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13年,全球顶级市场研究机构IPA发布了著名报告“The Long and the Short of It”。
01
在2013年,全球顶级市场研究机构IPA发布了著名报告“The Long and the Short of It”。
在报告里,IPA追踪了全球700多个品牌12年的营销数据,提出驱动生意的品效最佳比例为6:4,也就是品牌投入占比60%,效果广告投入占比40%。
但十二年的时间过去,6:4的品效比是不是依然有效呢?
我们在众多企业的财报和调研分析中,其实也看到了很多企业管理层对于品效投入的挣扎和思考。
那么,对于今天的中小企业来说,我们在视播时代更应该重视品牌,还是效果投入?
02
在广告届一直有一句名言,“我知道在广告上的投资有一半是无用的,但问题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
随着互联网浪潮的兴起,特别是短视频直播平台的算法和信息流投放,这“一半”的困扰,其实被化解成了精准广告投放。
今天的互联网平台把所有人群进行了精细的划分,企业投的不再是模糊的概念性群体,而是精准标签,比如说地域,年龄,性别,行业特征,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等等。
所有人群的指向型都在平台算法下一览无遗,这就导致了一个什么情况?
比起之前飘忽不定的品牌广告,效果广告的ROI(投入产出比)变得可见、可控和可观。
投什么样的人群,要什么样的标签,它的投入产出比立马就有回馈,就可以进行调整。
这对企业的营销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利好消息,这也就是过去我们发现众多企业,甚至是白牌,能够依靠信息流广告,以及短视频直播的转化广告,让业绩有了巨大的提升。
所以,对很多中国企业来说,6:4的品效投入其实是被打破了,效果广告的投入远远超过品牌广告,market的重要性要大于brand,它更能带来即时回报,所见即所得。
但是,这样的提升是不是没有边际的呢?
IPA针对企业营销投入进行了长时间的跟踪,他们发现效果广告的投入,在长周期呈现出“边际递减效应”。
什么意思呢?
原则上,企业在效果广告上投入越多,应该得到的回报就越多。
但是,这种关系不是线性的。
而是随着效果广告支出的增加,回报开始减少,效果广告推动增量销售变得越来越难。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为什么效果广告最终的回报率越来越难?
因为推送频率越高,这些对我产品有了解的目标客户已经用完了,而且,我们也会发现一点,就是我们所主推的目标客户群体和标签,我们的同行他们也在推。
大家都是抓着同样一群人,反复的推送马上变现的效果广告,而且,几乎没有什么技巧可言。
企业都是互相学习,用着差不多的姿态,差不多的标签,差不多的关键字,差不多的内容,投差不多的人,带来差不多的结果。
唯二对结果会产生影响的变量是什么?
第一、企业的预算,投入越大,给平台的钱越多,就能比别人更快、更广泛的触达客户。
但实际上,整体的ROI有一种给平台打工的感觉,就是你投多少钱,拿多少回报的比例,平台都给你算好了,很难有之前流量红利期间的超额回报。
第二、产品的价格。
在投入预算不变的情况下,价格越低,就越能打动目标客户。
但一旦降低价格进行效果广告的促销,那也是在降低企业的收益。
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企业不得不增加支出,扩大效果广告覆盖的目标受众,但这一点在我们之前讨论联合利华的营销预算变化就有所体现。
联合利华的新CEO费尔南多说,现在的消费者相当警惕,面对直接来自企业的产品广告,会习惯性地保持怀疑态度。
一方面是因为这样的广告太多,甚至连话术都一摸一样,没有创意和惊喜可言。
另一方面,就是对用户来说,一旦有了需求,就会想到品类,然后在品类当中想起品牌,可能有多个品牌可以解决问题,但最终只有一个品牌能够占据主导地位。
如果对品牌感到陌生,甚至是毫不熟悉的用户,那么,效果广告很难让用户直接选择品牌。
03
所以,在IPA和凯度对企业营销的调研报告中,就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
