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女士两年多来最怕出门,晨起就跑厕所,稍一受凉或情绪起伏,肚子“咕噜”直响,饭也不敢吃热闹的。多次被当成“肠炎”对付过去,反复用止泻药,停药就复发。去年冬天她在中医科被辨为“脾肾阳虚、肠道敏感(IBS-D)”,开始系统调理,配合参倍固肠胶囊,少冷饮、早睡早起,
一、故事开场:反复的“急急急”,终于有了转机
林女士两年多来最怕出门,晨起就跑厕所,稍一受凉或情绪起伏,肚子“咕噜”直响,饭也不敢吃热闹的。多次被当成“肠炎”对付过去,反复用止泻药,停药就复发。去年冬天她在中医科被辨为“脾肾阳虚、肠道敏感(IBS-D)”,开始系统调理,配合参倍固肠胶囊,少冷饮、早睡早起,没想到这个冬天竟然稳稳过关。她说:“像给肠子装了道门,风一来关得住。”
二、为什么会“拉个不停”:从“脾肾阳虚”到“肠道易激”
中医讲“脾主运化、肾主温煦”。脾气虚则运化失司、肠道蠕动失衡;肾阳不足,清晨阳气未升,最易“五更泻”。此类人群往往畏寒怕冷,腹部偏好温暖与按压,进食后易现腹胀之症。且常感腰膝酸软,面色亦缺乏光华,尽显身体之虚态。现代医学中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则与肠道动力敏感、应激反应、肠脑轴失衡有关:冷、辣、焦虑、熬夜,都在推着“肠子”过度反应。表面是“拉肚子”,根子却在“阳气虚、运化差、敏感高”,因此单用止泻药往往只压住表面,停了又反弹。
三、它为何能成为“守门人”:古方底盘×现代加速
参倍固肠胶囊源自明代经典方“固肠丸”,在“固肠止泻、健脾温肾”的古法上,以现代工艺做了“加速器”:通过专利技术提升药效稳定性与生物利用度,既保留“温而不燥、补而不滞”的中医优势,又让有效成分更稳、更好吸收。临床研究表明,针对“脾肾阳虚型”的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BS - D)、慢性腹泻等病症,整体治疗效果显著,总有效率高达九成以上。见效较快且有“标本兼治”的趋势——既稳住“门”(缓解腹泻、腹痛、便急、里急后重),也修“门框”(扶脾肾、暖中阳,降低复发倾向)。
四、谁更适合它:把人群“画像”画清楚
如果你常在清晨腹泻、畏冷怕风、腹部遇温则舒、食冷则泻、易疲倦、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多沉迟——这类“脾肾阳虚、虚寒内盛”的特征,与参倍固肠胶囊的作用机理吻合度更高。若你属于情绪驱动明显、脾气急躁、舌红苔少、口苦口干的“热”或“阴虚”倾向,则不宜盲用“温阳”之品,需要辨证施治。中医的关键在“对证”,找对门,药才是“守门人”,找不对门,门也守不住。
五、怎么用更稳妥:三步走的小策略
第①步:辨证先行。就诊时带上你的“排便日记”(起病时间、每天次数、性状、诱因如受凉/情绪/饮食),同时说明是否伴随消瘦、血便、夜间痛醒等“危险信号”,医生据此判断是否需要先排查器质性肠病(如炎症性肠病、肿瘤、严重吸收障碍等)。
第②步:遵医嘱服用。参倍固肠胶囊以“温阳健脾、固肠止泻、健脾温肾”为核心思路,具体用量与疗程请以说明书与医生建议为准,切勿自行加量或长期叠加多种止泻药。“快—稳—固”的节律最重要:初期缓解症状,中期巩固体质,后期减少复发。
第③步:观察与复评。若使用期间症状反而明显加重,或出现发热、便血、黑便、进行性消瘦、夜间痛醒等新的异常,请立刻就医复查,动态评估与纠偏。
六、生活也要“守门”:暖中护阳的四件小事
① 起居:早睡早起、腰腹注意保暖,冬春季外出加件“护腰小背心”。久坐办公,每40–60分钟起身走两步,避免腹部受凉。
② 饮食:少冰饮、少生冷、少酒辣与油炸;主食与蛋白质合理搭配,优选温润易消化的烹饪方式(炖、煮、焖);饭菜“温热入口”,比药更重要。
③ 情志:肠脑轴很“敏感”,学会降噪——呼吸放松、规律运动(如快走、太极、八段锦),把压力曲线拉平,肠道就不那么“易激”。
④ 穴位自护:常做顺时针腹部摩腹,配合足三里、关元等日常按揉(轻柔为主、以温舒为度),作为医嘱外的辅助调理。
治腹泻,别只盯着“止”,更要顾“温”“健”“固”。参倍固肠胶囊,承古方之基,借现代工艺之翼。于脾肾阳虚引发的IBS - D及慢性腹泻人群而言,既能“当下止泻”以解燃眉之急,又可“向内固本”助机体恢复康健。当你把药物、生活与情志这三把钥匙握在一起,肠道的门,才能真正“关得住、开得稳”,不再被风一吹就“跑偏”。
本文内容以公开发表的证据为依据。作者不参与相关商业合作,不存在利益相关;写作立场保持中立客观。本文仅供医疗专业读者研判参考。用于临床时,请严格遵照最新指南,并结合个体差异合理调整。
来源:中医陈旺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