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苏省人民政府近日批准了如东、阜宁和睢宁三县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这不仅是一个行政决策,更是关于县域经济突破地理限制、重构竞争优势的深刻实践。这三地的规划看似各具特色,实则共同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县域经济如何从“被
江苏省人民政府近日批准了如东、阜宁和睢宁三县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这不仅是一个行政决策,更是关于县域经济突破地理限制、重构竞争优势的深刻实践。这三地的规划看似各具特色,实则共同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县域经济如何从“被动承接”转变为“主动定义”的发展模式?
如东的战略定位聚焦在如何将长达106公里的海岸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规划提出了“海洋资源—能源集群—先进制造”的发展路径。
在能源方面,如东不仅在风电装机容量上位居全国第一,更在洋口港进行LNG接收站的扩建,年接卸能力将超过1000万吨,成为长三角的天然气调峰中心。
更具创新的是,规划要求建设“绿电制氢—氢能储运—氢燃料电池”的全产业链,利用海上风电的波动性破解氢能经济的高成本瓶颈。
2023年,全国首个海上风电耦合制氢示范项目实现了氢气成本降低40%,为船舶及重卡的零碳转型提供了新模式。
在先进制造业方面,如东依托桐昆的千亿级投资,构建高端面料的完整产业链。这种“强链补链”策略,使得产业结构更加紧密,并将碳排放强度降低了18%。如东的实践证明,资源的再定义比资源本身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阜宁的规划致力于在治水与致富之间找到新平衡,其探索路径为“生态修复—价值转化—民生嵌入”的循环模型。
在生态治理方面,阜宁引入“湿地银行”机制,通过将马家荡退渔还湿形成的3.2万亩生态空间转化为能交易的碳汇指标,2023年实现了全国首单县域湿地碳汇交易,获得资金1.2亿元用于生态维护。这使得环保投资变成了可持续的收入来源。
在金沙湖片区推行的“水下森林”工程,通过构建沉水植物群落,将水体透明度从0.5米提升至2米,土地溢价随之增加35%。
阜宁的环保滤料产业占全国市场份额超过40%,并推动产品向超净排放和废旧滤料再生方向转型。
中材科技研发的PTFE覆膜滤料,水泥窑的排放浓度达到5mg/m³以下,是国家标准的十分之一。这种“卖产品更卖标准”的转型,令传统产业在环保趋严的背景下获得了新生的动力。
睢宁的规划打破了关于机场的传统认知,空港不仅是交通节点,更是重构区域经济关系的支点。其“空港+生态+富民”的综合战略,展现了内陆县城的新机遇。
观音机场的扩建提升了枢纽能级,引入“空空转运”模式,与周边城市形成短途货运网络。2023年试运行的冷链物流专线,使睢宁黄皮洋葱的出口时间从72小时缩短至36小时,单价提升20%。这种“以时效换溢价”的策略,正在改善农产品的价值链。
在生态富民方面,睢宁建设“果树种植—林下经济—休闲研学”的复合业态,姚集镇通过技术提升亩产提高3倍,家庭参与农事体验,使每亩地收益突破5万元。
而沙集镇的家具电商产业,从粗放式增长向设计赋能转变,本土企业与南京林业大学合作开发的模块化家具,其价格提升了160%。
三地的规划共同展现了区域发展的新思维。如东将海洋劣势转化为能源优势,阜宁通过生态创新激发经济活力,睢宁则用空港流量激活乡土资源。
这些看似非传统的突破,实则遵循着共同的进化法则:在区域竞争中,自我要素的“错位排列组合”。
对于普通居民而言,这些规划带来的不仅是宏观的发展叙述。如东的渔民转变为风电运维技师,阜宁的滤料工人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睢宁的果农通过线上直播销售优质苹果。
这些个人命运的转变,正在将国土空间规划从纸面上的构想,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生活改善。
江苏三县的探索为县域经济提供了全新的发展路径:通过精准定位与系统设计,影响力不断扩展,形成“隐形冠军”的格局。
未来十年,随着这些蓝图的逐步实施,人们将看到中国区域经济的活力不仅源自都市圈的迅猛发展,更涌现于这些敢于重新定义自我的县域土地之上。
来源:新赐爬界l