虽然今天的渠道平台层出不穷,营销技术日新月异,但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流量逐步见顶,内容变得碎片化,触点增加但认知减少,如果想要找到确定性的增长机会,企业就不能放弃在品牌上的投入。
品牌的影响力是社会共识所形成,本质上是信任经济,精准营销让效果广告的投入和产出变得直观,但这些人群转化率的70%,本质上是靠品牌背后的信任所驱动的。
也就是品牌的心智份额超过市场份额的时候,销售才会更容易实现高转化和高增长。
如果没有品牌资产的建设和积累,就像我们这两天在无锡召开的创始人ip,是一个品牌信任度最重要的形式,让效果广告去说服一个对企业不熟悉的用户,或者是靠一味的价格促销,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耐抗性,降低营销的转化率,最终使得品牌内卷。
所以,卷价格死,卷价值活,卷信任过得更好,品牌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要,企业要寻找在“价格和增加投入”之外,更有意义的差异化价值。
凯度提出了一个品牌增长公式:品牌依靠的是在更多人心智中,打造有意义的差异化。
有意义是品牌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差异化是品牌在品类中表现出的核心价值。
比如说品牌所拥有独特的资产,包括颜色、字体、标语、字符,它们占据30%的差异。
但超过70%的差异,是由其他因素组成的,包括品牌定位、创始人输出的价值观、品牌内容、创业故事、客户故事、产品体验、服务的设计。
这些因素中的每一个都会刺激用户心智的感官联系,增强品牌倾向,就像鸟儿筑巢一样,不断累计品牌的势能,让用户愿意主动选择,支付溢价。
凯度把品牌差异化列为5个纬度的问题。
1、感同身受的情绪:品牌内容是否表达了感同身受、理解客户需求?它激起了情绪共鸣吗?
2、能量与优雅:品牌有没有散发出自己的价值观,展现出自己的品牌调性?
3、独特性和可记忆性:品牌的主题是不是在人群中脱颖而出?它有哪些元素有机会被记住吗?
4、简单和效率:品牌是否清晰,放弃不必要的元素,让用户直观感受到高效?
5、承诺和洞察力:品牌和消费者之间是否存在承诺和沟通?品牌能不能感受到用户的反馈,即使是批评?
04
当然,对于我们很多中小企业来说,并不能苛责我们像那些大企业一样完全按照6:4的品效比去分配资源。
特别是初创期的企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偏向于“效果导向”,通过精准投放快速获客。
但进入到成长期,就要重视品牌方面的内容建设。
我们经常讲“流量”,流量本质上就是流动的用户,如果这些用户对品牌不熟悉,没有产生过多期待。
我们就可能变成了零和博弈的流量采买生意,既留不住量,更留不住人,利润就会永远被困在平台获客成本里,形成对流量采买的路径依赖。
这就像钓鱼一样,品牌广告是养鱼,效果广告是钓鱼,如果一个鱼池里没有人去养鱼,大家都在钓鱼,鱼很快就被钓完了,而且钓的人越来越多,钓一条鱼越来越难,成本当然会越来越高。
所以,品牌方面的投入必须要有,就像我们说,今天对大部份企业来说,创始人ip是品牌最好的代表,也是最好的品牌推动元素。
但我们也不用像大企业一样进行传统意义上的品牌建设,而是借助于今天短视频平台的特性,把品牌内容沉淀到视频中,把品牌价值观融入短视频里,融入创始人ip内容当中。
特别是借助于IP化运营,通过企业创始人IP、品牌故事去建立坚实的信任感。
这是今天视播时代一个重要的营销创新,也是中小企业需要把握的品牌窗口期。
通过全域矩阵的布局,一方面利用短视频平台搭配效果广告做精准人群的投放转化;
另一方面通过中长视频替代传统品牌广告,或者是借助于不同维度的IP帐号,比如说创始人IP进行低成本、深度的品牌建设。
也就是在未来的营销当中,不过度倚重效果广告,也不偏废品牌的积累,而是用两条腿走路。
以品牌为锚点,以效果为杠杆,利用视播时代的营销创新,通过内容与全域布局,通过创始人ip的打造,构建品效协同的品牌资产积累与销售转化,实现企业可持续的增长。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来源:单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