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教育大会发布《海淀区建设教育强国首善先行区行动计划》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5 13:36 1

摘要:9月14日,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大会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召开。大会发布了《海淀区建设教育强国首善先行区行动计划》及五个配套性政策文件,明确了十大主要任务,系统部署未来三年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路径。会上还成立了海淀区人工智能教育联盟,推出海淀教育“智

9月14日,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大会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召开。大会发布了《海淀区建设教育强国首善先行区行动计划》及五个配套性政策文件,明确了十大主要任务,系统部署未来三年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路径。会上还成立了海淀区人工智能教育联盟,推出海淀教育“智启”智能体。

大会由海淀区委、区政府主办,海淀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承办。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总督学王嘉毅,北京市委常委、市委教育工委书记于英杰等出席大会并致辞。

校地联合打造人才贯通培养长链条

会上,海淀区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电影学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等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签约,深化校地教育协同发展合作。双方将率先构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人才联合培养体系,实现每所中小学背后至少有一所高校支持,在思政教育、科学教育、师资培养、课程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打造大中小贯通衔接的人才培养链条。

首都师范大学作为校地合作典型代表之一,与海淀区在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发展、卓越干部教师培养培训、家校社协同育人、学生心理健康及区域教育规划编制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该校党委书记曹文军表示,首都师范大学将发挥教师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深度融入海淀区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方位和各领域,开展更多深度合作,助力海淀教育高质量发展,共同为教育强国首善之区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建设100间中小学人工智能实验室

当天,海淀教育智能体“智启”正式上线。该智能体由海淀区政企合作研发,是集助教、助学、助管全要素为一体的教育专用载体,将在赋能教育全场景、变革教与学新方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海淀区还与3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联合成立了人工智能教育联盟,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与资源协同。

为了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按照会上发布的五个配套性政策文件之一《海淀区“智启科创・赋能强教”行动计划(2025—2027年)》,海淀区将从基础设施、课程与教学创新、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等三个维度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在基础设施建设层面,海淀区小学阶段将改造建设40间“AI科学启蒙实验室”,初中阶段打造30间“AI探究实验室”,高中阶段建设30间“AI科研创新实验室”。海淀区还将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体系,制定《人工智能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建立基础设施动态更新机制。

在课程与教学创新方面,海淀区将构建阶梯式融合课程体系,小学阶段形成“AI+科学现象认知”课程包,初中阶段构建“AI+学科探究”课程群,高中阶段打造“AI+科研方法”课程体系。此外,海淀区还将推广个性化学习模式,开发“AI学习伙伴”系统,推行“AI+翻转课堂”模式,试点学校覆盖率三年内达到100%。

在拔尖人才培育方面,海淀区将积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学生贯通培养,设计覆盖小学高年级至高中阶段的贯通式培养项目,采取大、中、小学跨校、跨学段学分互认方式,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行“双导师+双基地”培养模式,并打造特色化的人工智能科技高中,组织学生参加国际人工智能主题夏令营,组织高年级学生参加顶级人工智能学术会议,多元协同助力拔尖人才培养。

按照该行动计划,海淀区将于2027年建成全国领先的“人工智能+科学教育”融合创新示范区和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高地,实现“三个一”的目标,即打造一批科技高中和AI实验室,培养一批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融合名师,培育一批具备科学家潜质、掌握AI思维工具、勇于探索创新的青少年。

重点培育3至5所国际教育标杆学校

当天,海淀区与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搭建交流平台、创新合作形式,为青少年国际交流创设条件,推动海淀教育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合作。在国际教育交流环节,7国驻华教育官与中方代表共同发起《加强青少年国际交流的共同倡议》,倡导青少年主动走进多元文化场景,在真诚互动中增进理解,让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少年真正实现相知相融。

海淀区教委副主任唐建东表示,海淀区拟在每年年底组织召开青少年学生全球邀请大会,总结梳理年度各国青少年之间的交往成果,为下一年交往打下基础。同时海淀区也考虑在人工智能等具体方向和领域,举办青少年国际学术会议或友谊比赛,让各国青少年在各种实践活动和话题探讨中共同成长。为进一步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未来海淀区将重点培育3至5所国际教育标杆学校,培育学生全球胜任力,提升海淀教育全球影响力。

近年来,海淀区不断推动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通过举办“海淀教育与世界对话”高端论坛及国际会议、友好校交流、国际赛事及开设多语课程建设,推动海淀国际教育发展和中华文化传播。

发布“十大教室”“海淀夜校”建设计划

大会现场还发布了“十大教室”“海淀夜校”建设计划,进一步更新海淀区教育资源地图。“十大教室”涵盖了航空航天科技、“两弹一星”精神、香山革命旧址实景思政、中关村创新精神教育等特色场景,打破传统课堂边界,展现出海淀构建“泛在可及、人人皆学”终身学习体系的系统规划与创新实践。

按照发布内容,海淀区还将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打造“15分钟学习服务圈”,建设海淀区学习型社会资源库,实施全龄全域“海淀夜校”计划,形成全天候、全场域、全覆盖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

唐建东表示,这些学习资源的更新发布,更进一步凸显了“海淀大学校”这一理念。该理念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理解。从时间上来说,从0岁托育到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再到走上社会工作岗位,贯穿人的一生,构建一条完整的“学习链条”。从空间上来说,要打造泛在的学习场域,让学习不再限制在课堂上,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

来源:现代教育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