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欧美、日本、印度、韩国等地社交平台上,不少原本对中国持保留甚至批评态度的网友,开始用“震撼”“敬佩”“想加入中国军队”这样的语言表达认同。这场由“黑”转“粉”的网络现象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逻辑?
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一场持续90分钟的阅兵,引发了一场全球范围内的舆论波动。
欧美、日本、印度、韩国等地社交平台上,不少原本对中国持保留甚至批评态度的网友,开始用“震撼”“敬佩”“想加入中国军队”这样的语言表达认同。这场由“黑”转“粉”的网络现象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逻辑?
有人会说,阅兵只是一次内部凝聚力的仪式,无法真正影响国际舆论。然而,这次九三阅兵的效果显然超出了这一传统认知。
歼-20隐形战斗机编队掠过长空,东风-5C洲际导弹压轴登场,055型驱逐舰模型车队整齐列阵,高超音速导弹东风-17首次以大规模亮相。
这些画面通过央视和多个国际媒体转播,迅速在全球社交媒体上扩散,引发了广泛讨论。
这些武器装备的出现,不仅震撼了观众的视觉神经,更打破了西方长期以来对中国军力的低估。
在阅兵中,东风-5C导弹因具备全球打击范围与战略威慑能力,被广泛解读为中国战略自信的象征。
一位在美国生活的网友在X平台(原推特)上评论:“这比我们看过的任何阅兵都更严谨、更有秩序,完全不是我们媒体描述的那个‘技术落后的中国’。”
有观点认为,海外网友的态度转变只是短期情绪波动。然而从近几年的舆论走向看,这次“粉转”并不是偶发事件,而是长期认知积累的集中释放。
早在阅兵之前,中国日常生活的多个片段就已在海外网络平台引发强烈反响。例如,在TikTok上一段中国幼儿园体能训练的视频播放量过千万。
画面中,五岁左右的孩子们在操场上翻越障碍、徒手爬绳,许多外国网友直呼“像特种兵训练”,并将其与本国“连炉子都不会开”的孩子形成鲜明对比。
还有一段视频展示了中国小朋友们生火做饭、缝纫刺绣,甚至自己准备一日三餐。这种强调动手能力与生活技能的教育方式,直接挑战了西方以“自由与兴趣”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从另一个角度看,很多人一直担心中国“讲不好故事”,导致国际舆论落于下风。但在今年阅兵中,以及此前几年社交媒体上的多种“中国日常”,都在悄然改变这种局面。
李子柒的田园生活、小一姐姐的汉服舞蹈、地铁安检员的高效率、早餐机器人、无现金支付。这些看似琐碎的生活细节,构成了真实中国的“多维切片”。
事实胜于雄辩。当美国仍在为一条高铁线路争论十多年时,中国的高铁总里程已经达到4.8万公里,占全球的70%。
当欧洲多国陷入能源结构调整痛苦期时,中国的新能源车保有量已占全球58%。这些不是宣传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数据。
不少网友在评论九三阅兵时提到“落差”这个词。美国网友在Reddit上直言:“我们的阅兵像广告植入节目,连广场舞大妈都比我们队伍整齐。”
这类自嘲式的对比,反映出一个深层问题:西方国家在制度效率、科技转化、社会组织力等方面,正面临瓶颈,而中国的发展则呈现出系统性突破。
2025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近30%。在50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多数产量居世界第一。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领域的论文产出和专利申请量,连续多年全球领先。
九三阅兵之后,中国在全球舆论场中的形象,发生了一次罕见的“反转”。不再是靠语言说服,而是用事实打动。
海外网友对中国的认知变化,并不是因为某一场宣传战赢了,而是因为他们亲眼看到了一个真实、强大、秩序井然的中国。
“实力是最好的叙事”。讲述中国故事的最好方式,不是争辩谁对谁错,而是把事情做好、让世界看见。
当东风-5C导弹划过北京上空,当幼儿园的孩子们娴熟地完成一连串体能动作,当中国普通人的生活在短视频里,展现出来,世界就会开始重新认识中国。
这不是一次成功的传播,而是一次认知的重构。
来源:晓婷医生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