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不住了,这些品牌门店正集体败退!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9 13:56 1

摘要:当前,消费者正从追逐概念回归实用主义,行业竞争正从野蛮扩张转向效率比拼,企业生存则从规模红利依赖转为精细化运营能力的较量。变革之下,中国实体商业正经历阵痛:网红餐饮批量退场、奢侈品门店收缩战线、传统商超密集闭店……各行业的闭店潮折射出市场不再为“网红标签”和“

观察 OBSERVATION

中国实体商业正经历阵痛:网红餐饮批量退场、奢侈品门店收缩战线、传统商超密集闭店……

中购联新媒体中心

作者丨李洪健

当前,消费者正从追逐概念回归实用主义,行业竞争正从野蛮扩张转向效率比拼,企业生存则从规模红利依赖转为精细化运营能力的较量。变革之下,中国实体商业正经历阵痛:网红餐饮批量退场、奢侈品门店收缩战线、传统商超密集闭店……各行业的闭店潮折射出市场不再为“网红标签”和“品牌光环”盲目买单,性价比、差异化体验、供应链韧性成为企业存活的关键筹码。

PART.01

关店、收缩、亏损……

餐饮行业内卷加剧

随着消费者消费理念趋向保守,餐饮开始回归传统,网红性、时尚性餐饮逐渐退潮,标准化餐饮的黄金时代也逐步褪色。在大规模的闭店潮下,小锄匠寿喜烧从“出道网红”到全线闭店也仅仅用了两年,西贝副牌“腾格里火锅”首店开业半年就夭折,湊湊火锅一年关店73家……这些案例无不爆出餐饮行业的两大痛点:同质化内卷严重以及副牌试错成本高昂。

曾几何时,品质火锅是“中产食堂”的代名词,排队、围炉、仪式感,火锅带来的社交体验可谓直接拉满。然而,在新的大环境之下,火锅品牌正在大败退!早在2024年上半年,海底捞人均消费降到了97.4元,凑凑火锅跌到了110元,怂火锅也只能卖120元。“火锅界爱马仕”的巴奴也在北京市场偷偷降价,从175元降至160元。在降价的浪潮之下,也充斥着闭店的风波。

据大众点评最新信息显示,西贝餐饮集团在北京中关村高调推出的子品牌“腾格里蒙古山羊火锅”全国首店已歇业关闭。这家曾以现熬羊骨汤、内蒙古二狼山白绒山羊肉为主打卖点,开业首月即登顶区域火锅热门榜的餐厅,在运营不足半年黯然退场。

而呷哺呷哺于3月27日公布的2024年财报显示,2024年,呷哺集团实现收入47.55亿元,同比下跌了19.65%,净亏损为4.01亿元,其中关店及减值带来的损失达2.62亿元。2024年,湊湊新开餐厅13家,关闭餐厅73家,门店数净减少60家,截至2024年年底,湊湊门店数为197家。这也是湊湊餐厅数首次出现年度负增长,同时也是其闭店数最多的一年。值得注意的是,在2024年呷哺呷哺净亏的4.01亿元中,来自湊湊餐厅的亏损就接近九成。

除此之外,一大批日料品牌也在掀起闭店浪潮。比如杭州知名日料品牌山葵家·创意料理门店全关,香港连锁日式寿司店“一哥”板长寿司、上海的“小山日本料理”新天地店、上海的鮨心和、北京的鮨·泽 Omakase、杭州的万岛日本料理铁板烧自助餐、广州的蘭鰻居酒屋、广州的一口组·平价日料屋等,都陷入批量关店或倒闭的困境。

而在近日,小锄匠寿喜烧发布公告,宣布由于经营困境,将关闭所有门店,并启动储值余额退还流程。目前小锄匠寿喜烧仅有独立运营的福州爱琴海购物公园店显示正常营业,曾经的辉煌已如过眼云烟。

