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心中,亲人的“排序”是怎样的?第一顺位并非妈妈,扎心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5 16:47 3

摘要:记得多年前看《爸爸去哪儿》,摄制组工作人员也问黄多多这样的问题,多多表示非常苦恼:为什么一定要二选一呢?

Hello,大家好,我是豆芽妈妈。

面对小萌娃,大人往往会打趣地问:你是喜欢妈妈还是爸爸?

大部分的孩子会说“妈妈”,也有一些高情商的娃,会说“两个都喜欢”。

记得多年前看《爸爸去哪儿》,摄制组工作人员也问黄多多这样的问题,多多表示非常苦恼:为什么一定要二选一呢?

孩子难选择“最爱”,说明她从小受到家人的关爱是均衡的,父母亲人都扮演好了各自的角色,孩子心目中也都有他们的位置,难分伯仲。

其实,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每个家庭成员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也是不一样的。

一位宝妈就略带苦恼的说,虽然自己生娃休完产假就冲入职场,白天和孩子接触有限;

晚上回到家,孩子粘上她了,一方面她也很想多陪陪娃,一方面又实在很累吃不消,有时候不得不把孩子再推给奶奶。

有些辛苦带娃的老人也会抱怨,自己尽心尽力的带孩子,可娃还是和自己不亲,有妈妈在把自己都忘到脑后了。

其实,孩子对亲人的排序是动态变化,并非一成不变,每个阶段他都有自己心目中的”No 1”最爱的亲人。

我们会发现,小婴儿3岁前对妈妈表现出强烈的需求。

宝宝和妈妈本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后来脱离母体,成为独立的生命,但是和妈妈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新生儿出生后会被第一时间放在妈妈身上,当他听到妈妈的心跳,闻到熟悉的味道,和妈妈重新连接,就会感到安全,不再哭泣、恐惧。

心理学上“依恋理论”指出,婴儿与主要照料者,通常是母亲的依恋关系是生存和情感发展的生物学本能。

妈妈的存在会让婴儿感到安全,他也会一步步探索外部的世界,比如学会爬行、走路、玩耍

这时候,妈妈就是宝宝的全世界。

宝宝在6—8个月的时候出现“分离焦虑”,一会看不见妈妈就会觉得非常恐慌。

因为认知发展的局限性,客体永久性未形成,他们认为“看不见的东西就不存在,妈妈离开视线等于"消失",引发恐慌。

一位朋友说,自己只是去趟洗手间,宝宝哭的就像生离死别一样。

这时候亲人的排序是:妈妈>奶奶/姥姥>爸爸>其他人。

3—6岁幼儿期,这时候妈妈通常还是能稳居第一位。

有些职场妈妈尽管陪伴孩子的时间有限,可能只是睡觉前的半个小时,或者周末和节假日。

因为妈妈的陪伴和爱,第一时间回复孩子的情感需求,及时接住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内心有信赖感。

而且妈妈在关键时候陪伴,比如说晚上睡觉时,漆黑安静的夜会让孩子恐惧,有妈妈的陪伴,会让她十分安全。

比如说孩子生病时,非常脆弱,妈妈的陪伴和关怀,给孩子买点喜欢吃的东西,都会让妈妈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靠前。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老人会不解,小时候带大的孩子,长大后还是和妈妈亲,一是天性血缘使然,另外一个就是妈妈关键时刻的在场。

不过这个阶段,随着爸爸参与育儿活动的增加,男性独有的视野、体力以及包容等,都可以让孩子在玩耍中释放天性,感到愉悦和放松,也会喜欢和爸爸亲近。

这时候亲人的排序是:妈妈>爸爸>奶奶/姥姥>其他人。

龙应台在《目送》中有一句话,引发共鸣: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不必追、太扎心。

大概从大宝上小学起,发现送他去学校,看着他背着小书包走进校园,走近回廊、身影消失不见,他真的就是一直没回头。

幼年时,你是他的全世界。

孩子刚学爬行时,总是一步三回头,确定你在关注、你在场;

少年时,他开始挣脱你的手。

孩子的社交需求开始旺盛发展,你会发现,你不再是他的重心,他开始讨论关注周围的同龄人,喜欢找自己的小玩伴。

与此同时,祖父母的照顾也是“退居二线“,从孩子小时候的精心喂养,这时候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老人那一套育儿模式已经老化,孩子明显不服老人管教。

这时候亲人的排序是:朋友>妈妈/爸爸>奶奶/姥姥>其他人。

你的家里是否发生过争斗,关于孩子痴迷手机等电子产品而引发的矛盾和争端?

很多家长会困惑,为什么孩子见到游戏,就像见到亲妈一样,全神贯注,六亲不认?

青春期,12—18岁是孩子心理和社交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对手机的依赖和情感连接往往超过父母的理解。

亲戚家的孩子沉迷手机游戏,父母招数都使劲了,还是无果,在他平静的时候问:游戏给你带来了什么?

答:我感觉它懂我。

《屏幕时代,重塑孩子的控制力》一书中提到,青春期男孩喜欢玩游戏机,女孩刷社交媒体,科技上瘾的背后其实是孩子心理需求和社交需求在驱使。

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青春期孩子的社交重心从家庭转向同伴,他们更在乎朋友而非父母的评价。

害怕被伙伴孤立、跟不上大家的节奏,手机满足了孩子的社交需求。

而青春期面临学业、社交、家庭等多重压力,手机成为“情绪避难所”: 游戏提供即时成就感,对比现实中的挫败感;

短视频、社交软件提供短暂多巴胺刺激,缓解焦虑。

写在后面

李晓萌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发表言论:看到青春期的孩子,她突然发现,我的孩子不属于我了,她不再依赖自己,而成为了自己的朋友、闺蜜。

其实,孩子真正需要我们的就那么几年。

在他们全心全意爱着我们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尽可能给孩子提供高质量的陪伴,成为孩子最信赖的人,做孩子的“情绪安全岛”。

即便是孩子进入到青春期,看似不需要我们,答案也和我们想的也不太一样。

《解码青春期》提到,青少年比你看起来更需要你。他不是排斥不想见到父母,而是以这样“向外推”的方式,来试探自己和父母亲人的紧密性。

所以,无论谁是孩子心目中的第一名,不必纠结孩子更爱谁,接纳孩子的情绪、不否定感受,家长做拥有稳定情绪内核的人,让孩子知道“你可以依靠我“,家是温暖的港湾。

你认为你在孩子心目中重要吗?

来源:豆芽妈妈育儿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