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联山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是全省集中安置2万人以上的安置点之一。如何让群众在这里稳得住、有就业?近年来,当地探索建设了职业农民、手工编织、家政就业“三支队伍”,着力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难题,实现灵活就业。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联山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是全省集中安置2万人以上的安置点之一。如何让群众在这里稳得住、有就业?近年来,当地探索建设了职业农民、手工编织、家政就业“三支队伍”,着力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难题,实现灵活就业。
天柱县联山街道编织队队长陈荣美 右
“欢迎来到小美手工直播间,这边全部都是用毛线一针一线钩织出来的……”在天柱县联山街道巾帼创业就业孵化基地,编织队队长陈荣美的直播间里热闹非凡,这段时间,队员们编织的手工花束在网上格外受欢迎。“过年到现在总的800单有了,有些人已经开始订母亲节的康乃馨,还有高考的向日葵,我们最近也在加班加点赶工。”
陈荣美告诉记者,联山街道手工编织队成立四年来,通过网络销售以及西江苗寨、村BA比赛等拓展景区零售渠道,稳定输出花束、节庆装饰等20多个品类,社区里不便外出务工的群众靠着编织实现了家门口的就业增收。
陈荣美说:“很小的时候就跟我妈妈学会了编拖鞋,后来我一边在网上自学钩织一边开直播做视频号。社区书记发现我的手工钩织钩得挺好的,于是鼓励我把搬迁群众也带动一下。现在,每一年都会举行免费培训,从零基础开始,让新手变成熟手。”在陈荣美的努力下,队伍从最初的5个人增加到现在的100多人。
今年28岁的杨水莲是编织队的一员,因为去年在网上刷到很多编织玩偶的视频,精美的编织成品深深吸引了她,便逐步上手学习。经过半年多的时间,她已然成为队伍里的能手。杨水莲说:“来这里学习了一门手艺,增加了一份收入来补贴家用,挺满意的。”
社区牵头、致富带头人组队,联山街道灵活就业的队伍不止一支。一大早,曾翠婷就带着她的“职业农民队”来到花菜基地劳作。
“现在农忙季节,水稻辣椒种植、林下药材施肥、采茶都会提前跟我们下好订单。我主要和企业对接,把队员们组织到基地来,协调现场。”作为队长的曾翠婷会将所有队员的信息记录在本子上,她告诉记者,队里基本上都是40、50岁的群众,会根据队员的特点及用工需求进行安排。
将安置点年龄较大、会干农活的搬迁群众组织起来到周边坝区务工,现在,职业农民队通过“订单+培训+结算”全链条服务模式,业务范围已经拓展到全县13个乡镇,规模扩大至600人,并先后到县内的水稻、油茶、蔬菜等种植基地务工2万多人次,去年队员总收入达100万元。
有活干有钱赚,大家伙儿喜笑颜开。联山街道惠民社区搬迁群众杨春梅说:“队长带着我们出来干活儿,一天可以拿到一百多块钱,离家近又可以带孙子,很开心。”
从务农到家政,联山街道充分发挥群众所长,劳务品牌持续扩充。2024年成立的“联山阿姨”家政服务队,将业务从日常保洁拓展到整屋收纳、月嫂护工等10多个门类,通过“老带新”实训模式让服务越来越标准化。家政服务队队长陈娜提到,现在一个月可以接到30多单。“让两个老员工带一个新员工,达到要求就发放金牌家政证书。通过增加员工技能,扩展业务,把‘联山阿姨’做得更好。”
在联山街道,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街道惠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金丹给记者算了笔账:职业农民队年创收超百万,编织队产品远销海外,家政队服务覆盖全县,群众荷包鼓起来了。金丹说:“我们通过社工帮三支队伍在网格里面宣传,并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牵线搭桥,找市场、找资源,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够找到短平快的就业渠道。目前安置点有劳动力的家庭每家至少有一人以上就业。”
天柱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 王建元
据了解,目前天柱县实现搬迁脱贫劳动力就业9807人,就业率达95.48%。“通过抓‘三支队伍’这种典型,引导群众转变发展观念,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形成政府搭台、群众增收、企业获益的良性服务机制,让易搬群众在安置点能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天柱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王建元表示,接下来天柱县将进一步加大就业政策落实力度,紧盯重点人群和困难群体抓好四项收入提升,大力开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引进工作,今年投入900万元建设厂房3000平方米,多措并举带动安置点搬迁群众就近就业。
记者: 李发静 杜俊杰
来源:动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