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电视机,为什么能让全家人守在一起到深夜?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7 20:05 1

摘要:老一辈都记得那画面:天一黑,饭一吃完,客厅里拉上窗帘,呼啦啦一屋子人往沙发、板凳上一坐,电视一开,不困了——爷爷不打盹、孩子不乱跑,平时话不多的爸妈,也会跟着节目笑两声、点评两句。你说奇怪不奇怪?黑白的、还雪花点多,频道也就那几个,咋就比现在手机、平板一堆的时

老一辈都记得那画面:天一黑,饭一吃完,客厅里拉上窗帘,呼啦啦一屋子人往沙发、板凳上一坐,电视一开,不困了——爷爷不打盹、孩子不乱跑,平时话不多的爸妈,也会跟着节目笑两声、点评两句。你说奇怪不奇怪?黑白的、还雪花点多,频道也就那几个,咋就比现在手机、平板一堆的时候更能把人拢在一起?说白了,黑白电视不靠“清晰度”,它靠“黏性”。那会儿的电视,是家里最稀罕、最能把人叫到一个屋檐下的东西。

老式黑白电视机

先别嫌它简单,想想电视从哪天开始走进老百姓的。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播,那会儿还只是试试水;到了六十年代,黑白电视才慢慢有了点“存在感”。再到七八十年代,电视机产量和普及速度蹭蹭往上涨,才逐步走进普通家庭的客厅里。对不少人来说,第一台电视,就是家里第一件“像样的大件”。

1958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前身“北京电视台”第一天节目试验播出

节目少不见得是坏事。少,才珍贵。播出时间固定、栏目固定,大家心里有盼头:今晚八点有大节目,错过就没了。谁也不舍得溜号,于是自然而然,全家在同一时间坐到同一张桌子前,等同一个开始音乐响起。

中央电视台前身“北京电视台”第一次播出演职人员合影

那个年代,电视台不是24小时滚动。播出就那点时间,晚间是“黄金时段”,更像是一家人的固定约会。吃完饭把碗一刷,行动路线就清清楚楚:客厅集合、电视开机。没弹窗、没推送、没回放,节目一开场,谁也不想走神。

1958年,北京几十台电视机收看“北京电视台”节目

这种“预约式”观看,培养的是仪式感。你想啊,一张客厅的荧光屏,把全家人的节奏都调到同一拍子上,笑点同笑,感动同感动,紧张也一起屏住呼吸。这种共振,跟今天“各刷各的”完全不是一回事。

一家人各刷各的手机

再说节目内容。那时上星少、频道少,反倒逼着节目“老少咸宜”:文艺晚会、重大赛事、新闻纪录、电视剧,基本都能兼顾一家老小的口味。

1978年1月1日,《新闻联播》正式开播

比如1983年办起春晚,初衷就很朴素:除夕夜全国一块儿乐呵乐呵,这种“全国共同观看”的气场,天然适合全家人围坐。

1983年首届春节联欢晚会

家里人看同一档节目,话题也就有了:刚才那段相声逗不逗?这球能进不?新闻里那事儿你咋看?一台电视,不光是影像,更是家庭对话的开关。

1983年春晚侯耀文与石富宽表演相声《讲礼貌》

很多地方当年有过“借看电视”“一台看全院”的场景。亲戚来串门、邻居抱着小板凳,挤一屋子,人贴人地看。谁家先买了电视,不光体面,也是“人气担当”。大家凑一起看节目、聊天、喝茶,节目播完都不想散。电视带来的,是家庭内部的聚合,也是邻里关系的润滑。

亲戚邻居都往有黑白电视机的人家凑

第二天出门,这节目还接着聊。你会发现,一个节目就够大家说上好几天,彼此之间更熟络。电视成了社区的公共话题中心,这种“客厅即广场”的生活感,是今天短视频算法再聪明,也喂不出来的。

那会儿买电视,真叫“砸重金”。正因为贵、稀缺,家里就会“高频使用”,而且是“全家使用”。电视一开,谁都不自觉往客厅靠。你说画面黑白?不妨碍它是家里的“面子工程”。买了,总得物尽其用,全家一起看,才显得值。

各种雪花也坚持看,必须物尽其用

随着产量上来,八十年代中期彩电加速普及,大家对电视更不陌生了,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电视仍然是“家庭耐用品”的代表,拥有它,是一个家庭“日子越过越好”的证据。

1988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启用彩电大楼

技术一路升级:黑白到彩色、多频道、卫星、再到机顶盒。选择太多是好事,但也有副作用——分流。以前一家人等同一个节目,现在是“一人一个遥控器”的年代。九十年代起频道猛增,后来网络视频又接上,大家在同一时间坐在同一屏幕前的概率,肉眼可见地往下掉。

电视机在不断进化

你可能会问:那是不是黑白电视更先进?当然不是。真正变化的是“公共时段”被切碎了。过去,晚八点对一家人是同一个“锚点”;现在,每个人手机里的“黄金时段”都不同。

回头看,黑白电视真正厉害的不是像素,而是它把一家人捆在一段共同时间里。节目稀缺,选择少,反倒逼出“陪伴”。这跟老街口那家早点铺一个道理:不复杂,才聚人。

各型号黑白电视机

那今天咋办?不是要回到黑白时代,而是有意识地创造“共同时间”。比如周末搞个“全家观影夜”,手机统一放下,选一部适合老少的片子,灯关一半、气氛到位。你会发现,聊起片子来,家人的话也多了,关系也近了。这种“人为制造的稀缺”,是对碎片化生活的一点点反击。

周末搞个“全家观影夜”,手机统一放下

现在“一个人一部手机”,你觉得这是自由还是孤独?你家会不会搞个固定的“全家观影夜”?赞成的、反对的,都来聊聊——把“一起看”的权利,交还给客厅,值不值?

来源:时光档案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