度,将舆论压力转化为巨大流量,并赢得了“泼天富贵”。

相比之下,前辈演员更注重维护“正统”形象,回避争议话题,这在信息爆炸时代反而限制了传播广度。一个板着面孔说教、自以为真理化身的老人,显然不如一个浑不吝的小子更让人觉得亲切。

郭德纲不避讳相声的商业化,他在解释“艺术”一词的时候说:艺是艺,术是术。艺,是演员自身的能耐;术,是把能耐卖出去的本事。

但难能可贵的是,郭德纲更强调艺术内核的保留。比如,他通过版权登记保护改编作品,既激励创作又规范行业。德云社的影视、综艺、话剧等多领域拓展,形成IP矩阵。这也符合“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经营智慧。

当然,郭德纲的“强”并非单一维度的技艺碾压,而是对时代需求的综合回应:

他以传统为根基,重新构建艺术形式;

他以观众为中心,平衡娱乐性与深度;

他以商业为杠杆,推动行业革固鼎新。

尽管被质疑过度商业化,他却通过强调“观众是衣食父母”的价值观,将商业成功与艺术价值统一。

尽管一路走来争议不断,但他对相声的复兴作用已不可否认。正如他所说:“相声是服务观众的手艺,观众爱听,才是硬道理。”

这就是郭德纲:既传统,又现代;虽无学历,却有文化;不虚伪做作,以真实铺路——“我就是这么个人,你能奈我何?”

除了培养徒弟,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家教水平:

大儿子初中都没上,但已成“麒麟”。郭麒麟在演艺圈混得风生水起,当然有父亲的助力,更也有自己的努力。不但相声功底深厚,作为影视演员,演技也相当出色。在一些综艺节目中,不但知识广博,让很多高学历的人汗颜,而且彬彬有礼,颇有绅士风度。

小儿子郭汾瑒也10岁了,未来可期。将来会怎么发展不便置喙,但从名字中也不得不佩服郭德纲的文化功底和望子成龙的心地:

汾者,汾河也;瑒者,玉也。水具有滋养和净化的作用,而玉则能够吸收水中的精华,水的柔和与玉的温润相得益彰。

当然,博览群书的郭德纲不可能不知道,郭汾瑒是郭汾阳的谐音。郭汾阳是谁?

郭子仪。著名军事家,在唐朝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平定安史之乱等功勋卓著,被封为汾阳郡王,所以后人也称他为 “郭汾阳”。

他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为维护唐朝的稳定和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被视为国家的中流砥柱,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威望。

更重要的是,几千年的历史上,他是能做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的千古完人,并以85岁高龄寿终正寝。

郭德纲不是完人、善人,但绝对是能人、狠人。你可以不喜欢他,但不能不佩服他。

您是怎么看待这样一个人的呢?

来源:湖底浮萍20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