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问题是在已经担任太后的武则天眼里,李显就是一个不仁不孝的人,自己费尽心思将他扶上皇帝宝座,目的是让自己在幕后掌权的,可不是真的让李显亲政的。
嗣圣元年(684年)二月,继位才五十来天的李显被母亲拉下了皇帝宝座。
被架走前,李显还无辜的问了一句:“我何罪?”
是啊,身为帝王,一切都是对的,哪里有错?
问题是在已经担任太后的武则天眼里,李显就是一个不仁不孝的人,自己费尽心思将他扶上皇帝宝座,目的是让自己在幕后掌权的,可不是真的让李显亲政的。
李显第一次登基,只有五十五天
可李显呢?刚继位没几天就马不停蹄扶持韦家人,还收买守卫皇宫内院的飞骑军,飞骑军防卫的可是武则天居住的北门宫殿,想要针对谁已是昭然若揭。
谋害母亲,是谓不孝,“我以天下与韦玄贞,何不可”就是对祖宗辛苦打下来的江山不仁,如此不仁不孝之人,不废了废谁?
李显被废后,谁当皇帝呢?自然是小儿子李旦了,这一年,李旦二十二岁。
01李旦原名李旭轮,出生的时候是六月的艳阳天早晨,因而得名。
不过前几个兄弟名字都是两个字,他三个字不伦不类,就改为李轮,后才改为李旦。
和前几位哥哥不同,年少的李旦比较文静好学,史书记载,李旦“谦恭孝友,好学,工草隶,尤爱文字训诂之书”,简直就是现在大家最喜欢的乖孩子。
除此之外,李旦也没和几个哥哥一样,爱玩斗鸡斗舞,更不会宠爱男宠(二哥李贤),简直就是皇室标范子弟。
《大明宫词》里的青年李旦
按理说,有三个嫡哥哥的情况下,皇位是轮不到他的。
谁知道大哥李弘病死,二哥太子之位李贤被母后拉下马、三哥李显一上位就作死,自己阴差阳错,被母亲拖出来当了皇帝。
李显被废这一天,李旦并没有举办登基仪式,甚至住的还是别殿,李显被流放的时候他就静静坐在宫里,淡淡地看着身边的一切。
如此与世无争的生活状态,让他在位头六年里,经历就和之前的人生一样,几乎都是透明的。
倒不是他软弱,而是他看得清现在的局势,前几位太子哥哥的下场他历历在目,父母权利欲如此之高,他的皇位就是一个傀儡而已,所以他得隐忍观察和思考,明明是李家江山,但短短几十年,李家就会沦落如此?
好在武则天目前即便掌权也不是大权在握,她的夺权之路也给李旦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
02光宅元年(684年),李旦被扶上位几个月后,司空李勣的孙子李敬业在扬州自称大将军,起兵反武。
一开始,他是打着扶持被贬为庐陵王李显复政的旗号起兵,而后又找了一位和前太子李贤相貌相似的人,说李贤未死,是李贤“命”他起兵的。
明明位置上坐着是李家人,还打着复兴李唐的旗号,很显然李敬业的动机不纯,他起兵目的并不是针对武则天,而是现在被武则天和裴炎共同执掌的权力罢了。
裴炎这个老狐狸看的很透彻,对武则天表示,只要武则天还政给李旦,李敬业就没有借口起兵了。
刘晓庆版武则天
当然,裴炎也不是如此好心,他明白李旦现在无权,只要武则天还政,朝廷之上还是不他这个中书令说了算,他就是借这个机会揽权而已。
有人说了,裴炎不是武则天的人吗,是他们联手废了李显的。
话是如此,但权力最会迷人心的,裴炎虽然是武则天扶持起来的,但现在他已经能够和武则天对抗了。
此前武则天为了拉拢裴炎,将政事堂迁到中书省,由裴炎担任中书令,也让裴炎这个宰相的权力空前扩大,也让李治当年维持的帝相平衡被打破了,自然让二人产生权力的激烈碰撞,而在李敬业起兵之前,双方的矛盾已经激化了。
03首先是李旦继位后,武则天要追尊武氏五代祖,裴炎立即反对:“皇太后天下之母,圣德临朝,当存至公,不宜追王祖祢,以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之败乎?臣恐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裴炎认为武则天册封先祖和吕后当年大肆封异姓王的行为很像,怕不是忘了吕后衰败的事情了。
而吕后表示:“吕氏之王,权在生人;今者追尊,事归前代。存殁殊迹,岂可同日而言?”
