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贝预制菜之争愈演愈烈,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双方各有朋友和暗敌,大家扇风加油,弄得不可开交,事实上这场争论并不会有输家——笔者每年大半时间生活在呼和浩特,也去过无数次西贝莜面村,所以客观分析一下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罗永浩赢得了尊重,贾国龙也不会倒下,消费者也会受
西贝预制菜之争愈演愈烈,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双方各有朋友和暗敌,大家扇风加油,弄得不可开交,事实上这场争论并不会有输家——笔者每年大半时间生活在呼和浩特,也去过无数次西贝莜面村,所以客观分析一下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罗永浩赢得了尊重,贾国龙也不会倒下,消费者也会受益。
很多人可能都没去过西贝,所以只能从网上看到的消息中选择自己站在哪一边——这是很正常的:如果呼和浩特有百分之一的人去过西贝吃饭,那贾国龙就会成为当地首富了。
没有一家餐饮连锁能有百分之一的消费者去光顾,这就像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一样:一部电视剧要是能有一个点的收视率,那就会捧红好几个新人。
同样道理,西贝预制菜事件,说严重很严重,说不严重,那也就是一句话就能解决掉的问题,只是当事人一时冲动没有掌握好尺度而已。笔者也曾为某酒业想过广告语,更经历过负面事件,但那都不是解决不了的问题:人怕见面树怕剥皮,拐弯抹角总会找到双方共同的朋友,没有一顿酒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有,那就喝两顿,两顿不行喝三顿,事情总会摆平。
危机公关不是抹稀泥,而是找到双方能都接受的解决办法,比如服务方改进服务,消费者得到尊重,最后都能皆大欢喜。
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地看西贝预制菜,我们就会发现那原本就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笔者2016年就写过类似稿件:所谓高汤和鲫鱼“奶汤”,也就是多加鸡精或猪油而已——要是不加足够多的猪油,就是把鲫鱼炖化了,也熬不出白汤。
一个饭店要赢得顾客的认可,是现炒菜还是预制菜,那顶多能占顾客选择标准的四分之一:就餐环境,服务态度,菜品价格,都是重要的考量因素。西贝的环境和服务态度是可以打九十多分的,价格差强人意,食材是否预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人太过关注。
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有美食家的鉴赏水平,更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有厨师资格证,笔者在哈尔滨当过厨子(只能说是厨子,而不敢说是厨师),所以不干之后,能在家里做菜,就绝不去饭店消费——请客和被请例外。
笔者因为有过为厨经验,所以哪道菜品不满意,也绝不会让端下去重做,因为再端上来的可能还是原先的那一盘:你说咸了,他过一遍水;你说淡了,他加点盐;不管是过水还是加盐,都有可能在看不见的的地方被加上厨师或服务员的口水。当年朱元璋派遣儿子巡查四方,还特意叮嘱不要打骂随行的厨子。
厨师不爱吃自己做的菜,那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消费者却没有太多选择余地,因为没有哪一个饭店允许顾客自己掌勺,这就是罗永浩值得尊重的地方:他解开了行业内幕的一角,也是在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饭店有没有预制菜,那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那些菜“预制”的时间是四个小时还是四十天乃至一两年:笔者在饭店的时候,每天早上五六点钟,就要切一大盆肉丝肉片,炸很多锅包肉和溜肉段的半成品,酱牛肉和油泼鸡,更是一炖一大桶,红烧鱼也要炖几十条,这样中午才能在顾客点单的半小时到一小时之内上菜,有的“快菜”一分钟就能上桌——青菜不是锅炒而是“过油”,不但熟得快,而且熟得匀,加上爆锅出香、拢芡收汁淋明油,也就是转瞬之间的事情。
笔者抡马勺已经是三十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还是用煤火灶,要的就是“锅气”,炒菜锅里冒火,那也是厨师基本功的体现。每个厨师的专用铁锅都是自己“开锅”,开好了炒什么菜都不会糊锅粘底,再加上用油极多,一般炒完一个菜后铁锅依然铮亮,爱刷不刷。
每一行都有每一行的秘密和规则,不身在其中而走马观花,是看不到本质与真相的,所以那么多同行“挺西贝”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会引以为戒,这也是罗永浩值得尊敬、西贝不会倒的根本原因:罗永浩等于站在消费者立场给贾国龙提了很好的建议,贾国龙也做出了相应调整和改变,比如增加了门店现做菜品的比例,停用了转基因豆油。
如果罗永浩不站出来说话,那么西贝就可能变成百分百的“预制菜餐厅”,最后还可能因转基因豆油而导致消费者用脚投票。
有人监督不是坏事而是好事,笔者几位朋友也在做很上规模的企业,对不同意见的接受程度也都令人敬佩:有人提出问题,不管对错,他们都要研究一番,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所以虽有小波折,但一直没有塌房。
预制菜的多少,当然还不能让西贝垮掉,只要他们进行真心改变,就会坏事变好事,事实上这种改变正在悄然发生,这也是笔者断定西贝不会垮掉的原因。
世上原本就没有不出问题的企业,问题是出现问题后如何应对,是针锋相对还是从善如流,这也很考验企业家的胸襟与素质。
前面笔者说过,预制菜占比只是饭店口碑的组成部分,用不用转基因豆油,问题都比预制菜严重,所以这场风波会很快过去,而相关部门,也会尽快出台预制菜标准,从这一点来看,罗永浩可谓“功德无量”。
预制菜会不会打垮西贝,那得看西贝如何改变,如果他们心生怨气连服务态度都变了,那就彻底完了,但目前显然看不到这种趋势:就餐环境没变,服务依然很好,这就是他们度过危机的基础,只要减少预制菜比例、停止使用消费者不认可的食材,消费者依然会买账。
这里说一句不太光彩的话:笔者去西贝的次数不少,但没有自己结过账,对价格不太了解,所以对此不能评价,但有时候饭店弄的“二人台”演唱,确实很有意思。
作为在呼和浩特生活了三十年的消费者、曾经的厨子、曾经的新闻工作者、永远的美食爱好者,笔者能看到的就是这场西贝预制菜之争最后不会有输家,但前提是西北真做出了改变。
不管怎么说,罗永浩在此事件中都没有错,更谈不上“黑嘴”,他是在替自己和更多消费者说话,所以不管以前对他有什么成见,他这件事做得都不算错,那么在读者诸君看来,这件事需要多长时间才会风平浪静?这件事会不会成为一道分水岭和转折点?
最后笔者只想说一句:在西贝预制菜风波中,那些抢先站队并说“预制菜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的餐饮老板和“策划人”,做的事情确实令人很难接受——他们搞错了服务行业的定位,居然认为自己是“规则制定者”,这岂不是把西贝架在火上烤?西贝硬扛下去肯定损失巨大,做出改变岂不是说西贝原先做错了?
来源:半壶老酒半支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