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庭,子女再孝顺,也不要替七八十岁的老人干这3件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9 07:24 3

摘要:有的人或许觉得,当父母年纪大了,全面接管老人的生活,一切琐事都帮他们代劳,就是为人子女最贴心的孝道,也是真正的“为父母好”。

父母老了,子女最好的孝顺方式是什么?

国学大师曾仕强有个深刻观点说到:

“奉侍父母,要合理。否则,你以为的孝顺,其实会害了父母。”

在讲座中,曾仕强教授说起了一个经典故事:

有学生请教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回答道:“无违。”

他解释道,所谓“无违”,指的就是不要违背天理,不要违背自然。

有的人或许觉得,当父母年纪大了,全面接管老人的生活,一切琐事都帮他们代劳,就是为人子女最贴心的孝道,也是真正的“为父母好”。

然而事实上,有些事,儿女过度插手只会影响父母晚年的生活质量,当爱和关心失去了分寸,就会变成压垮对方的稻草。

一个家庭,不管子女多么孝顺,都不要替逐渐年迈的老人干这3件事,避免伤人伤己。

01

强行改变生活环境,加深人到晚年的孤独

《巅峰问答》中,主持人金星提到一个扎心真相:

“现在很多人,有3个属性丢失特别明显——

首先是血缘,如今不少家庭,儿女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远;

其次是地缘,一些老年人,为了帮衬孩子,漂到另外一个城市,比如从北方跑到南方,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地缘就会渐渐消失;

最后是人在退休之后,不工作了,伴随和外界的联系减少,社缘也就慢慢没了。”

讲完这番话后,金星补充道,这种情况下,老年人真的特别孤独。

对于处于人生暮年的人而言,现实的确如此。

表面上看,随着社会属性的变化,改变的只是眼前的生活环境。

事实上,当一个人远离了熟悉的空间,每天面对陌生的城市,需要调整的不仅是自己的心态,还有过往的生活习惯。

如此一来,老人就会慢慢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感,从而容易陷入持续的不安和低落情绪中。

撒贝宁就曾说起过自己非常后悔的一个决定:

他工作几年后,觉得生活条件变好了,便把父母从老家接到了北京,跟爸妈待在一起,他自己也觉得很踏实。

可自从父母搬过来后,他却一直忙于工作,根本没空陪在老人身边。

由于对新环境不适应,身边也没有熟悉的人可以聊聊天,即便出门也不知道该去哪里,两个老人只能经常待在家里,不知所措承受着煎熬。

他坦言称,缺少了那些生活当中的必要元素,他们一下子就变得很寂寞,但为了让儿女放心,他们又不会说出来。

经此一事,撒贝宁明白了,把父母强行接到身边,未必是好事,如果父母失去了很多原有的快乐,那就不是孝顺。

在父母大半生走过的行程中,他们早已根据日常所见所闻编织好了生活的经纬。

无论是菜市场的吆喝声,还是巷口那家常去的理发店,又或者是路边那棵老树下熟人聚集的“聊天角”,这些都是与他们的人生紧密缠绕的丝线。

有时候,年轻人以为物质上的富足就可以维系生活的全部,但对于老年人而言,生活惯性的断裂,远比物质的空缺更让人痛苦。

真正的孝顺,不该是单方面的自我感动,而是设身处地理解老人的处境和内心想法。

不要强行随意替他们改变生活环境,认真听一听父母的需求,让他们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别再让他们的后半生被孤独围绕。

父母老了,世界就会变得很小,小到只有一间屋、一条街、几个老友。

为人子女能做的,就是守护这个小小的“世界”,让他们在舒适自在的环境中,安心地度过晚年。

02

完全包揽衣食住行,容易剥夺自身的价值

傅首尔说:

“不要代表这个时代淘汰你的父母,帮助他们,接纳他们。

让父母觉得我和你一起拥有这个精彩的、日新月异的、令人炫目的世界,是我们能够给他们的最好礼物。”

人在年轻时,总觉得给一个人最好的关心和爱护,就是帮他处理一切事务,包揽他生活的全部。

但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容易忽略一个生活真相:

人生在世,不管是生活节奏的建立,还是幸福感的来源,往往都是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基础。

见过不少子女,或许是觉得父母老了,跟不上发展的步伐了,认知也在退步,所以全然不顾他们的想法。

生活中,不仅过度干涉他们的选择,屡次否定他们的习惯,甚至全权替他们选择养老方式,“以爱之名”擅自帮他们退出曾经的社交圈。

从一开始对父母的好心照顾,变成了后来的干涉限制,无形之中,剥夺了老人自身的独立性和晚年生活的价值感。

久而久之,一片孝心似乎成为了父母精神世界的枷锁,让他们活得越来越无助。

人老了,最心酸的不是没钱,也不是子女不孝,而是在岁月的洗礼中,一点一滴失去了自我的价值,活成了一个“空心人”。

过年期间,去探望一位亲戚时,听她苦笑着诉说近些年心境的变化:

亲戚年轻时,是一位十分“要强”的人,事业上有着闪闪发光的成就,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打拼,把日子越过越好。

