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笔者花了功夫,翻看了关于犀角味道的典籍记载。在南朝《异苑》中有记载“异香百步可闻”。但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批判说:“凡犀角能香者,皆熏染成之,非本性也。”意思就是犀角要是有香味,都是后面熏出来的。
最近跟挺多角雕爱好者交流,发现好几个说有种香犀角,很特别。问见过这宝贝吗?
笔者花了功夫,翻看了关于犀角味道的典籍记载。在南朝《异苑》中有记载“异香百步可闻”。但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批判说:“凡犀角能香者,皆熏染成之,非本性也。”意思就是犀角要是有香味,都是后面熏出来的。
另外古人记载的这个所谓的异香,跟咱们现在喷的香水和平日里点的沉香、檀香不是一回事儿。它其实更像是一种荒野腥臊异香。
打个比方,你走进刚下过雨的深山老林子,然后扒开湿漉漉的苔藓和落叶,露出那黝黑的泥土——迎面而来那股带着土味、草根和凉气的味道,这种味道是天然的,所以你不会觉得难闻。当你把老犀角雕拿在手里搓热了,猛的凑近鼻子一吸,这股味儿会更明显,呼啦啦钻进鼻子。
笔者早年曾经问过一个在老药铺里切过各种品类犀角的80多岁老师傅,他说:“这玩意儿能香?那是没见过的幻想!刚锯开的角,有的一股子闷骚的腥气!有的味道淡一些,反正没见过香的”。
这个味道凭良心说吧,不臭,不是腐烂味儿,反而带着一种纯粹的野性。但是古人可能因为它极度稀缺和霸道的入药价值,所以代入主观的描述为香。
如果我们从现代科学分析一下犀角的成分,其实就知道更没可能是香味了。因为犀角化学成分是角蛋白,这东西没啥味道。而决定犀角味道的是,里面少量的脂类化合物和碱性物质。像非洲犀角有比较多丁酸,咱们闻起来就有点臭汗酸味儿。而亚洲犀角就有些类似炮制牛黄、夹杂动物皮毛和蚕丝混合的味。
而且咱们得明白,放越久的老犀角,味道会越淡,表面形成的氧化包浆也会覆盖气味。这时候如果长期跟有味道的东西存放,就容易带上味道,所以有些传闻是香的也不足为奇。
在唐代,官员开始流行佩戴犀角制作的腰带,所以关于犀香的记载更多。唐朝要求三品以上的官员才能佩戴这个,据说当时大家都觉得带起来“夏月生凉,香透衣襟”。其实就是一种心里优越感带来的错觉。
另外根据唐代《酉阳杂俎》记载,古代藩国进贡犀角,是需要长途运输的,大热天,动物角又容易发臭,所以他们一般会在犀角的表面涂抹大量香料进行防腐处理,所以也导致了香犀这种传闻。
“香犀角”本就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气味误会而已。
下面欣赏作者漠草堂收藏的几款老犀角雕。
以上合法老角雕由作者漠草堂收藏,感谢欣赏!欢迎到评论区与作者漠草交流。
来源:漠草堂文玩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