是啊,我(武则天)追封的是死人,吕后封的是活人,完全不能比,想告诉裴炎,这是不同的。
裴炎不依不饶:“蔓草难图,渐不可长。殷鉴未远,当绝其源。”
这话就有意思了,翻译现在的话就是野草难以控制啊,不能让它长大,殷商灭夏的事情,也不过是一眨眼的事情,不能让其滋生啊。
问题是一个臣子当着代表皇权的太后说什么野草难控,什么殷商灭夏,一下子就激怒了武则天,不过武则天没有什么动作,但接下来的事情,让武则天不得不防了。
武则天掌权后,各地开始献祥瑞,其中嵩阳令樊文献上瑞石,武则天非常高兴,拿出来给百官看看,百官岂能不知道武则天心思?不满武则天的尚书左丞冯元常当即表示:“状涉谄诈,不可诬罔天下。”
唐朝仕女图
这可把武则天气的不轻,当即贬谪他去陇州,而后为了印证这个祥瑞,武则天前往龙门,这给了裴炎夺权的机会。
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会久雨,太后不出而止
裴炎打算趁武则天去龙门的机会,逼迫武则天还政,谁知道天降大雨,武则天一直没有出去,计划失败,但却让武则天知道了谋划,内心异常愤怒,而且刚巧,八月去龙门,九月李敬业就起兵了,甚至起兵的还有裴炎的外甥薛仲璋。
碰巧也是这个时候,裴炎劝武则天归政,这几件事加起来,武则天不得不动手了。
一旁的心腹心领神会,监察御史直接上奏:“炎受顾托,大权在己,若无异图,何故请太后归政?”这么一句话,裴炎就入狱了。
至于裴炎和李敬业到底有没有勾结不得而知,但的确借这个机会逼武则天归政是事实,而武则天直接将其下狱,不是认定他们勾结,而是真的害怕他们勾结在一起。
毕竟裴炎刚入狱,手握兵权的单于道安抚大使程务挺就为他求情,这让武则天更加害怕,最终二人都死于狱中。
04随着裴炎的死,以他为首的宰相势力开始土崩瓦解,武则天也趁这个机会安排韦方质、武承嗣、韦思谦为宰相,至此,武家势力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和其他势力不同,武家和李家是天生死对头,武家起来,必定损害李家的利益,武则天想要称帝,也必然让武家吞噬李家的势力。
而李家势力目前的代表李旦呢?目前不为所动,毕竟自己是武则天扶上来的,李唐宗室根本就不会支持他。
如今朝廷之上已经瓦解成多个势力,以北门学士为代表的后起之秀(寒门官员,立场亲武),武则天亲自扶持的武家人,此前以裴炎为代表的李旦势力(士族官员,李旦是傀儡),刘仁轨代表的废帝派(李显),剩下的就是李唐宗亲势力。
大明宫
李旦目前要做的只是争取各个势力的整合,最好是整个李唐皇室整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恢复李唐的江山,除了裴炎一系,他现在要争取的就是亲武派、废帝派和李家宗亲,而在没有争取到之前,他不能有任何的动作。
所以这六年时间,他基本不问朝政,不发表任何言论,也不为任何说一句话,即便裴炎被杀亦是如此,除了垂拱三年(687年)为北门学士之一的刘祎之求情。
所谓“北门学士”,就是李治时期,为了加强武后地位,召集刘祎之、元万顷等六人入禁中为“北门学士”,名义上助撰《臣轨》等书册,实际上协助武后处理政务,分割宰相的权力,可以说北门学士的支持就是日后武则天崛起的第一步。
可惜有了权力后的武则天过河拆桥,直接将刘祎之下狱。
李旦得知后,破天荒的为其求情,但刘祎之明白,自己已经没有活路了,李旦求情,反而增加武则天的杀心。
果然没多久,刘祎之就死在狱中。
虽然没能救出刘祎之,但刘祎之还是很感激李旦伸手,临死前写了一封谢表,情真意切,读过的人无不落泪。
