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抗抑郁药!孙光荣研究情志病50年,靠这2件事治好千万抑郁患者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5 16:33 1

摘要: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抑郁症这样的情志病,几乎接受的都是西药治疗,却忽略了中医在改善这一疾病上的优势,国医大师孙光荣正是这方面的专家。他长期致力于中医精神疾病特别是抑郁症的临床与理论研究,同时将中医人文精神贯穿诊疗过程,强调倾听、安神与调养并重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抑郁症这样的情志病,几乎接受的都是西药治疗,忽略了中医在改善这一疾病上的优势,国医大师孙光荣正是这方面的专家。他长期致力于中医精神疾病特别是抑郁症的临床与理论研究,同时将中医人文精神贯穿诊疗过程,强调倾听、安神与调养并重,成为当代中医心理调理的引领者之一。

孙光荣在1942年出生于湖南,他自幼成长在一个民风淳朴、重教尚德的家庭。父亲虽然不是医生,但对传统文化尤为敬重,经常手抄古籍,诵读《论语》《黄帝内经》。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之下,年幼的孙光荣便对医书充满好奇,经常在油灯下翻读《汤头歌诀》,能熟背药名、辨识草药。七岁时,母亲患寒热往来之症,吃了很久的西药都不见效果,一位老中医以柴胡疏肝汤调理了几天后病情便康复了,这也是孙光荣第一次见识到中医的神奇。从那以后,他心中便埋下了“学医济人”的种子。

1959年,孙光荣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医学院,成为该校首批接受系统中医教育的学生之一。那是一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学习条件艰苦,但他对经典与临床的热情丝毫不减,在校期间,他每日清晨诵读《伤寒论》《金匮要略》,白天听课笔记整洁详尽,晚上则主动参与校附属医院的实习。尤其对“情志致病”一类的章节格外留心,常将老师讲授内容与现实病例对照分析。为了练好基本功,他坚持每日临帖中药处方,熟记药性归经,好几次因劳累过度晕倒在图书馆,但孙光荣明白,只有打好扎实的基础,才能真正掌握为人解除病苦的本领。

大学毕业后,孙光荣并未直接走上临床岗位,而是选择继续深造,师从当时湖南著名老中医黄文熙先生。黄老擅治内伤杂病,尤以调理“忧思伤脾、郁怒伤肝”见长,孙光荣在临证中不断观察“病在五脏、根在情志”的表现,逐渐建立起情志与脏腑关系的认识体系。

他勤于笔记,只要遇见难以诊治的疾病,一定会反复阅读相关书籍,直至解惑。上世纪70年代,他多次深入基层调研农村心理疾患,亲历一些因情绪积郁导致的“无名病”,深感中医对“郁证”理解之独特与深刻。在这一阶段,他初步形成“以心为主,调神为先”的诊疗理念,为后来创立中医情志病辨证体系奠定理论根基。

在中医理论中,情志即人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被认为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情绪过激或长期压抑,就可能扰乱脏腑气机,导致“情志病”的发生。所谓“情志病”,指的并非短暂的不开心,而是情绪长期失调引起的身心功能紊乱,常表现为胸闷、易怒、失眠、食欲减退等多种症状。中医认为“郁证”是情志病中最典型的一种,尤以肝气郁结最常见,强调“情伤肝、肝失疏泄”。

中医“郁证”与西医“抑郁症”虽有症状重叠,但并非完全等同,西医抑郁症侧重神经递质紊乱、脑功能异常等生物学基础,诊断依赖量表评分和行为表现,治疗以药物和心理干预为主。而中医“郁证”更强调情志失调与脏腑失和的关联,病因包括长期情绪压抑、气机阻滞、心脾亏虚等,常伴有头晕、胃胀、月经紊乱等躯体症状。中医治疗讲究辨证施治,疏肝解郁、调气理神,不仅调情绪,更调整体功能状态。

在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后,孙光荣也将自己的所学所感运用到了疾病的诊治中,挽救了无数绝望的患者和濒临破碎的家庭。曾经有一位42岁的女性患者,因为工作压力太大、家庭关系紧张持续失眠、心情低落,半年间辗转多家医院,服用多种西药后虽情绪略有改善,但因副作用影响,他时常感到头重如裹、胃口差、月经紊乱。