在2023年日本核污水排海事件后,国内日料市场进入深度洗牌和调整期,多数的日料品牌虽然积极调整食材来源、增加产品线、降价吸客,但效果欠佳,再加上消费市场整体疲软,定位高端的日料品牌难掩颓势。

随着行业竞争愈发白热化,价格内卷不断升级,市场洗牌速度明显加快。尽管餐饮品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但在新的困境之下,餐饮也逐渐回归本质,进入了食材、服务、模型、供应链等全方位的比拼,专注发挥自己的核心优势,例如地域细分品类、源头特色食材、AI智慧餐饮及中餐出海等,不失为餐饮发展的新方向。

PART.02

打工人最爱的

网红咖啡茶饮也撑不住了

2025开年,咖啡茶饮赛道似乎就被一股寒意笼罩。Manner陷入劳资纠纷、Seesaw负面缠身、M Stand多地撤店,其中,Seesaw闭店率持续上升,从去年起已连续关闭了近半门店,目前存续的门店数量不足50家,广州、珠海、北京仅剩一家门店正常营业,就连大本营上海,闭店数也超过了60%。此外,2024年M Stand泉州首店晋江SM店关闭,小红书上,不少网友分享了M Stand在武汉、南京、惠州等多个城市关店的消息。

此外,星巴克也在一、二线城市进行了一轮闭店潮。深圳万象城星巴克闭店、上海新天地店永久闭店、北京三里屯星巴克也闭店、广州第一家星巴克好世界广场店闭店、重庆首店三峡广场星巴克闭店、长沙首家星巴克也宣告闭店。近日,由于商圈业态调整,星巴克广州天环广场门店结束营业。据悉,被关停的门店多位于客流衰减的老旧商圈,星巴克通过调整门店,试图降低低效门店对整体业绩的拖累,同时,其也在更具潜力的地点开出新店,比如开进高校校园、高速公路服务区等。

除了星巴克,近日皮爷接连关闭两家人气高的门店,2月28日关闭了人气极高的杭州西湖店,咖啡广州首店也紧急关停,已于3月31日结束营业。据悉,天河城购物中心门店是皮爷2021年底进驻广州后的首家门店,也是皮爷在华南地区的第二家门店。尽管地处繁华商圈人满为患,但翻牌率却不高,再加上门店租金高昂,门店关闭似乎在所难免。

不止咖啡赛道如此,茶饮行业几家欢喜几家愁。古茗和蜜雪冰城先后上市,后者市值高达近千亿港元,直接创下“茶饮圈新纪录”;近两年最热门的品牌霸王茶姬,如今依旧在不停地对外扩张,门店数已超6000家……与以上品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喜茶多地撤场,3个月关146店;茶颜悦色声量下降,门店数量扩张也极为缓慢,据窄门餐眼数据显示,截止至2025年3月4日,茶颜悦色在营门店数为764家,2022年—2024年,新增门店数分别为199、104、260,这在茶饮行业显然排不上号;奈雪的茶则正深陷业绩滑铁卢、资本大撤退、团队大换血的连环危机……

以喜茶为例,据极海品牌监测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3月,喜茶关停门店达146家,新开仅12家,日均撤店近2家。这场闭店潮席卷了全国多座城市,其中就包括宝鸡、杭州、深圳多地。在喜茶宣布停止加盟扩张之后,其有意提升门店出品质量,选择性关闭一些门店倒也合理,但关店数量之多令人瞠目结舌。

相关行业人士指出,2025年茶饮行业的低价竞争态势将持续。从行业整体数据来看,整个茶饮的开店率和关店率已经倒挂,预计2025年下半年会出现大量茶饮门店的迭代与闭店。尽管如此,仍有不少新兴品牌崭露头角,市场正呈现出 “良币驱逐劣币” 的趋势。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中国茶饮品牌应该注重品质、品牌与产品创新。

PART.03

奢侈品牌退潮

中产割不动了?

