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暑期档,一组数据让整个国产剧市场陷入反思。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2025年暑期档全网正片总播放量为284亿,相较2024年暑期的320亿下降了11.3%。在这其中,曾经风头无两的仙侠剧集体哑火,引起广泛讨论。
2025年暑期档,一组数据让整个国产剧市场陷入反思。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2025年暑期档全网正片总播放量为284亿,相较2024年暑期的320亿下降了11.3%。在这其中,曾经风头无两的仙侠剧集体哑火,引起广泛讨论。
白鹿主演的《临江仙》虽然热度破万,是今年第一部达到该标准的仙侠剧,但热闹似乎仅限于粉丝圈层。
在更广泛的观众群体中,这部剧的存在感极低。有网友问出:“什么剧?谁演的?还有人在看仙侠?”这样的评论,不是调侃,更像是现实的反馈。
真正的问题,是“热度”背后留不住观众的注意力。2025年暑期,包括杨洋主演的《凡人修仙传》、陈飞宇主演的《献鱼》等剧,几乎都是悄无声息地上线,又悄然收官,连讨论度都没有留下多少。
对比2005年《仙剑奇侠传》的全民热议、2010年前后《轩辕剑之天之痕》《古剑奇谭》的高收视,再到2017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现象级传播,如今的仙侠剧早已失去了“全民爆款”的能力。
这不是一部剧的问题,是整个类型剧陷入的集体困境。
早期的仙侠剧,不只是讲神仙谈恋爱。《仙剑奇侠传》中,景天为了封印邪剑仙而牺牲自我,赵灵儿之死则传递了拯救苍生的理念。
这些剧情设置,是在“侠”的基础上展开,再融入“仙”的奇幻设定,构成完整世界观。
到了2025年,《临江仙》主打 “三婚三离”,虽称非 “三生三世”,仍难掩公式化痕迹。
网友调侃:“仙侠剧现在不是讲道义,是谈恋爱谈三辈子。”当叙事变成模板复制,观众的耐心自然耗尽。
央视曾对当下的仙侠剧给出评价:“有仙无侠,有情无义。”这句话点出了仙侠剧变质的根本问题。
2015年《花千骨》的大热,标志着“仙恋”成为主线转折点。剧中女主花千骨为救白子画,不惜以天下苍生为代价,剧情核心从“为国为民”变成了“只为一人”。
此后,《琉璃》《苍兰诀》《长相思》等剧也大多遵循“虐恋+身份反转”的思路。
“侠”不再是仙侠剧的骨架,而变成点缀。
更重要的是,这种改变也让剧集逐渐丧失文化深度。《仙剑奇侠传》中那些源自道家哲学的台词,如“曲则全,枉则直”,早已不见踪影。原本蕴含哲思的仙侠,如今越来越像是套着“古装滤镜”的恋爱偶像剧。
除了故事套路问题,视觉风格和设定雷同也是观众兴趣减退的重要原因。
多部仙侠剧在美术、服化道和特效上高度相似。主角几乎清一色是“上神”或“神女”,飞剑特效千篇一律。情节结构也高度统一,“身份揭露—误会升级—虐恋高潮—终成眷属”,像工厂流水线上的产品。
在这样同质化的创作环境中,观众逐渐对“御剑飞行”“三生三世”等桥段产生麻木感。当类型创新被资本模板取代,观众转身离开也就顺理成章。
近几年仙侠剧改编大多来自网络小说、热门IP,让整个行业陷入“拿IP—套公式—追热度”的怪圈。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之后,出现了《三生三世枕上书》《香蜜沉沉烬如霜》《沉香如屑》等多部相似作品。虽然演员不同、设定略变,但整体叙事结构几乎一致。
过度依赖IP和模板,会让类型剧彻底丧失原创动力。
而观众,早就不是十年前的观众,观众需要新鲜的表达、扎实的文本、真实的情感,而不是一再换皮的同一故事。
2025 年仙侠剧集体哑火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数据下降是表象,核心是内容创作‘内卷’与‘退化’”。
仙侠,不只是“仙”,更要有“侠”。当仙侠剧一再以“情感消费”替代“价值表达”,它就失去了与观众之间最深的共鸣连接。
就像网友所说:“不是仙侠剧没人看了,是我们已经不相信仙侠剧还能讲好一个故事了。”这,才是真正的危机所在。
来源:老徐述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