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辽博 解码“简述中国”的丝路文明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9 13:03 1

摘要:踏入巨型简牍卷轴形状的展厅正门,序厅左侧的白沙长柜带领观众缓缓步入来自丝绸之路的文化空间,一览古文古字的风采……日前,“简述中国”系列展览国内巡展首次亮相辽宁省博物馆,成为清明假期观众来馆参观的“大热门”。

中国文物报记者 翟如月

踏入巨型简牍卷轴形状的展厅正门,序厅左侧的白沙长柜带领观众缓缓步入来自丝绸之路的文化空间,一览古文古字的风采……日前,“简述中国”系列展览国内巡展首次亮相辽宁省博物馆,成为清明假期观众来馆参观的“大热门”。

第一单元展厅

“简述中国——甘肃出土汉简精品展”由辽宁省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联袂打造,展品共计253件(组),其中文物248件,仿制品5组。展览从简牍发现的历史、简牍中壮阔的丝路故事、汉代边塞人家的日常生活、汉简中蕴含的书法艺术出发,以简牍为媒介,解码古代甘肃地区独特的文化基因,全面、生动地展现简牍里的丝路文明与中华智慧。

简牍是纸张未发明之前,中国古人最主要的文字书写载体之一,由剖截成规则片状的竹子、木材制作而成。根据文献记载,殷商时期已经出现简牍,但时代久远,未能得以保存;春秋战国、秦汉魏晋时期,除金石外,简牍和帛书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书写载体。一般来说,以竹制的称为“简”,以木制的称为“牍”;或细条形的称简(简札),方形的称牍(方牍)。简牍多出土于长城烽隧遗址、墓葬和废弃水井,记载的文字、图画,真实可靠地反映着古代社会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形式、社会现象及民众生活。

木觚

简册

20世纪以来,全国各地先后出土简牍数量约30万枚,其中甘肃省就出土了近7万枚;在甘肃简牍博物馆馆藏5万余件(组)各类文物中,简牍占比约80%,有天水放马滩秦简、居延新简、肩水金关汉简、地湾汉简、敦煌马圈湾汉简、悬泉汉简及魏晋简牍等,是目前中国汉简藏量最大的博物馆。干旱少雨的戈壁地区有利于汉简保存,但断残较多,字迹深浅不一。甘肃历次出土的简牍按形制分类有简、牍、觚、两行、楬、封检、符等;按内容分类有诏书、律令、奏书、爰书、檄书、簿籍、券契、九九表、占书、方技、私信等。从汉简文书的体裁形式看,甘肃汉简大多属于社会活动的实时记录,天文、地理、人文、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材料无所不有,内容丰富又缺乏系统性。甘肃地区出土简牍的制作材料主要是就地取材的松木、胡杨、红柳,竹简较为少见。

展览分为“简牍时代”“简述丝路”“边塞生活”和“简牍墨韵”四个单元,围绕简牍文物全面介绍简牍的用途和形式、丝绸之路上的简牍记载、简牍反映的民族交往交流历史、简牍的书法艺术价值等内容。展出重点文物包括“诏书”木楬、“甲渠候官”木简、“悬泉置”木简等。

博物馆爱好者小路是一名在读大学生,为了拿到纪念票,两次来到辽宁省博物馆,她开心地说:“亲眼见过才感受到书写在简牍上的汉隶拥有区别于与碑帖汉隶的另一种美,而且大部分文字两千多年以后的普通人也能辨认阅读,我们的文字具有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近年来,辽博致力于推动博物馆界的交流合作与区域联动,努力提升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造更加立体的文明叙事体系。此次展览不仅是让文物“活”起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实践,也是加强辽宁与甘肃两省文化交流、让更多观众深入了解灿烂璀璨的丝路文明的具体举措。据统计,清明假期里,辽宁省博物馆共接待观众6.18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30.94%,再创历史新高。其中,省内观众占比43%,省外观众占比57%。4月5日,辽宁省博物馆与央视新闻客户端共同推出的直播活动“‘简述中国——甘肃出土汉简精品展’概说”,线上观看人数达12.5万人次。

责编:杨亚鹏

审核:徐秀丽

监制:李学良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