奢侈品撤店的消息在近年可谓此起彼伏,这与突然降温的消费市场显然是密不可分。据悉,2024年中国内地个人奢侈品市场销售额预计下降18%~20%,这与多方因素有关,例如消费者消费更加保守理性,回归性价比和质价比,讲求实用性;同时,国潮崛起,产品质量上升,奢侈品的定义,也随之被再度改写。可以说,国人对奢侈品,正在“祛魅”。这也实打实地体现在奢侈品行业上。

早从去年开始,Hermès、Chanel、LV、Dior、Gucci、Prada等顶奢品牌就开始在中国市场放缓拓张步伐。

古驰关闭上海芮欧百货门店

Gucci去年陆续关停了太原王府井百货门店、沈阳卓展门店、大洋晶典门店、大连时代广场门店。今年2月,Gucci宣布关闭上海芮欧百货店、上海新世界大丸店。其在上海市区的门店数量缩减至7家,仅保留IFC、IAPM、ITC、恒隆广场、港汇恒隆、太古里和虹桥机场店。

此外,这股闭店风潮也吹向了其他品牌,奢侈品品牌们正在收缩线下渠道。如LV在去年10月关闭了位于沈阳卓展购物中心的门店;DIOR大连时代广场店撤柜;Chanel更是自1999年进入内地市场以来首次关店。3月10日,位于太原天美新天地的D&G已经闭店。3月16日,国贸商城的Marni撤店;位于北京华贸中心的乔治·阿玛尼、安普里奥·阿玛尼以及杰尼亚三家品牌旗舰店已先后关闭。

值得一提的是,开云集团旗下品牌Bottega Veneta(简称BV)也在中国市场密集关闭4家门店,其中包括成都太古里店(3月16日)、北京大兴机场店(3月25日)、太原王府井店(3月)以及成都天府机场店(3月28日),目前仅剩IFS和SKP两家门店。另据业内消息,此次关闭的门店多为代理商运营,而直营店未来或将成为BV在中国市场的重点布局方向。有分析人士表示,Bottega Veneta在中国的门店调整,或许是品牌提升长期战略的一部分,旨在优化渠道结构,增强直营模式的掌控力。

不难发现,奢侈品的“红利期”已然结束,更加平稳的消费时代即将到来,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顶级品牌总能在危机中找到新出路——无论是通过更极致的稀缺性,还是更聪明的本土化策略。经济寒冬或许不是终点,而是一场淘汰赛的开始。

PART.04

实体超市闭店调改成常态

传统商超生意惨淡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1—11月份,超市零售额同比增长2.6%,低于大盘增速。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全国至少有782家超市关门,既有卜蜂莲花、步步高超市、永辉超市、大润发、美思佰乐、泉屋超市等全国乃至全球性品牌,也有济南知名商超归仁超市、湖北本土商超富迪超市等区域性品牌。

行至2025年,除了如胖东来、山姆等商超企业,超市行业的生意依然难做。4月1日,沃尔玛温州市区最后一家门店宣布将于5月1日停业,该店是继沃尔玛东海店、沃尔玛鸿瑛店之后,温州市区营业的唯一一家实体店。在关闭门店的公告中,沃尔玛明确表示,关店原因主要归结为战略调整以及合同或租约到期。其中广州新港店,由于所在商城整体改造升级,预计今年10月将重新开业。

与沃尔玛卖场收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山姆会员店的迅猛扩张。今年3月20日,全国第54家山姆嘉兴店正式开业。根据沃尔玛招聘显示,今年还有6家店陆续开业,新店已启动招聘工作,涵盖合肥店(4月中旬)、武汉江岸店(5月)、中山店(8月)、张家港店、扬州店以及深圳宝安店。

近日,位于上海的3家盒马X会员店在4月1日停止营业。关闭的3家门店分别为大场店、高青店、东虹桥店。据知情人士透露,此次关店系盒马主动做的业务调整。盒马CEO严筱磊在2024年底的内部信中透露,公司聚焦在盒马鲜生和盒马NB两大核心业态。据了解,上述3家门店关闭后,盒马X会员店在全国仅余5家。

