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公元1年到1820年,亚洲经济体量占全球七成以上,那时候丝绸之路热闹非凡,商队来来往往,交换的不仅是货物,还有文化和技术。欧洲呢?还在中世纪的泥潭里挣扎,封建领主们忙着内斗,经济远没那么活跃。
从公元1年到1820年,亚洲经济体量占全球七成以上,那时候丝绸之路热闹非凡,商队来来往往,交换的不仅是货物,还有文化和技术。欧洲呢?还在中世纪的泥潭里挣扎,封建领主们忙着内斗,经济远没那么活跃。
1820年后,工业革命在英国点燃,蒸汽机轰鸣,工厂林立,欧洲列强靠着船坚炮利开始四处扩张。殖民地遍布非洲、亚洲,拉美也成了后花园。西方主导的黄金时代就这么拉开帷幕,美国后来接棒,冷战结束时更是单极称霸。
可马凯硕在书里写得清楚,这两百年不过是昙花一现,亚洲的回归才是大势所趋。
为什么说这是意外?因为人类文明的本质,本该是多元共存,而不是一方独大。
西方崛起靠的是技术创新和军事优势,但也伴随了不少掠夺和不公。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非洲奴隶贸易横行,印度纺织业被毁,这些事搁谁身上都咽不下。马凯硕在《Has the West Lost It?》一书中分析,西方在巅峰时沾沾自喜,忽略了全球平衡。
冷战后,美国主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规则制定权牢牢握在手里。可现在,全球南方国家开始发声,中印等新兴力量经济总量已超西方总和。2023年数据,中国GDP稳居世界第二,印度紧随其后,亚洲贡献全球增长一半以上。
马凯硕从外交一线走来,亲眼见过联合国安理会的拉锯战。在他的书《The Asian 21st Century》中,他指出,亚洲不是要推翻西方,而是要重塑规则。
过去,西方机构像IMF,投票权向欧美倾斜,现在金砖国家机制兴起,发展中国家有更多话语权。
2024年,G20峰会越来越包容,非洲联盟加入后,议题从贸易扩展到气候和数字经济。这股变化,让人觉得世界终于公平点。
马凯硕在2025年早些时候的访谈中说,西方国家内部问题堆积,政治极化、经济不均,让领导力大打折扣。
美国两党撕扯,欧洲民粹抬头,乌克兰冲突拖累资源,本该专注全球合作的精力都内耗了。他在《Living the Asian Century》回忆,新加坡从穷殖民地变身亚洲四小龙,就是靠务实政策和区域合作。
反观西方,疫情期间疫苗分配不均,发达国家囤货,穷国苦等,这不只拉大差距,还伤了人心。马凯硕不是在幸灾乐祸,他强调,西方有宝贵遗产,像民主和法治,但得适应新现实,别总想着维持老大地位。
亚洲的崛起,则是这意外收场的催化剂。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基础设施全球领先,高铁网络四通八达,出口拉动世界经济。印度软件业和制药业风生水起,年轻人创业潮涌现。东南亚,东盟一体化加速,贸易额年年攀升。
马凯硕提到,过去两百年西方主导是反常,现在亚洲回归正常轨道,中等国家如印尼、越南也有了能动性。不是说西方一无是处,而是得学会共处。
当然,转变不会一帆风顺。
美中摩擦持续,科技脱钩的呼声高涨,但马凯硕在2025年2月的文学城博客中预测,再过几年中国经济体量超美已是定局。
西方得醒醒,别把亚洲崛起当成威胁,而是机会。
这意外的两百年,给世界带来了工业化和全球化,但也留下了殖民创伤和不平等。
现在,轮到亚洲讲故事了。
美利坚大学教授:世界秩序不是西方“专利” 中国日报网
来源:斋晗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