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9日,广东交警通报的一起案例让公众惊出一身冷汗:一名男子驾驶问界新M7智驾版在高速公路上开启智能驾驶功能后,竟闭眼酣睡上百公里,期间车辆超速20%-50%,最终被处以罚款400元、记6分的处罚。监控画面显示,驾驶员瘫坐椅背、双目紧闭,而车辆仍在疾驰——这一
4月9日,广东交警通报的一起案例让公众惊出一身冷汗:一名男子驾驶问界新M7智驾版在高速公路上开启智能驾驶功能后,竟闭眼酣睡上百公里,期间车辆超速20%-50%,最终被处以罚款400元、记6分的处罚。监控画面显示,驾驶员瘫坐椅背、双目紧闭,而车辆仍在疾驰——这一幕恰似科幻电影中的自动驾驶场景,却在现实中上演了一场“生死局”。
这场闹剧的背后,是智能驾驶技术普及与人性弱点的激烈碰撞。尽管车企将技术包装为“L2.999无限接近L3”的高阶智驾,但法律层面仍将其定义为辅助驾驶系统。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孙向齐指出,当前所有市售车辆的自动驾驶等级均未达到L3标准,驾驶员始终是第一责任人。然而,车企宣传中“自动导航”“全程脱手”等话术,让部分消费者产生认知错位。正如网友讽刺:“以为买了‘智驾’就能当甩手掌柜,结果成了马路上的定时炸弹”。
技术漏洞与监管缺失的叠加,进一步放大了风险。测评显示,多数车型对驾驶员状态的监测依赖方向盘握力或面部识别,但问界新M7等车型在测试中暴露出预警机制不足的问题——即便驾驶员闭眼超过20秒,部分系统仅以文字提示,缺乏强制干预。更讽刺的是,有车主为欺骗监测系统,用饮料瓶卡住方向盘、盖被子伪装“躺平驾驶”,这些“民间智慧”在社交平台传播,形成危险的示范效应。
对此,有技术乐观派认为“机器比人类更可靠”,有网友留言:“系统超速总比疲劳驾驶安全”;而质疑派则痛斥“拿生命测试算法的愚蠢”,并翻出2024年极氪车主盖被睡觉引发事故的案例,质问“血的教训为何唤不醒装睡的人”。法律界人士提醒,此类行为可能构成危险驾驶罪,若酿成重大事故甚至触及危害公共安全罪,最高可判死刑。
深层矛盾指向技术伦理与人性弱点的永恒博弈。车企追求“解放双手”的卖点,却未告知用户:算法无法预判所有突发状况,如遭遇道路施工、极端天气或他人违规驾驶时,0.1秒的接管延迟就可能导致惨剧。当技术给予人类偷懒的借口,人性的懈怠便会突破安全底线。
这起事件或许会成为智能驾驶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撕开了技术光环下的真实困境:在法规滞后于创新的现实中,如何平衡便利与安全?真正的高阶智驾,不该是让人类学会依赖机器,而是教会人们敬畏生命。
来源:科技生活快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