除了以上品牌,令行业关注的永辉超市也因调改有着惊人的闭店计划,据叶国富表示,永辉超市的门店调改计划,2025年调改门店达200家左右,并关店250—350家,计划至2026年完成所有存量门店的调整。3月下旬,永辉正式官宣第二批调改门店24家,并透露在5月底前,全国调改门店数量将攀升至83家,预计年中调改门店数量将达100家,年底前200家。一边调改推进优质门店的业绩提升,一边关掉一些不盈利的门店,一边卖掉一些非优势区域的门店,永辉正在加速优化门店盈利结构。

行业专家指出,实体超市不是没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而是需要挖掘,通过创新经营模式、优化商品结构、强化消费体验来获得更好的生存机会和发展。

PART.05

接连闭店

这些零售品牌很受伤

在新的消费环境下,闭店潮此起彼伏,出于运营成本高昂、消费者行为变迁、市场竞争加剧、战略调整与试错等因素的考虑,不少零售品牌开始重新部署门店,实体店从“规模化”转向“精细化”。在笔者看来,未来只有快速适应消费者需求变化、平衡成本与体验的品牌,才有机会在变革中突围。

茑屋(TSUTAYA BOOKSTORE)天津仁恒伊势丹店已于3月31日关闭。该店或是其在中国大陆关闭的第三家门店,前两家分别是西安茑屋书店( TSUTAYA BOOKS),茑屋上海MOHO店(TSUTAYA BOOKSTORE)。作为华北首店,该店于2021年9月开业,然而短短四年间,其运营困境逐渐暴露,最终难逃闭店命运。

在服装零售上,Oysho关闭了位于北京的最后一家门店。其闭店通知上指出因公司业务调整,该店已于2025年3月12日后闭店,同时附上了Oysho广州天环广场的地址。

法国时装品牌Lanvin近期在中国密集关闭线下门店,涉及南京德基广场、杭州大厦和北京SKP等高端商业项目;不过品牌团队回应称,Lanvin没有退出中国市场的计划,为了进一步推动渠道的优化升级,因此暂时关闭了部分线下门店。

而在近日,H&M集团旗下中高端品牌 & Other Stories关闭了北京三里屯太古里门店。据悉,这是该品牌在中国开设的第一家门店,同时也是北京的唯一门店。目前 & Other Stories分别在上海和杭州开设2家和1家门店。3月31日,H&M中国回应时代财经,经过审慎评估,我们决定于4月初关闭位于北京的门店。为了在当今不断变化的零售环境中满足顾客多元化的时尚需求,我们一直在根据顾客消费行为的变化进行经营策略的调整,在此过程中会出现门店的搬迁和关闭。

在家具零售上,此前曾计划在中国内地不断拓展新店的日本老牌家居零售连锁店宜得利,近期宣布将关闭其位于天津、北京、上海等地的多家门店。据不完全统计,宜得利位于天津、上海、北京、烟台、杭州、重庆的共计13家门店都将在今年4月或5月闭店。其中,天津的全部4家门店都将关闭。此外,前段时间,宜得利位于青岛的全部门店也均被关闭。对于闭店原因,有记者分别通过线上及电话渠道咨询宜得利官方客服,对方均表示“不清楚”。

结语

或许正如贾国龙所言:“关店是对行业最大的贡献”,适时止损、聚焦核心,才是穿越周期的终极答案。实体商业的洗牌并非终点,而是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那些敢于砍掉冗余业务、坚持差异化定位、重构成本模型、重视服务的企业,将在新一轮周期中掌握主动权。当市场褪去泡沫,中国消费产业正迈向更健康的发展阶段——这里没有“躺赢”的捷径,只有刀刃向内的革新者能赢得未来。

来源:中购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