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国学:庖丁解牛的另类解读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9 13:58 2

摘要:既然道是万事万物的规律,那么,其道理就一定是放之四海而皆能行得通的,否则怎么能称得上道呢?

你好,我是热爱国学、专注终身成长领域的董三自。

《庄子.养生主》中,有一则庖丁解牛的故事。

历来人们都习惯性地从养生的角度去解读它。

养生主就一定只能讲养生么?我看未必。

庄子被后世称为南华真人,他与老子,都是公认的证道之人。

既然道是万事万物的规律,那么,其道理就一定是放之四海而皆能行得通的,否则怎么能称得上道呢?

老子的《道德经》,几千年来,无论从何种角度去解读,都能够解得通,并且都能有所收获。

我相信,若庄子亦是有道之人,他的思想也自然是经得起推敲和多方验证的。

在此,三自试着从其的角度来解读他的故事。

原文略长,在此不作搬运,只摘录一些关键部分。

《庖丁解牛》

庖是厨工,丁是这个人的名。索性还是称庖丁,方便。

庖丁看情形是专门负责杀牛的,不过他已然把这件事,整成了行为艺术。

连国君都亲自跑来围观,欣赏他的“表演”。

庄子这样形容他宰牛的姿势: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

原文节奏和韵律太美,翻过来味道就变了,请各位自行品味。

这是讲庖丁分解牛时的肢体动作,整个过程连贯而流畅,发出有节拍的声音,简直如行云流水一般,哪里像在宰牛?

庄子赞叹道:他完全像在跳一段优美而不失庄严的舞蹈!

连见多识广的国君都看得出神,看完止不住点赞:杀个牛而已,你是如何练到这般出神入化的境界的?

庖丁第一句话就让我肃然起敬。

他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用现代的观点来看,这人不过就一介屠夫而已,哪怕在没有阶级之分的社会中,他的职业也被一般人所轻视,更何况他所处等级森严的社会。

而人家竟然丝毫没有自甘堕落的想法,而是以修行、证道的心态,把杀牛这种不入流的事,当作一项神圣的事业在做!

光是这种人生与职业态度,就值得我们今天大部分人学习!

庖丁说,刚开始,他看到的,只是一头头真真切切的牛,不知从何下手;

而三年后,牛在他眼里,已经不再是牛。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现在我并不用拿眼睛去看牛,而胸有成牛矣!心念指导我的动作,知道哪里该进,该里该止。

好一些的厨工,一年换把刀;一般的则一把刀只能用一个月,而庖丁的刀,用了19年,像刚磨出来似的。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重点来了:

一、依乎天理

一个屠夫,居然理所当然开始论道!

就问你服不服?反正我是有感到自惭形秽!

他有没有这个资格?

当然有!因为人家使然已经是得道之人,否则没办法把杀牛做成一门艺术。

原因在哪?他按天理在解牛。

什么是天理?道,规律。

世间三百六十行,不论你作什么,一行自有一行的规律、道理。

庖丁说:我无非是按牛的身体结构来解牛,寻“隙”而入,循隙而动。因此,我的动作并不会受到任何阻碍。

他是找到了宰牛的“道”啊!

二、游刃有余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牛的骨节都是有间隙的,而我的刀刃却很薄,用很薄的刀刃在那些间隙间游走,完全是绰绰有余!

为何我们常常感到做点事如此上火?

一是压根就没找到趁手的刀,做着自己不擅长的事,心态就不端正;另外没有用心琢磨用刀技巧,拿着刀就是一通乱砍,技术如何提高?再则没有找到事情的规律,瞎干盲干,效果又怎么会好呢?

三、善刀而藏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偶尔做好事情容易,持续地做好事情很难;

另外,成事或许相对容易,却很难守业。

这是由于,我们的心态很易浮躁,稍有成就就得意忘形,不重视善后的事,因此很可能导致阴沟里翻船的结局。

庖丁是咋做的呢?

他在每一次宰牛时,【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戒骄戒躁,保持谨慎,这就是他能够持续做好事情的秘诀。

最后他会【善刀而藏】,好好收藏自己的工具,保存自己的能量,以待下一次行动。

牛,不一定就必须是牛,或许可以理解为生活、职场、情感……;

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庖丁,你会以怎样的“刀法”,去妥善地解自己面前的那头“牛”呢?

更多精彩见个人主页。

心智提升,是人生最重要的成长,贯穿一生。

我们的成长目标是:自足、自洽、自在。

我是专注终身成长领域的董三自。

来源:三自国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