要知道此时李旦的势力也很薄弱,更何况在李唐宗室眼里,刘祎之是李唐的敌人,但李旦不计前嫌伸援手,还是争取到了这帮北门学士代表的寒门官员。
而后就是裴炎死后失势的前宰相势力,他也一点点地吸收到了自己的旗下。
除此之外,垂拱二年(686年)的时候,武则天都要还政于他,他直接表示了拒绝,一方面武则天不是真心,一方面他不想站在李显的对立面。
武则天还政,李旦可不敢要
说了这么多,那之前李敬业起兵结果如何呢?自然是失败了。
李敬业起兵后不听魏思温直取洛阳之策,而是听裴炎外甥薛仲璋的话,认为金陵有王气,去打金陵,错失良机,最终兵败被杀。
05尽管李旦努力当小透明了,但还是过着刀口底下求生的生活。
垂拱四年(688年)八月,琅琊王李冲、越王李贞这两位宗室起兵反武,其中黄国公李撰伪造李旦给李冲下诏书,“要求”立冲勤王,而李冲又伪造密信,说李旦要将皇位让给武氏。
一边“要求”勤王,一边“要”把皇位交给武氏,这些伪造的内容,简直就是把李旦放在火上烤。
毕竟对于武则天而言,他是撺掇李氏宗亲造反的元凶,而对于李唐皇室而言,李旦就是背叛祖宗的叛徒,两边不是人。
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唐宗室压根就没打算帮李旦,甚至还把李旦往死路上逼,毕竟李旦虽然是李氏子孙,但毕竟是武则天儿子,他们从未将李旦视为自己人,也不会信任,更不会结盟,所以逼死李旦好浑水摸鱼,可怜李旦毫不知情,还要背锅。
不过他们人菜瘾大,八月起兵,“诸王莫有应者”,根本凑不齐兵马,比如李贞,仅有七千人马,而武则天平叛的兵力是十万,结果可想而知。
这次起兵也给了武则天屠戮李唐宗室一个好借口
而这次起兵也给了武则天屠戮李唐宗室一个好借口,此后两年,李唐宗室几乎被杀戮殆尽,甚至只要牵扯的都不放过,比如最爱的女儿太平公主的驸马薛绍。
薛绍是唐太宗的外孙,母亲是长孙皇后的女儿城阳公主,本来夫妻二人过的和睦,但因为这件事,薛绍被杀,太平公主强行嫁给武攸嗣。
至于李旦,自然也不好过,差点性命不保,为了复兴大唐,带着嫡子李成器,主动跟着武则天去参加“拜洛受图”大典,当然这个大典还是武承嗣搞的,说在洛水发现了“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白石,武则天非常高兴,就要去洛水举办拜洛受图大典。
对于李旦来说,参加这个大典,就是告诉天下人,自己甘愿当一辈子傀儡,不仅自己参加,还带着嫡子参加,相当于将自己的自尊心踩在脚底下。
看着李旦如此听话,武则天自然很是满意,也躲过了一劫。
而看着李唐宗室被母亲几乎屠戮后,他也明白,自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载初元年(690年)九月,李旦让位,武则天称帝,当然李旦不止让位,还要求赐武姓。
这是为何呢?很显然,李旦跪碎自己的膝盖骨,就是不给武家人任何夺取李家的皇嗣位的借口,这一招很有效,自己不仅被立为皇嗣,嫡长子李成器也被为皇孙。
李旦跪碎自己的膝盖骨,就是不给武家人任何夺取李家的皇嗣位的借口
只是李旦降为皇嗣后,日子并没有好过,毕竟他是武家人的眼中钉。
06天授二年(691年),武承嗣表示,李旦这个皇嗣不吉利,要武则天废了李旦,好在宰相李昭德的力保,这才保住皇嗣位置。
而在此时,武则天想要维持权力,打算让李武合流,就是李氏和武氏的联姻,但李旦死活不乐意,毕竟李旦知道,一旦自己有动作,身边有武家人,自己就死定了。
