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很少有人会想过,拆开的每一个整整齐齐的快递盒背后,仓储环节里有一个特别不起眼但又没法缺的关键角色,那就是WMS系统里的二次分拣台。
大家平时收快递的时候,可能只会关心“我的件到哪了”“有没有漏发错发”。
但很少有人会想过,拆开的每一个整整齐齐的快递盒背后,仓储环节里有一个特别不起眼但又没法缺的关键角色,那就是WMS系统里的二次分拣台。
实际上,二次分拣台这种不显山不露水的环节,才是真正撑着整个流程不翻车的核心。
它的逻辑绕得像早高峰的地铁线路,跟前后环节绑得又紧,没它,前面拣货再快,后面打包也得乱成一锅粥。
其实二次分拣台的核心玩法就三步,但每一步都不是瞎设计的,都是为了提前排雷。
第一步是扫分拣单号,就是先搞清楚这次要处理多少个订单。
比如扫出来10个发货单,你就得摆10个框子,一个框对应一个订单。
扫错了也不怕,系统会直接弹错误原因,还会语音播报,就怕你没看见,毕竟仓储里的操作员一天要处理几百个单子,光靠眼睛盯屏幕很容易漏。
接着第二步扫发货单,这一步相当于给每个筐子贴身份标签。
扫对了之后,框子会变成蓝色,屏幕上还会显示“当前3/10”,告诉你进度,甚至连上个框子是几号都会提示,就怕手快把发货单放错框。
若是发货单放错了,后面产品跟着放错,等打包的时候才发现,那不得全拆了重弄?反而更费时间。
这里还有个特别贴心的设计,要是某个发货单找不着了,不用卡在这等,点“跳过”就行。
系统会自动记下来这个漏了的单号,后面有专门的问题组跟进,不会让一个找不到的单子,耽误所有单子的分拣进度。
然后第三步扫产品,就是给每个商品“找家门”。
扫一个产品,屏幕上会显示“当前2/4”,告诉你这个订单里还有几个没扫,对应的框子序号会变成红色,一眼就能看出来该放哪。
扫错了同样有语音提醒,如果不小心把产品弄混了,还能点“重新分拣”重来,相当于给了个复活甲。
遇到缺货也不用慌,点一下对应的框子,就能看到哪些产品没齐,手动标记缺货之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补货任务,等补货好了再接着拣,不用操作员自己记,也不会漏。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三步也太啰嗦了,直接扫产品匹配订单不行吗?其实还真不行。
仓储里的场景是快节奏、高强度,操作员一天下来手都是麻的,要是没有前面两步铺垫,光靠扫产品,很容易出现产品放错框或者框子不够用的问题。
这些问题在分拣环节没发现,到了复核打包环节就得返工,那时候的成本可比现在多走两步高多了。
而且像颜色标识、语音播报这些细节,看着好像是增加系统复杂度,其实是在降低操作门槛。
其中蓝色代表弄完了,红色代表还没弄,不用低头看详情,语音播报不用盯着屏幕找原因,耳朵听着就能调整,本质上是用系统设计代替人工记忆,减少犯错的可能。
之前就有企业做仓储优化的时候,就栽过类似的跟头,没重视二次分拣的流程,偶尔会出现产品放错筐、订单漏拣的情况,导致打包环节返工率特别高,有时候还会耽误当日达的时效。
后来他们优化了二次分拣的流程,还加上了异常处理的功能,不到半年时间,分拣错误率从1.2%降到了0.3%,打包效率直接提了20%。
这其实就说明,二次分拣台不是越复杂越好,而是越贴合实际需求越好,它的核心不是玩技术是解决实际问题。
往深了说,二次分拣台这种环节,就是仓储系统里的“隐形基建”。
它不像自动机器人那样能拍出来当宣传素材,但它能保证每个订单从拣货到打包,不迷路、不遗漏,最后顺顺利利到你手里。
所以我们每次拆快递时那种安心,背后就是这些不起眼的流程在作保证。
仓储系统不是靠一两个炫酷设备撑起来的,正是靠这些考虑到每一个细节、能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小意外,把整个链路串起来,才让我们的快递能又快又准地送到手上。
来源:ho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