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板们,如果有人承诺能让公司资源、效率和业绩都提升10倍,你肯定会心动。但先别急着投资AI或数字化系统!很多企业花了大价钱却效果不佳,问题往往出在“顺序错了”。数字化不是简单地升级技术,而是要重新构建业务框架;AI也不能直接套用,必须找到合适的具体场景。
老板们,如果有人承诺能让公司资源、效率和业绩都提升10倍,你肯定会心动。但先别急着投资AI或数字化系统!很多企业花了大价钱却效果不佳,问题往往出在“顺序错了”。数字化不是简单地升级技术,而是要重新构建业务框架;AI也不能直接套用,必须找到合适的具体场景。
要想实现真正的“三个10倍”增长,关键只有两件事:真正理解数字化转型的逻辑,以及避开AI应用的常见误区,找准AI Agent的真正价值点。
很多企业主以为数字化就是买系统、建IT团队。但即便工具齐全,员工沿用老习惯,仍是“为数字化而数字化”。真正的数字化转型,必须从内到外彻底改变,分三步走:
一是要改变靠经验做决定的习惯,学会用数据指导业务。客户成交不是终点,还要持续关注他们的新需求。如果还认为“数字化只是IT的事”,转型很难成功。
二是要有配套机制。比如强调“以客户为中心”,就要明确:谁收集反馈、数据怎么用、部门如何协作。没有具体规则,客户需求仍可能被忽视。
最后选择合适工具,关键要适合业务。客户数据多,就选能存储和分析的工具;跨部门协作多,就用实时沟通平台。不是越贵越好,而要真正适用。
完成这三步,还要把握五个核心,这才是实现10倍增长的关键:
核心一是读懂客户,提升业绩。想提升业绩,要先搞懂客户要什么。例如优衣库、Zara投入做APP和会员,不仅是为了卖货,更是要搞清楚谁买了、为什么买、在哪买。掌握这些,推荐和促销才更精准,业绩自然上去。
核心二是用产品思维做数据,提高效率。想提升效率,不能只做一次性项目,得打造可持续使用的数据产品。比如沃尔玛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飓风前手电筒和蛋挞销量高度相关,于是捆绑销售,一季多赚1200万美元。
这种产品能随业务灵活调整,真正产生价值。同时还要关注员工使用意愿,否则再好也没用。
核心三是共建生态,扩展资源。仅靠自身,资源有限。可以学习华为打造“1+8+N”生态:专注做好核心产品,联合合作伙伴提供其他设备或服务,共同提升客户体验。
例如装修公司不用大包大揽,与可靠的设计、施工团队合作,就能服务更多客户。
核心四是搭建“云组织”,灵活用人。传统公司养人成本高,团队规模有限。“云组织”模式让你能灵活调用外部专家和团队,比如百人IT团队可通过合作引入外部设计、开发人员,按需使用,不养闲人。
成本更低、更灵活,资源轻松扩大10倍。
核心五是AI要用对地方,不搞噱头。AI能大幅提升效率,但很多企业用错了地方——不是用来炫技,就是用在无效场景。如何避免误区、切实落地,才是接下来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当前,不少企业对AI抱有盲目热情。根据对多家企业的调研,AI应用通常经历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存在诸多误区,只有进入第四阶段,AI Agent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企业初次接触AI时,往往过度乐观,认为AI什么都能做:自动写会议纪要、生成PPT甚至画工程图。然而实际使用中,AI生成的纪要遗漏要点,图纸不符规范,反而增加员工修改负担,效率不升反降。
在演示环境中AI表现优异,但一到真实业务就出现问题。例如用AI搭建的知识库无法准确回答“客户退款流程”,自动化流程仍需要大量人工干预,错误率虽只有10%,却难以定位和修正,最终导致员工不愿使用。
当企业试图用AI解决具体业务问题时,发现通用AI无法识别行业术语、不适应内部流程。核心问题在于,这类AI缺乏对企业专业语境和运作习惯的深度学习。
企业最终意识到,必须根据自身业务对AI进行定制。这包括构建企业专属知识库,将内部流程和术语融入AI系统,设定严格的输出规则,并打通客户、订单等核心数据接口。只有经过这样的改造,AI才能成为可靠的生产力工具。
站在2025年下半年的节点,企业若想有效运用AI Agent并取得实效,应遵循以下“三步走”策略:
一是要从痛点切入,优先处理重复性工作。因为资源有限,应优先选择那些高频、重复、员工反感的任务,如会议纪要、合同审核、报表生成等。这些工作员工更愿意交给AI处理,落地成功率更高。例如硅谷流行的“AI自动化工程师”,就是专门挖掘并自动化这类重复劳动。
具体做法是让各部门列出最耗时、最不愿做的任务,由IT部门汇总后,联合专业团队评估哪些适合AI解决,并选择若干项目进行试点。
二是要灵活部署,融入现有工作流程。目前AI Agent的应用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嵌入现有系统(如OA、ERP),员工无需切换界面即可使用,但改造成本较高、周期较长,适合中后期推进;
二是搭建统一的AI工作台,集中提供各类AI工具,灵活快捷,适合初期试点和验证。
同时,管理者应通过可视化看板实时跟踪AI应用效果,比如合同处理时长、报表生成效率等,以便评估成效并支持后续决策。
最后要规模化管理,依托智能体中台。随着AI Agent数量从十几个增长到几十甚至上百个,管理变得愈发复杂:权限分配、数据安全、资源调度等问题会逐渐凸显。此时需建立“智能体中台”,对AI Agent的开发、上线、运行和维护进行统一管理,避免随着规模扩大出现混乱。
数字化转型并非只是引入技术,而是需要将客户、数据、生态和团队紧密结合,推动企业从依赖经验转向依据数据和规则进行决策。AI Agent的应用也不应追求形式,而应切实帮助员工提升效率、为企业创造价值,避免盲目尝试,注重实效。
只要准确把握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合理规划AI落地路径,实现资源、效率和业绩的显著提升将是可行且可期的目标。
来源:奇闻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