既然李旦头铁,武则天也不废话,直接将他身边有了子嗣的妃子都处死,而李旦一句话不说,任由武则天行动,任由武则天将其儿子关起来,好像没事人一样,这一关就是七年,和他们关在一起的还有李贤的儿子李守礼。
说实话李守礼也很惨,明明是皇室子弟,逢年过节却要叩头谢打,日子实在太惨,而苦难的关押生活,给了李旦几个儿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隐忍的日子也不好过
至于李旦,尽管生死一线,但靠着自己的宽仁,得到很多人的援助,比如来俊臣诬陷他造反,身边人是怎么做的呢?乐工安乐藏直接破腹自杀,来证明李旦的清白,让来俊臣无从下手,这才作罢。
可见李旦这些年靠宽仁获得了无数人的支持和援助,也团结了身边的人。
两个妻子被母亲害死,其他妃子无怨无悔照顾其他非亲生的皇子们,心甘情愿守护这些孩子。
李旦现在要做的,就是靠自己的坚韧、果决和宽仁,来熬过这段岁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也是因为隐忍,这才避免和老哥被流放的惨剧,得以在权力中枢待着。
07圣历元年(698年),李旦的曙光来了,这一年,年老的武则天终于确定让李显回来,不过在此之前,确定的人选是李旦。
不过李旦推辞太子位,甚至为了让哥哥李显继承大统,不惜在母亲面前绝食抗议,以死相逼,这才让李显得到太子之位,李旦此举,就是为了不让李家社稷分裂。
只是李显被立为太子后,武则天又明显对李显有了戒心,毕竟儿子背叛过自己一次,就有第二次,之前武则天在武氏和李氏立嗣之间反复摇摆,已经让李旦感到了不安,如今母亲拼了命的让李武合流后又让二张遥控朝政,打压李武,甚至处死李显嫡子李重润,反而了促使李显和武氏彻底走在一起,这让李旦感到了恐惧。
一直以来,李旦隐忍就是为了复兴大唐,如今母亲年老,没法维持朝廷正常运转,一旦突然驾崩,哥哥李显根基太浅,武氏还是在权力中枢,按老哥的能力,武氏岂不是要凌驾于李氏之上?
只要武氏在一天,李唐宗室就会分裂一天,如何能凝聚起来?所以,武系力量必须清除,而唯一的办法,就是政变。
只是对于李旦来说,一旦真的政变了,注定要和李显对立了,兄弟之间的矛盾也会不断放大,甚至可能生死相逼,但他现在管不了了,先清除武氏力量再说。
此时的李旦已经和妹妹太平公主结成了同盟,二人互相联姻,形成了一个反武联盟。
除此之外,李旦还暗中拉拢了不少人,比如相王府司马袁恕己、曾任相王府长史姚崇推荐的凤阁侍郎张柬之、张柬之又提拔了了桓彦范、敬晖以及右散骑侍郎李湛,让他们掌握了禁军。
当然,还有北司的宦官。
到了这个阶段,李旦能够掌握的势力有自己的相王系、太平公主一系、南衙的宰相、北司的宦官。
至于武则天呢?现在已经病重不能事视,全靠二张站在面前,她终究是老了。
《资治通鉴》记载:俄而姚元之自灵武至都,柬之、彦范相谓曰:“事济矣!遂以其谋告之。”
可见在这段时间内,李旦已经做好了一切谋划。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李旦带着南北衙的人马冲入皇宫,至于李显,则是一脸懵的被女婿带入皇宫,政变成功。
这是武则天一生中,最为落魄的时刻
二十三日,武则天让李显代理国政,次日退位。
武则天谋划了一辈子,没想到到老居然是被推翻的,自然愤怒,哪怕推翻她的是自己儿子,因而退位前,暗示政变的是李旦,毕竟李旦今日推翻我,日后也可以推翻你。
李显自然忧惧,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就会长成参天大树。
