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则外交政策新动向在全球社交媒体圈引发轩然大波。据皮尤研究中心与Statista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美国对外籍签证申请的社交媒体审查比例首次突破68%,较2023年同期上升近20个百分点。美国副国务卿公开警告:任何为柯克遇刺事件叫好或美化暴力的外籍网
一则外交政策新动向在全球社交媒体圈引发轩然大波。据皮尤研究中心与Statista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美国对外籍签证申请的社交媒体审查比例首次突破68%,较2023年同期上升近20个百分点。美国副国务卿公开警告:任何为柯克遇刺事件叫好或美化暴力的外籍网友,未来可能面临签证吊销甚至拒签。美国正把“网络舆论”直接纳入国家安全新战线。
美国副国务卿
美国社会近年来持续充斥着极端化的政治氛围,柯克遇刺事件成为引爆点。9月初,年仅31岁的保守派青年领袖查理·柯克在犹他州一次公开活动中遭遇枪击身亡。事发现场,柯克与观众就美国枪支暴力议题唇枪舌剑,话音未落便中弹倒地。刺客身份至今未公布,舆论场瞬间沸腾。
社交网络上,全球网友围绕事件激烈讨论。部分外籍用户发表“庆祝”或“合理化”相关言论,引发美官方高度警觉。美国国务院随即发布声明,要求各级领事馆加大对外籍签证申请者网络行为的审查。外籍网友的“点赞”与“评论”被正式列入风险评估清单。据路透社9月12日报道,相关政策已在学生、工作、旅游等多类签证领域同步执行,2025年上半年因“网络言论”被吊销或拒签的签证数量同比增长逾32%。
柯克事件的背后,是美两党撕裂持续深化。共和党失去“青年票仓”的关键旗手,民主党阵营部分极端支持者则在网络上公开“庆祝”,政治精英借助事件继续对立动员。美国国内的分裂气氛,直接蔓延到国际社交网络空间。
美国政府将签证制度转化为“舆论武器”。副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兰道在社交平台X上直言,外籍人士若在网络上传播暴力、仇恨或为柯克遇刺叫好,将被视为“不受欢迎的访客”。领事馆被要求严查申请人过往社交账号。特朗普政府二次执政以来,已撤销超过6000份学生签证,其中“涉恐”、“反美”或“支持暴力”言论成为主要理由。
副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兰道
这种做法引发美法律界与国际社会的广泛争议。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长期被视为言论自由的基石,尽管签证并非“权利”但滥用“安全”名义限制外籍人士表达,已让多国媒体质疑美方“双标”与“选择性自由”的实际操作。
签证政策的收紧,不仅带来法律挑战,也让美国外交与国际形象承压。全球多国学者和媒体指出,判定“赞美暴力”或“合理化暴力”的标准极为模糊。不同社会语境下的言论,极易被断章取义。美国驻外使领馆为此投入大量人力监控申请人社交网络,但实际执行中难免出现误判。
美国移民律师协会公布的2025年数据显示,因“社交媒体言论”被拒签的申诉案件比去年飙升40%,许多申请人认为自己遭遇“无预警”、“无申诉渠道”的处理。政策的随意性和标准的不确定性,成为美司法、外交、社会三方面的舆论焦点。部分移民政策专家警告,这一趋势可能激化申请人对美国的不信任,甚至促使部分高端人才和留学生转投其他国家。
与此同时,国内社会撕裂加剧。特朗普政府推动签证政策强硬化,保守派与自由派的拉锯愈发白热化。有分析称,极端化政策一旦成为主流,反而可能刺激更激进的网络行为,形成“以斗争刺激斗争”的恶性循环。
美国此轮签证新政,折射出数字时代全球治理的困境。网络言论与现实政治的界限正在消融,无论是美方强调的“国家安全”,还是外界质疑的“言论自由”,都面临新挑战。某些被定性为“煽动仇恨”或“美化暴力”的表达,在不同国家和文化中往往有完全不同的解读。
2025年9月,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公署公开呼吁各国在数字空间执法时,应兼顾国家安全与个人权利平衡。多家国际智库指出,美国做法一旦被其他国家效仿,全球留学、科研、创新甚至跨国投资环境都将受到波及。
美国的政策调整,也让外籍人士在网络空间的“言论边界”变得更加不确定。无论是在美求学的中国学生,还是计划赴美创业的欧洲工程师,都不得不重新评估自己在社交网络上的“每一次发言”。一位牛津大学国际关系学者评论道,“美国正用签证为杠杆,将网络空间的舆论战推向现实世界,这种趋势值得全球警惕。”
来源:钦点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