初诊时,孙光荣仅仅通过患者说话时缓慢的语调、观察其眼神沉滞,便判断为“心脾两虚、气郁化火”之证。开方以健脾养心、调气解郁为主,用药不过六种,三诊见效,患者很快就感觉心情舒畅、入睡变易、食欲渐复。复查时家属也忍不住连连感叹:“孙老没说几句话,药也简单,却看得准、下得稳。”

孙光荣在施治期间,他不仅有深厚的辨证功力,对患者身心整体状态的把握也是十分的精准。在从医生涯中,救治了无数个像上面的患者一样,几乎绝望的病人,在他的帮助下,抑郁症似乎也变得没那么可怕了。但在长期与患者的接触之下,孙光荣很快就发现,虽然缓解疾病带来的疼痛并不算困难,但想要稳定病情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如果抑郁症控制不佳,可能引发多系统功能紊乱,不仅加重情绪低落、失眠、乏力等症状,还可能引起心脑血管疾病、消化功能障碍、内分泌失调,甚至出现认知退化和社交功能丧失,严重时可发展为持续性抑郁障碍或产生自伤、自杀倾向。相关研究显示,抑郁症的复发率较高,首次发作后的复发率可达50%,若曾复发一次,则复发率升至70%以上,三次以上者可超过90%。

因此孙光荣认为,靠现代药物改善病情不过是暂缓之策,毕竟是药三分毒,一辈子吃药或多或少会对身体的其他机能也产生不良影响。而抗抑郁症还得从生活中做起,那如何让普通民众都能够轻松的防治抑郁症呢,孙光荣想到了日常的食物和相关活动,于是他翻阅了大量的研究材料,并且进行了多次实验,终于找到了可以称得上抑郁症克星的方法。

于是在一次交流会上,孙光荣公开表示:想要远离抑郁症,就可以试着多做这两件事,并不是多么稀奇困难,几乎在任何适合都能做,但任何事都贵在坚持,只要能够坚持下去,保管你身心健康,不会受到抑郁症的侵害...

国医大师孙光荣的抗抑郁方法有哪些能运用在生活中?

1.打八段锦

孙光荣认为,抑郁症的核心病机多与“气机郁滞、气血失调”有关。八段锦是一种中医导引术,通过缓慢、有节奏的肢体动作与深呼吸配合,能够有效调动人体气血运行,使肝气得以疏泄、脾气得以健运,从而改善因气滞引起的情绪低落、胸闷、疲乏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神藏于心,气主情志”,而八段锦在练习过程中要求动作专注、呼吸协调,能够有效帮助练习者进入一种心身统一、意念集中的状态。孙光荣指出,长期练习八段锦的人情绪更平稳、睡眠更规律,说明这种温和的运动方式不仅能强身健体,还具有调节神经系统、安抚情绪的综合功效,适合大多数抑郁症患者在康复期或药物辅助期使用。

2.设立情绪日记

抑郁症的核心在于情志不畅,尤其是情绪长期压抑不表达,容易导致“气机郁结”,也就是人体内的气运行不通。这种内在阻滞不仅影响情绪调节,还会波及脾胃、心神等脏腑功能,表现为胸闷、易怒、疲倦、失眠等症状。他指出,很多人习惯把情绪藏在心里,不说、不写,久而久之就变成“郁”。而设立情绪日记,能将压抑的情绪逐步释放出来,是一种安全、稳定、可持续的情绪出口,有助于恢复情绪的自然流动,改善抑郁状态。

在临床中,孙光荣发现,抑郁患者常常情绪混乱、想法紊乱,自己也难以说清自己到底哪里不舒服。他倡导写“情绪日记”,是希望患者在安静独处时,通过书写将内心的感受、压力或烦恼具象化,有助于理清情绪的来龙去脉。这个过程不仅有助于缓解情绪负担,还能提升自我觉察力,让患者更清楚自己在哪些情境下容易情绪波动,从而学会主动调整。

资料来源

[1]孙光荣.论郁证的认知与调治——节选自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在“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上的讲话[J].湖南中医杂志,2022,38(10):1-3.DOI:10.16808/j.cnki.issn1003-7705.2022.10.001.

[2]陈元.中医学“和”文化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8.

[3]李彦知.中和医派孙光荣教授典型验案赏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0):99-100.

(《不吃抗抑郁药!孙光荣研究情志病50年,靠这2件事治好千万抑郁患者》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杨Dr科普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