退休后没多久,突如其来的一场疾病,打乱了她原来安稳的生活节奏。

之后身体逐渐康复,她却仿佛从此失去了对生活的主导权,日子一天天陷入了迷茫之中。

自那场病后,孩子们因为平时工作忙,又不放心母亲的身体,特意请人在家照顾。

虽然每天有人在旁帮忙安排好衣食住行,可她却感到深深地束缚,有任何事情都得先告知女儿,过往热爱的广场舞,女儿担心她年龄大了会受伤,坚决反对再去。

偶尔想和老同学出去聚聚,孩子们也觉得消耗身体,加以阻拦。

一次假期,孩子们在整理屋子时,还差点将陪伴她多年的旧衣服、床单、家具扔掉。

就这样,她觉得自己活得像个隐形人,在家里全靠儿女们的指引生活,不少精神寄托也在一点点被切断。

帆书创始人樊登说的很对:

“老年人需要参与感,需要做事,需要成就感,需要充实的生活,而不是一天到晚的琢磨,今天吃的怎么样......

人在长期失去和外界的联系后,在脱离了持续多年的生活节奏后,内心就会变得无依无靠,恐慌无助。

孝顺父母,不应存在于物质需求的满足,更多的应该是对老人精神世界的宽慰。

曾仕强教授分享过自己对父母的孝顺方式:

“我已经六十岁了,但我还是习惯遇到事情,打电话问问我爸爸的意见。

这表示,我做子女的,对父母的一种尊重。”

在他看来,凡事不让父母参与,老人就会产生一种失落感,认为孩子长大了,什么都不需要我了,作为父亲就觉得自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

所以他只要有时间,就会回家陪父亲说说话,请教他很多事情。

这样不仅让父母的内心不再孤独,还能帮助他们锻炼大脑,预防老年痴呆。

美好的晚年生活,应该是有价值、有乐趣的享受每一天,而不是像一个“提线木偶”般被安排一切。

为人子女,请记得多站在父母的角度,倾听他们的内心世界,让老人在岁月的流逝中依然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人到晚年,想要的其实很简单,有人陪、有事做、有所爱、有所期待,就是最舒服的状态。

03

一味纵容老人不当行为,逐渐破坏家庭的发展

曾仕强教授在讲座中谈到一个现象:

“一个父亲跟儿子讲,前面街上有人在修房子,地上有好多砖块,你去替我偷偷摸三个回来,儿女要不要照做?

一个母亲想坐公共汽车,让儿子先拿着伞去替自己占着位置,不用顾及是否影响旁人,儿女应该听吗?

老人戒之在‘贪’,只要是人,一定会犯错,但人不能违背自然的道理,不能做的事就不要纵容。”

深以为然。人老了,难免有糊涂的时候,有时候做一些事不考虑是非对错。

若儿女一味任由其做一些不当行为,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迟早会影响家庭和谐。

孝,是父母和子女相处的基石。

但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把无底线的纵容当成孝顺,终将引发家庭关系失衡,为家人的长远发展蒙上一层阴影。

热播剧《小巷人家》中,就有这样的故事:

庄超英作为庄家的长子,一直以来,都唯庄家二老的命令是从。

即便对于父母的偏心心知肚明,他也从不会反抗,还时常帮着老人欺负自己的妻儿。

庄家一大家人在一起吃饭,庄超英的妻子黄玲一个人辛辛苦苦在厨房忙活半天,可等饭菜都做好后,庄家老太太却不让黄玲上桌吃饭。

饭桌前,庄家兄弟和二老其乐融融,仿佛黄玲母女跟他们不是一家人。

吃完饭,庄家父母离开后,黄玲直言对于长期以来的不公平对待很是不满,庄超英听后,不仅不心疼妻子,还替父母教训道:

“你还是不是庄家的大嫂、好儿媳,就这点破事你都过不去......

工资一发到手,庄超英就交给父母,完全不管妻子和两个孩子的生活开支需要多少。

多年以来,他一直纵容庄家二老的无理要求,只要妻子表示拒绝,他就大声训斥:

“你疯了吗?我们一家人都在求你了!你怎么能这么对老人说话?”

明知女儿从小就没得到过爷爷奶奶的善待和宠爱,所以不喜欢去爷爷奶奶家,可庄超英还是会为了维护老人,扇自己女儿巴掌。

在这样的相处模式下,庄超英和黄玲的婚姻数次走向崩塌的边缘,孩子们也十分压抑,整个家常年充斥着怨气,彼此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心理学上著名的“破窗效应”指出:

当一扇窗户被打破后,若不及时修复,其他窗户也会被陆续破坏。

家庭之中,一味迁就,就像那扇未被修补的破窗,迟早会危及整间屋子的安全。

子女若任由老人的不当行为蔓延,终将导致矛盾丛生,再淳朴的亲情也会在原则的丢失后变质。

好的孝顺,离不开尊重与引导并行,耐心的沟通和及时的引导。

父母和子女齐心协力,塑造良好的家风,才能让彼此相处舒服,也能推动家庭稳定的走上坡路。

《礼记》有言:“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来源:艺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