自登基后不仅继续重用武家人,以残忍的方式杀害“神龙政变”的功臣泄愤,甚至逼迫李旦。
08对于李旦来说,自己从来对皇位没有兴趣,这辈子最大的目的就是保全李唐宗室,保全祖宗的社稷宗庙,在武则天执掌的岁月里,他一步一步将四分五裂的李唐宗室在惊涛骇浪中一点点粘合起来,哪怕最后这个势力不属于自己,他也不在乎。
他在乎的是什么呢?是李唐江山要流传下去,这才是他的最终目标。
但李显不明白,毕竟他没啥根基,也因为母亲的话,防范老弟,重用武家人,任用宦官势力,成为日后宦官掌权之始,但还是没有斗得过老弟。
李显驾崩后,韦后想要学武则天,这李旦能忍?唐隆政变,将李家所有的敌对势力全部清理出朝堂后,李旦抱着儿子李隆基嚎啕大哭:
社稷宗庙不坠于地,汝之力也
祖宗江山,终于回来了,李旦自己这辈子值了。
不过李旦第二次在位不到三年就退位给儿子李隆基,自己当太上皇,对于这段时间年的执政如何,见仁见智,我只说几个具有人情味的细节。
首先就是给李旦的庙号,尽管老哥在位期间多次打压自己,但李旦继位后不计前嫌,给老哥上了“中宗”的庙号。
“中宗”是“太、高、世、中”四大庙号之一,是中兴之主的庙号,之前获得中宗庙号有汉中宗刘询和晋中宗司马睿,算是中兴之主,按李显所作所为,和中兴谈不上,实际上恢复李唐江山的是李旦等人,但李旦却将这份荣耀给了哥哥,认定他为中兴大唐之主。
可惜李显在位期间所作所为难以称得上中兴,因而李显之后,大一统王朝,再无中宗(仅有大理中宗和南汉中宗)。
其次就是恢复二哥李贤的太子之位。
李贤死后,武则天痛恨李贤以死与自己决绝,给了“悼”这个谥号,所谓“悼”,即“肆行劳祀、恐惧从处,年中早夭。”
不过后来武则天也看开了,和李贤子孙和解,恢复其雍王爵位,但灵柩还在巴州。
至于李显复辟后呢?仅仅将李贤灵柩迁回长安陪葬乾陵,不过陪葬过程中,无论是规格还是陪葬品都是不如懿德太子和永泰公主。
还是李旦看不下去,恢复哥哥的太子身份,并且重新赐谥号“章怀”,“章”为“文德远耀”,“怀”为“慈仁短折”,算是给二哥一个正面的评价。
当然最难得是给三嫂赵氏招魂重新安葬。
赵氏是李显的发妻,死于武则天之手,而且死状凄惨,是关在内侍省的女牢里活活饿死,直到尸体腐烂后在被发现。
李显复辟后,仅仅恢复了赵氏皇后的称号,但既没有去找她的尸骨也没招魂,任由发妻当孤魂野鬼,一副不打算让她和自己合葬的心思,作为一个丈夫,他要么完全不在乎赵氏的遗体,要么就不想去找,无论哪一种,都显得他很薄凉,毕竟一日夫妻百日恩啊。
赵氏死的时候,李显还是太子,李治还在,武则天还是皇后,他完全可以弄清楚,他就是不找。
最后还是李旦,追赠嫂子为“和思皇后”,打算以礼祔葬,可惜赵氏已经死了三四十年,无人知道她葬在哪里,李旦决定,以皇后祎衣于陵所寝宫招魂,并与李显合葬。
从这几件事可以看出,李旦算是唐朝皇帝里少数具有人情味的皇帝,也难怪司马光评价他:“相王(李旦)宽厚恭谨,安恬好让,故经武、韦之世,竟免于难”,他的宽厚可见一斑。
开元四年(716年)六月,李旦驾崩于百福殿病逝,享年五十五岁,庙号睿宗。
因儿子李隆基的锋芒,李旦在后世的评价并不是很高,甚至以软弱称之。
但谁能深入了解过李旦在武则天当政这几年的隐忍和努力?没有他,李唐江山不会这么容易恢复,更不会有日后的开元之治,他当得起这个“睿”字。
参考文献:
《旧唐书·睿宗本纪》
《资治通鉴·唐纪》
《旧唐书·卷六·本纪第六.则天皇后》
《新唐书·卷四·本纪第四》
《权力的困境——武则天和他的时代》
来源:非正常历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