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里来了“最强大脑”,让亩产突破682.28公斤!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5 18:29 1

摘要:秋意渐浓,稻浪翻金。9月15日,在崇州市道明镇双凤村的稻田旁,一台台收割机在广袤田野中有序行进,嗡鸣声里,稻穗成片倒下,仅仅三十多分钟,二十多亩稻田就已收割完毕。三位农技专家快步走下田埂,现场进行测产验收。

秋意渐浓,稻浪翻金。9月15日,在崇州市道明镇双凤村的稻田旁,一台台收割机在广袤田野中有序行进,嗡鸣声里,稻穗成片倒下,仅仅三十多分钟,二十多亩稻田就已收割完毕。三位农技专家快步走下田埂,现场进行测产验收。

“干重亩产682.28公斤!”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科研人员康子秋看着刚刚出炉的数据,笑得格外灿烂。这个数字,比去年常规种植的亩产573公斤高出了一大截,“产量年年涨,说明咱们的AI种地,真的是越学越聪明!”

今年是“天府粮仓”人工智能水稻种植挑战赛举办的第二年,却是崇州市济协新凤土地股份合作社第一次真正把决策权交给AI。农业职业经理人丁磊站在田头,看着金灿灿的稻谷,语气中满是惊喜:“真是没想到!”

“老把式”遇上AI,种地有了“新师傅”

“同一品种,去年亩产才573公斤出头,今年气候条件相差不大,最大的变数,就是我们用上了‘AI决策辅助’系统。”丁磊告诉记者,今年合作社与中国农科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合作,启动了“水稻AI种植项目”。他们在田里安装了多种传感器,就像是给稻田装上了“眼睛”和“耳朵”,感知作物每一刻的变化。

他掏出手机,向记者展示AI发来的种植提醒:“6月4日,杂草生长过快触发报警,请及时采取植保措施”“6月5日,根据田块返青情况请针对性施肥”“6月7日,监测到田块平整度低,秧苗长势差异大,建议周期灌溉,并对弱苗区补肥”……这些提示仿佛来自一位严谨又贴心的“农技管家”,在每一个关键农时递来一张张“小纸条”。

丁磊说,今年他们借助AI系统管理的水稻有160多亩,“真的太值了!AI种田不仅更省心,还更精准、更科学。”

“天空地”三位一体,AI如何替人“看天种地”?

这个“AI”到底是怎么种地的?康子秋笑着解释,AI靠的是“天、空、地”三位一体的数据感知——天上有卫星,观测区域气候与植被大尺度变化;空中有无人机定期巡田,捕捉作物颜色、高度等生长指标;地面则布设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温度、湿度、氮磷钾含量……所有数据实时回传至云端,“农业大脑”进行分析后,生成种植建议,直接推送到农户的手机终端。

“今年的系统比去年更‘聪明’。”康子秋说,内容推送从去年纯文字升级到“图文对照”,图像识别技术和病虫害算法模型也进一步优化。硬件传感器精度提高,加上智能算法持续迭代,决策越来越精准。农户按建议执行,系统再记录结果、自主学习——如此循环,AI也在“越种越老练”。

他透露,团队正在进一步开发AI决策工具,未来农户不仅可以手机接收信息,还可实现无人机自动巡田、变量施肥、精准施药等全流程智能化管理。

人机协作是未来

本次“天府粮仓”人工智能水稻种植大赛中,共有10支队伍参与——其中6支为传统人工种植队,4支为AI决策辅助队。AI队伍的表现,让不少原本持保守态度的“老把式”们刮目相看。

成都市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农人,现在都对农业科技越来越认可。我们也希望AI种田能快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真正为‘天府粮仓’保驾护航。”

一个现实问题也随之而来:AI会不会完全取代人力?“不会!”康子秋回答得非常干脆,“AI不是来替代人的,而是来帮人的。”他强调,该系统的全称是“AI辅助决策系统”,关键词是“辅助”。“我们希望通过技术手段降低种植门槛,让新手更快成长为‘老把式’。”

水稻种植从来都不是轻松活。从春播、夏管到秋收,长达数月的田间管理,考验的是经验、耐心和体力。传统方式依赖人工判断,存在效率低、精准度不足等问题。但即便如此,AI要想完全取代人也并不现实。“露天种植环境中,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高度不确定,这要求AI系统也需不断应对新问题、持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仍需有经验、懂技术的农民配合操作和反馈,”康子秋说,“对我们来说,比赛的意义不仅是验证AI的能力,更是明确其长处与短板,为下一代系统升级提供依据。”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粟新林 文/图 编辑 曾雪柔

来源:锦观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