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新产品研发进展还顺利吗?分期履行有没有遇到困难?”9月8日一大早,长丰县人民法院执行干警陈朴刚到办公室,就拨通了一起前不久刚执结案件的被执行人电话。
2025年9月10日,《安徽法治报》刊发长丰法院执行故事。全文如下:
执行和解让“两难”变“双赢”
·本报讯(通讯员 王银银 史雪娇 记者 吴文珍)
“最新产品研发进展还顺利吗?分期履行有没有遇到困难?”9月8日一大早,长丰县人民法院执行干警陈朴刚到办公室,就拨通了一起前不久刚执结案件的被执行人电话。
时间回溯到2020年,作为长丰县招商引资企业,某生物科技公司因管理不善,企业发展陷入困境。某国有企业向长丰法院起诉,要求某生物科技公司偿还欠付的300余万元代建工程款等费用。
法院判决后,某生物科技公司没有按照法院作出的生效判决履行给付义务,某国有企业遂向长丰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经过办案人员现场勘查,某生物科技公司掌握着20余项国家专利、100余项重大成果,名下还有土地、厂房以及价值不菲的科研设备,但账面流动资金却不足百万元。公司正处在生物制品研发的关键期,若采取查封、扣押、拍卖设备等强制执行措施,将直接影响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
而申请执行人某国有企业同样压力巨大:“我们甚至考虑过低价拍卖他们的设备,但这意味着对方彻底失去偿债能力,该公司200多名员工也会面临失业。”
一边需要保障国有资产安全,一边要尽可能为陷入资金困难和发展瓶颈期的民营企业留足发展缓冲空间,面对双重考验,陈朴决定先从调解入手。他先后四次深入某生物科技公司,耐心倾听公司诉求,向其阐明拒不履行法律义务的后果,引导其正视偿还债务的责任。同时,向申请执行人说明被执行人的经营困境和发展潜力,建议其考虑通过灵活方式实现债权。经过七轮“背靠背”调解,双方最终达成和解方案。
至此,该场持续五年的执行僵局,终于迎来皆大欢喜的结局。双方当事人对长丰法院干警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务实的工作作风感激不已。事后,某国有企业与某生物科技公司负责人共同来到长丰法院,向执行干警送来两面锦旗表示感谢。
来源: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